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时全省各地的车牌照全为20打头的阿拉伯数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童年时代,公社的医疗机构是设在乡街道上的联合诊所。因医疗条件所限,重、疾病或较严重外伤,联合诊所是无力诊治或诊治不到位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遇到上述情况,病患只有到县城里治疗。要进城,交通是个大问题。但那时公共交通不发达,老半天不来一辆公交车,更没有120急救车。急病、严重外伤是不能拖延时间的。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病人、伤者病情加重,乃至一命呜呼!那时民风淳朴,古道热肠的人还是占多数。所幸有了这些人,很多得急症、严重外伤的乡下病人能转危为安,得到救治,保住一条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人家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办法总比困难多,那时的乡里乡亲真是守望相助,不管谁家遇到需要送县城急救的病人,在不能及时赶上公共汽车时,只要当事人一声招呼,大家就会“召之即来”,当视野里远远看到有朝县城方向驶去的车辆时,众人便会主动站在公路中间,一字排开成与公路垂直的横排,并使劲挥舞着手臂,示意司机停车。其实,为了救人一命,此举实属迫不得已。司机不明就里,远处就开始减速停下车来。拦车人便会问司机车开去哪里?遇到不到城里的车辆,就对司机讲明情况,说声对不起后“放行”。当车辆如是到县城,那就请司机做做好事,把病人和家属顺便搭进城里,司机也是通情达理,举手之劳的善事也会乐意去做,不存在帮与不帮的纠结。在乡亲们的协助下,家属把病人抬上车,这才松口气。到了城里医院,司机才驾车离去,分文不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事情,就落到我们家两次(其时父亲因病从西藏调回内地,在县城上班)。一次是我的三妹,去上学的路上不小心摔倒1米多高的沟底,沟底的石头弄伤了她的头皮,被后离家去上学的我看见,看到三妹头上鲜血淋漓,我顾不得一切,背起三妹就一路小跑赶回家里。母亲见状,赶快丢下手里的活计,背着三妹来到公路边,乡亲们帮助拦车,顺利地到达县城医院及时做了缝合手术,所幸没留下后遗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一次是我的四妹突发急病,口吐白沫,人事不醒,又吓得我母亲把四妹急送城里,又是用同样的办法拦车求司机。第二年四妹再次犯病,还是搭过路车到城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易逝,一晃几十年过去。每当回忆起这事,就感觉那时生活虽然艰辛,却也充满温馨,心中对父老乡亲的热心帮助、陌生司机的仁慈之心充满感激,哪象现今,一切都充满利益算计,不古人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