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岖南下乌日策

山之雨/吴鹏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诺维萨德的每一个角落都被被温和的阳光沐浴着。站在罗瓦拉丁要塞的高岗上可看到城市的街巷虽不宽敞却都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气息。橙红色的晚霞,蓝色的多瑙河,金黄色的城堡,红色的屋顶,诺维萨德变成了多彩的世界。当夜幕徐徐落下时,宽阔的多瑙河仍不知疲倦地缓缓奔流,河对岸建筑上的灯光映射在河面上,变幻出如电光石火般的灿烂辉光,举目望去似乎整条河流都金波闪烁。每当沉静的水面上有船只经过时,划出的波纹呈现放射状散去,映带的辉光也滚动着泛滥开来,如同一面巨大的彩旗在水面上飘荡。</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多瑙河堤岸的步道上,忽然听到从不远处小广场传来的优美乐曲声,那是著名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微风拂面,乐声袅袅,令人沉醉。这首乐曲最初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受朋友委托为维也纳男声合唱队创作的一部声乐合唱曲。尽管他已创作了大量圆舞曲,但写声乐作品并非其所长。后来这部声乐作品登上舞台,效果却令小施特劳斯大为沮丧。为此,他把自己关在多瑙河畔的住所里闭门重构,将声乐作品重新改编为所擅长的管弦乐圆舞曲,首演即获极大成功,至今仍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也成为行走在多瑙河边最常听到的乐曲,看来人还是尽量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为好。</p> <p class="ql-block">多瑙河上的新桥</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  就要离开诺维萨德开始向南继续旅行,收拾行装时忽然发现旅行箱两端的鸭舌锁已全部断掉,中间的数码锁也失去了功能,箱子下部一角还出现裂痕,想必是机场装卸惹的祸。而能使旅行箱损坏到如此程度,已不是自然掉落能导致的,幸亏提前在箱子中间扎了一条紧固带而没有当场散掉。为了救急,只好先去超市买条捆扎的绳子。在周未,塞尔维亚与其它欧洲国家一样,大部分商店均不上班,而在便利店又没有绳子可买。我沿街踌躇,居然发现一家商场仍在营业。我十分好奇地走到近前,发现这竟是刚到诺维萨德乘出租车路过的“香港商城”。里面货架排列紧凑,商品摆放密集,货架间只留出狭窄的通道,已将有限的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在交错排列的货架间寻觅,果真找到了可以捆扎箱包的绳子,还顺便挑选到一只休闲牛仔帽。</p><p class="ql-block"> “先生,请到这边来交款”。刚走到前台,忽然听到一句汉语令我十分惊讶,抬头看到是旁边一位中国面相的女生在对我打招呼。马上反应过来,香港商城服务员当是来自中国香港或台湾,在陌生的国度听到讲汉语竟是那么的亲切。</p><p class="ql-block"> 虽然诺维萨德是塞尔维亚北部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的首府,位列塞尔维亚的第二大城市,但总人口只有30余万,甚至不足我国主要城市的一个区。除非举行重大活动,在街上通常只是三三两两的行人走过,整个城市显得十分从容淡定,甚至在中国人眼里有点冷清。然而,即便是工作日,在街边或店铺前的坐椅上总有多人端着咖啡或冰啤酒悠闲地小啜。那种不矫揉,不去刻意追求的秉性像是与生俱来就深藏在骨子里的。</p><p class="ql-block"> 收拾好行装就要去往塞尔维亚南部的重要城市乌日策。酒店的老板代叫了辆出租车送我到火车站。下车时,司机按计程器显示的数字只收400第纳尔,与来时那位司机要2000第纳尔形成明显反差。可以说货有真假,人有不同,通过旅行更能真切体验世间百态吧。</p><p class="ql-block"> 火车站原本是城市的重要出行枢纽,但奇怪的是来这里乘车的人很少,站台上不多的长椅还有很多空座,这可能与现在的人们习惯乘坐流水发车的大巴有关。等了不长时间,一列火车开进了站台,车头被涂成红色,一幅兴高彩烈的样子。上车后,空位很多,人们相遇都友好地点点头。虽然火车一路停站很多,但由于线路平直,明显在时间上比长途大巴要快捷不少。</p><p class="ql-block"> 为解决通信卡问题,我到贝尔格莱德后要先去机场找那个卖我通信卡的人。但当我在贝尔格莱德打车向机场去的途中突然醒悟过来,打车去机场的费用已是重买一张电话卡的好几倍,而真到了机场后竟因无法获准进入出口通道而无功而返,简直像赔了夫人又折兵啊!</p> <p class="ql-block">诺维萨德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  乌日策是塞尔维亚靠南部的小城,与西边的波黑共和国毗邻,是跨境旅游较为合适的换乘点。虽然从贝尔格莱德到乌日策有火车与长途汽车,但从发车时间上看只有汽车较为合适。午后的汽车站,熙熙攘攘候车的人们使这里宛若一个集市,延伸的长廊内分别设有火车与长途汽车售票窗口,还有不少卖快餐与纪念品的摊位和商店。</p><p class="ql-block"> 当长途车下午两点钟从车站开出时,漫步在车场中间的几只乌鸦也飞了起来,象是要与汽车一道启程,远处矗立着的中国华为公司LOGO标识也从眼前掠过。塞尔维亚以前曾南斯拉夫共和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南斯拉夫解体后其整体实力已远非从前,但其仍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国策和与中国人民的情谊。中塞两国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坚定地相互支持。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期间,中国坚决支持塞尔维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塞尔维亚人民也自发举行了多次声援中国的示威活动,并在被炸毁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前献上鲜花和牌匾。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和许多政府高官都会说中文,其人民也把中国视为最亲密的朋友,甚至在国旗上还有一颗中国的星星。2008年,科索沃宣布从塞尔维亚独立出去,但中国坚持反对任何分裂塞尔维亚领土的行为,至今不予承认。</p><p class="ql-block"> 旅行车一路向南,道路渐渐出现明显的起伏。由于塞尔维亚是东西窄南北长且北低南高的条形国度,从贝尔格莱德北行,初起还是平原,接近一半路途时已可见山峦起伏,绿树葱茏。车行的道路不宽,但仍平坦,大巴车宛若一条游龙,在绿色波涛间穿行。透过路边的灌木,可看到乡村人的住房基本都是黄色的墙壁拥簇着红色的尖顶,星罗棋布的房屋有点儿像中国苏北的民居,但明显要宽大和富态。一些房屋在大房檐下还有几个小房檐向不同方向伸出,显得不拘一格,活泼多彩。</p><p class="ql-block"> 快到乌日策了,山峦明显多了起来。公路在群山的低洼处隐现,宛若中国皖南的山区形态。原野中一些不知名的农作物已经叶黄茎缩,在秋风中肃瑟,大概早已在等待收割了。 突然在山路上看到一辆中国产的哈弗越野车,令人一阵惊喜。现在塞中两国政府的相互支持,使两国人民彼此也充满感情。塞尔维亚已是中东欧地区最早与中国开展全面经济合作和第一个对中国免签的欧洲国家,并与我国签署了不同领域的多项重大协议。在一些重大国际场合,中国甚至直接称塞尔维亚为“铁杆朋友”,可见中塞两国关系的紧密与牢固。</p><p class="ql-block"> 由于山路限速和途中遇到几次堵车,买票时告知四个小时能够到达的乌日策现在已走了近七个小时,当开着大灯的长途车驶进乌日策汽车站时天已黑透。按照网上预订客房的信息向房东打了电话。不一会儿,出站口出现一位男子,胸前还戴着条项链。我上前问询,他说就是来接我的,令我十分高兴。但听到他说“拿上行李上车,还要走20来公里”,使我顿生疑窦。在国际订房网站的信息中明明写着位于城市中心,怎么还要走20公里呢?</p><p class="ql-block"> “网上的信息是写错了,你快跟我走吧。”项链男说着就要来提我的行李。我赶忙退回到站台里面,断然拒绝随他同行。</p><p class="ql-block"> 十分钟后,真正的房东总算出现。这是一位有着典型斯拉夫魁梧体型的中年男子,他报出了我的名字和出发地,我悬着的心得到些松驰。跟他走出车站,他伸手要来拿我的行李,但我仍紧紧地抓在手里,下意识地保持着几分警惕。发现他脚上穿的竟然还是拖鞋,想必路程不会太远。一路上,他用英语侃侃而谈,粗声大气,不禁给人一种粗犷的感觉。沿河边向前,过了一座公路桥,很快就到了乌日策的市中心,来到一幢高楼脚下,他用钥匙打开了单元门,进入面前的电梯间。这个电梯间十分狭小,大约四五个成年人就会将其挤满,真不知他们怎样把家具搬到楼上的。三楼的一个小套单元房是他家的民宿,有一个主卧,一个厨房和一个卫生间。房间布置的干净优雅,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在玻璃壁厨角落里还留着一个毛绒玩具。房东说这是他家以前的一套住房,后来搬家到附近另一套房子去住,便把这里用于出租。厨房灶台上没有一点油渍,门框上方还挂着一小幅油画。可见他们平时做饭是不用油炒的。每个房间的暖气片很大,想象得出这里的冬天一定很冷。 </p> <p class="ql-block">贝尔格莱德车站附近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山路边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  乌日策城区不大,清晨站在民宿的阳台,对面山岭鳞次栉比的房屋不由分说地涌入眼帘。走上街头,路边有一片休闲空地,绿树环绕,里面四周还有长椅。也许夜里下过雨,长椅还是湿漉漉的,不时有行人从空地间穿过。在靠路边的一侧伫立着一个小书厨,透过玻璃,可看到里面成排的图书已快摆满。而下面的提示语写着:‘’这是小型免费书厨,欢迎您放入不用的书,以便相互帮助与交流。” </p><p class="ql-block"> 天色湛蓝,随意漫步,无论是走过文艺街区,还是途经破旧老楼,总会发现楼与楼挨得很近,临街的墙面上还有许多随笔画,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简练的笔法吸引着人们眼球,这可能就是令人津津乐道的塞尔维亚涂鸦文化。这种萌发在文艺复兴后期的穷人画法如同不败的花朵在诺维萨德的大街小巷绽放,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流派。</p><p class="ql-block"> 晚上十点多了,但楼下依然很热闹。原来这里是小区中较为开阔的地段,楼边摆了许多桌椅,人们坐在一起喝着茶,从容安逸地聊着天。在塞尔维亚,我已多次看到人们这样悠闲聚集的生活场景。明天我就将去波黑共和国的首都塞拉热窝,而那里的人原本与这里同是骨肉同胞,但经过上世纪末的惨烈冲突后,现已分割到了两个国家。可以说眼前这种轻松的氛围和悠闲的烟火气反映着人们在和平环境下的安详和对无奈现实的一种满足吧。</p> <p class="ql-block">小城乌日策</p> <p class="ql-block">树荫下的小书橱</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涂鸦</p> <p class="ql-block"> (从塞尔维亚到波黑,之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