<p class="ql-block"> 原载2024年5月14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马克(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在武清区上马台镇李凤庄村东与东薛庄村西之间,有一条南北向的河道,在跨跃梅丰路的水泥桥头,矗立着一个蓝色的标牌,上面写着“蜈蚣河桥”字样。</p><p class="ql-block"> 说起蜈蚣河这条河道,还得从安徽督军张勋说起。辛亥革命成功后,全国各地呈现了诸侯割据的态势。面对兵凶战危的局势,张勋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为此,他及早布局,利用他狂敛的财产,为自己修建了多个安身立命之所。包括在他老家江西以及寓公扎堆的天津卫购买了多处豪宅,与此同时,他还在今宁河、北辰(当时称天津县)、宝坻及武清四地交界处的“四不管”的地方,购买了30多倾土地,为此还专门修建了一处庄园,以备万一出现变故,就躲在乡下隐居。这处庄园叫松隐庄,位于上马台镇王三庄村南2公里处,平时有专人打理,由附近村庄的佃户租种,另有张勋的马队守护。为避免水害,同时也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不受侵犯,1917年,张勋手下组织民夫沿着他圈占土地的东北部边缘筑了一条约三十华里的土堤,作为他圈占土地的边界。这条土堤起点上马台镇大白马港村南端的筐儿港引河北堤,向东进入大黄堡洼(当时称藻汪淀)的西南隅,经大黄堡村西部今青上路附近折向东南,通过东安子、西安子两村中间南下,到达王三庄、松隐庄村东,南出今武清区境后向南到达今北辰区的季庄子村,与筐儿港引河东堤相接。</p><p class="ql-block"> 据《武清古树名木》一书载,该堤顶宽近3米,高约2.5—3米。这条长土堤落成后,被当地人称作“张勋堤”。因修筑张勋堤要动用土方,所以与土堤平行的方向同时开挖了一条壕沟,人称张勋河(部分河道成为名为华北大河的一部分)。张勋堤落成后,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但张勋做梦也想不到,他圈占的这些土地,竟然成了排沥的地方。因为在这条土堤的西部,同样有一条土堤,它是为防止筐儿港减河洪水漫溢或决口而修筑的。每当夏季来临时,上游来水出漕后,这两条土堤之间的区域就变成了湖沼洼地,根本无法耕种。为此,张勋手下人等又于转年组织人力,在两条土堤之间,开挖了一条近于平行两堤走向的排水河。这条河北起张勋堤南侧,往正南经杜庄村东、贾林庄村东,一直到北辰区韩盛庄村北折向东部,经松隐庄南部,进入今宁河区大龙湾村北、屈辛庄村北,到达潘庄镇南下入七里海。</p><p class="ql-block"> 据《武清县水利志》载,蜈蚣河全长25.5公里,其中武清境内长14.4公里。除主河道外,在杜庄以北的洼地里,还开挖了五六条长约二三里的分支(河汊),用以引流洼淀内的沥水。目前,除上马台镇段被改造为排灌、蓄水渠道外,其余河段大部分已被湮灭。 </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在1939年出版的《武清县全图上》,清晰地标注了蜈蚣河的主河道及分支河汊的走向,为我们研究涉及蜈蚣河的诸多历史细节提供了准确史料。</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侯福志,1964年11月11日生于武清县石各庄公社(今石各庄镇)李各庄村。天津知名文史学者、乡土文学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天津档案馆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运河词典(天津卷)》编辑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原处长。现任地质勘查处处长。</p><p class="ql-block"> 自198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报纸及《地球》《化石》《天津文史》《天津史志》等杂志上,发表文史随笔、科普作品及散文作品2000余篇(笔名有御河轩主、柳福、雍楠、柳士心、四海、武邑等)。累计出版著作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大地史诗——地质史上的天津》《津沽谈往录》《津沽乡情录》《沽水旧闻录》《桑梓纪闻》(卷二)、《桑梓纪闻》(增补本)、《津沽诗集六种》《老天津的旧报旧刊》《老天津的地质风物》《评剧皇后刘翠霞》《老天津的诗社和诗人》《李各庄风土记》《武清乡村老物件》《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武清村庄史话》等20余部。主编或参与主编了《天津地矿工作二十年》《天津地热(温泉)志》《天津历史地图集》等著作。另参与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及武清等5个区的30余本文史资料编辑或撰稿工作。参与编辑《崔黄口史话》编辑撰稿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