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江西省中共党史学会主办的杂志《党史文苑(纪实版)》在2014年2月刊登了一篇题为《毛泽东词〈蝶恋花·向板仓〉手稿揭秘》的文章,作者李虹自称是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资深文件检验专家,发掘出了一首“尘封至今已83年”的毛泽东词《蝶恋花·向板仓》(见图一图二)。<br> 文章发表后,遭到一些专家质疑:文章号称“手稿揭秘”,除附有一张《蝶恋花·向板仓》的手稿图片之外,几乎没有提供“手稿揭秘”的相关具体信息。比如,作品为何尘封多年?手稿由何人提供?如何保存至今?现存于何处?由哪个机构进行鉴定?哪些专家参与了鉴定?鉴定过程如何?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答,又凭什么认定《蝶恋花·向板仓》出自毛泽东之手?<br> 另有人从诗词格律方面指出该词韵脚错乱、完全不合格律等问题,认为肯定并非出自熟谙词牌格律的毛泽东之手。<br> 除以上各家分析外,本人从手稿行文习惯、书法角度亦认定此词为伪作。其一,词牌与标题间用间隔号“ · ”,是近些年才有的用法,毛的作品里从无此种用法。其二,落款“一九三零年寒冬”,毛作均直书年月,从无此类落款方式。其三,书法风格与毛三十年代书法风格完全不同。图四图五分别是毛二十年代中期和三十年代中期的手迹,可资对照。其四,由于作伪者不了解毛体不同时期的变化,“手稿”中的字多是根据已发表的毛晚期书法字体模仿的。比如“鼓”、“敵”,明显模仿于毛手迹《西江月·井冈山》(图六,这幅手迹写于六十年代),另外一些字找不到依据的,则靠臆造,一点“毛体”的影子都没有,比如标题那几个字。其五,“手稿”中几乎字字独立,且字与字间缺乏呼应,没有行气,这也是书法作伪者的通病。<br> 查到一条消息,这幅“手稿”后来被一个出身四川的二百五“收藏家”符春晓(其“红色藏品”多为假货)收藏,保存在他香港油麻地的家中,2020年9月失窃,不知所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