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也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运输所消耗的能量;同时,无包装、添加剂、防腐剂再次节省能量消耗。房屋以预订方式建设将彻底摆脱垃圾建筑的出现,商业与服务业智能化的发生将最大限度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在最优配置的基础之上,人们可以充分享受着“浪费”的快感,人们并不吝惜钱、机器、设备、车辆的淘汰,最新技术总是可以以最快速度配置在最新商品之上,更多的钱会自动流回消费者的口袋。5、诚实货币在传统市场之中,无论金银,还是信用货币都并非诚实货币,因为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哪些货币是用于创新的货币,哪些货币是用于寻租的货币,我们只能假设社会效率一直在提升,货币应该持续获得收益。因此,在传统市场中,资本具有持续主动升值的要求,货币是一种主动货币,人与货币之间的关系是仆主关系。这种关系随着投资的终结必然带来市场分配的扭曲,最终经济危机爆发,资本同样被清零,市场表现出零和博弈的特征。在智能城市体系之中,所有环节都具有可追溯的特点,货币成为了诚实的计数器,消费者手中持有的货币因效率提升、物价下降而被动升值,货币变成一种被动货币,人与货币之间的关系是主仆关系,市场表现为多赢结果。智能城市以等价交换(公平)的方式将资源、生产、运输以共享的方式锁死,目的在于使社会运行成本清零。而消费者的私有财产则同样圣神不可侵犯,任何试图消灭私有财产的行为,都会直接破坏了诚实货币——市场根基。在诚实货币体系之下,大众可参与的创新领域被自然限定在消费、信息(技术、经验、要求)两个最喜欢参与的方面。6、共赢市场市场由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组成,资本主义侧重于供给,忽略了需求;共产主义侧重于需求,而忽略了供给。唯有构筑在互联网之上的智能城市才能使人类摆脱收尾不能兼顾的矛盾。由于光速存在即时性和同步性,因此,智能城市会在所有环节表现出完美性。智能城市既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升级版,也可以说是共产主义的升级版。创新的结果是共赢,这种共赢同样会表现在理论和主义上的共赢。对马克思主义信奉者来说,智能城市是共产主义的胜利,因为智能城市流淌着共产主义的血液;同样,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信奉者来说,智能城市是自由市场理论的胜利,因为智能社会同样流淌着自由市场的血液。智能社会不需要任何美德、主义、信仰、宗教来维持,因此可以包容所有主义、信仰和宗教。智能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比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智能社会劳动界定供给过程的人类活动总和被视为劳动消费、享乐与供给一样被视为劳动;人类所有运动均被视为劳动。美德界定勤劳、勇敢、善良……勤劳、勇敢、善良……无需要法律、道德、美德维持的社会需要法律、道德、美德维持的社会;人依然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劳动。无需美德维持的社会;市场自生美德。人因无勤劳的机会而变得勤劳;人因无风险与负担而变得勇敢;人因无行善机会而变得善良;人因无助人机会而变得乐于助人;美德路径利他路径=美德利他路径=美德利己路径=美德市场工业自动//市场智能化(基础化(实体科学)消费、生产、运输、信息全面科学化)基础思维有限思维//无限思维能源有限能源框架;化石能源主导//无限供给的广义太阳能(风能、太阳能、化石能源、核能、水能等等)动力系统石油-内燃机主导//广义太阳能—电力—动力多元化信息资本(过去)主导//智力(现在)主导垄断程度供求割裂的碎片化垄断结构//供求一体化的高度垄断结构技术低、中、高并存//最优技术胜出创新专利创新//群体开放式创方式机制新机制货币非精确的主权信用货币//精确与诚实的电子货币企业高成本、高风险、低效率//零成本、零风险、效率趋近于无穷高家庭收支平衡//收入远大于支出个人资产私人财产不可侵犯无私人财产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资源独享共享共享市场周期0-W-0周期循环//0-W永续的上升周期…………//……第12节:智能城市总结 1、推导出的路径具有最优性 智能城市的所有项目都是基于成熟或趋于成熟的技术基础之上进行组合,并无未知的高科技创新。基于确定性地点建设的智能城市,使思维获得一个可依托的支点,智能城市所有项目都是可计算,可测量的,并不会因为种族、性别、价值观等主观差异产生计算结果的方向上的冲突。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创新轨迹(文明总在文明边缘)具有完美的适应性,产业、地理、未来并不会产生任何矛盾。按照地理方向推导出的创新起始点具有完美的符合性。这种完美体现在:该地区在旧市场机制下全部陷入创新死结,而按照新机制则会全面表现为有利因素:(1)占据全球相当高的比重的钢铁、水泥、建材产能集中于此,并且趋于破产,为智能城市建设提供最廉价的企业资源;(2)北京作为全球房价最畸形、人口最庞大的城市已经步入难以为继的阶段,而这刚好为智能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廉价的资金和庞大的消费,北京的高成本恰恰为智能城市的创新提供了空间;(3)环渤海地区农村私营经济远远滞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农民要求更低,而非更高;(4)整个华北平原环境已经濒临崩溃边缘,难以为继,智能城市是零成本修复环境的最优手段;(5)小块的、割裂的土地资源主体依然处于农民手中,并未开大面积开发。(6)唐山地区拥有相对丰富的铁矿石、煤炭资源,并且临海。(7)日本韩国比中国更早完成城市化,其市场同样具有高运行成本的特征,这意味着市场需求同样巨大。总之,机制被理顺后,所有的旧问题都将变成智能城市的优势,在全球任何其他地区都不具有这种累加优势,这并非是科技、文化、技术所能左右的。在地理上的这一系列等效点开启智能城市具有最省力的特点。以这一点作为案例去论述与理解智能城市也更容易被理解,在这一点上每个项目都会完美的表现出“大量拉动微量”的典型特征,这就减少了思维被拉入固有轨道的概率。 2、智能城市因有无限多路径选择而可以选择最优路径智能城市使创新的轨迹以可测量、可计算的方式被延展至未来。这种可测量、可计算的特点使每个个体对创新的方向认知具有一致性,认知的一致性使消费者轻松成为货币的主人,从而使创新进入绝对自由状态。举例来说,假设智能城市面向全国预订,那么,预订者数量超过100万,即可达到全部。之所以能够达到全部的原因在于:智能城市是一种单向给予机制,消费者只享受权利,并无义务;而100万预订者又是一种强大的自传播力量,正是基于此,从100万至全部的时间要远远低于从零至100万消费者聚合的时间。当大部分消费者加入这一体系,那么,智能城市的虚拟项目的开展可以率先展开,智能教育等虚拟项目将可以轻松成为最有效的自动提款机,依托智能教育等项目获得的资金可以让智能城市参与者参与最低投资门槛降至极低水平。假设智能城市预订金额为100元,则100↑万预订者即可达到1亿元资金,而1亿元资金足以支撑智能教育平台开启,100↑万中的教师会主动上传其课堂授课内容,使智能教育平台迅速推向盈利轨道,而依托智能教育又会衍生出大量的若干虚拟智能项目,依托这些项目盈利建设智能城市,则智能城市参与的门槛降至10元,而且并不限制地域、年龄、学历的限制。100↑→1000↑→10000↑→100000↑万预订增长的过程是社会契约形成的过程,也是智能城市阻力自然消失的过程。虚拟项目可以自由开启的客观使智能城市建设的路径具有无限多,而无限多路径使创新无法阻挡,无法阻挡是可以选择最优路径的原因。自然的完美性与科学性在于:当效率已经提升至我们可以发现创新的最优路径之时,客观已经锁死了处于最优路径的个体进行寻租可能,而逻辑上无法寻租又是确保创新路径唯一性的原因,任何精神正常的人不会与自然为敌,因为与自然为敌不符合其根本利益。3、数字为可变数字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在智能城市之中引用了大量的数字和相关技术,由于基于智能城市创新的契约达成后,创新是无限自由的,因此,这些数字和技术只是为了给读者一个思维支点。真正智能城市建设中,选择权在消费者手中,所有数字均为可变数字,所有方法均为可变方法,数字和方法的改变并不会影响轨道选择,群体智力只会加快智能化轨道上的运动速度,加速共赢创新发生。我们在思维上无需纠结于单纯的数字或方法(某点)。动态市场中,效率的变化、区域的差异,使不同位置的人对市场中的数字会出现N%的偏差,这些偏差并不影响创新的方向。我们来看几个案例:(1)我们谈到“不劳而获”和100%趋近于智能化,很多人会想到,如果全部实体领域没有人,是不是这个体系会很不安全?从7亿就业到7000万、700万就业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