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这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广昌县中小学艺术工作室的教师们依旧学无止境,于2024年4月30日,在广昌县第二中学开展了广昌县中小学艺术工作室第一次磨课教研活动。 </h3> <h3> 魏老师通过参与和体验,感受新疆的民族风情和音乐的节奏和律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通过歌唱、舞蹈等形式亲身感受新疆音乐的节奏和律动。</h3> <h3>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旋律发展手法和节奏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通过听、唱、动、舞以及对比发现等方式,了解节奏表达及“鱼咬尾”等不同的形式与特征。魏老师的课程采用了五步循环教学法:明确目标、模仿尝试、分工准备、分组学习和展示成果。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h3> <h3> 课程结束后,紧接着进行研讨活动,每位老师都给了宝贵的意见。 首先是魏老师自评,她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歌唱、舞蹈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和节奏的律动。但是整堂课逻辑性不够强,在教授歌唱时忘记给学生固定音高,有很多细节忘记讲了,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h3> <h3> 曾老师觉得这节课上的太快,只用了半个小时上完课的原因是缺少学生作业单,很多环节都是点到为止,学生参与感不足,基本上像是教师在走流程,如果有学生作业单,让学生参与进来把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扎实完成,把整个教学成果展示出来,还是要通过作业单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这是这节课的根本问题。魏老师整节课的设计很像优质课竞赛模式,音乐教学模式比较规范,教师专业能力强,重复与变化重复这个点,可以通过ppt曲式分析去讲解完成。</h3> <h3> 赵老师觉得魏老师今天的课程总体非常不错,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很流畅。几个小问题,一个是时间的把控上,少了几分钟。二是内容上稍微有点碎片化了。</h3> <h3> 黄老师认为魏老师这节课每个环节都非常有趣,就是每个环节的过渡语语要想好,这样就会让大家感觉更有逻辑,花多点时间在重难点上,把每个环节落到实处,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把课堂还原给学生,多让学生自主学唱,思考。整堂课设计的非常好,就是有些亮点环节可以多花点时间不必太赶,有些环节可以舍掉或者少花点时间。突出重点解决难点。</h3> <h3> 刘老师认为本节课魏老师在新授环节学生学习时间少,缺少学生主动性,教学重难点不够突出,板书再优化一下就更好了。赵老师说魏老师整节课内容充实,教态自然。特别是让同学们通过自己鼓掌来感受节拍的变化,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主要是在教学内容前后顺序上还需要调整。</h3> <h3> 王老师认为魏老师的《青春舞曲》,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情境和氛围。美中不足的是每个环节没有很好的衔接,还需要调整一下。</h3> <h3> 朱老师觉得教学过程中魏老师采用了舞蹈、手鼓等多种形式,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到了新疆的民族风情。但课程设计重点不够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还可再多些。 </h3> <h3> 曾老师说魏老师教学设计巧妙,过程精确,体现其音乐性。导入环节新颖,为歌唱教学做好准备;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h3> <h3> 徐老师认为魏老师这节课能够很好的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了《青春舞曲》这首歌,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缺点:整堂课知识的结构不够明确、不够连贯,所以造成了知识的碎片化,讲解过程中顺序可以再做优化,效果会更好些!</h3> <h3> 最后,唐老师认为她这堂课在教唱方面可以进行速度变化,可以拔高整堂课的高度,更好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感情。</h3> <h3> 总之,魏老师《青春舞曲》这一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和新疆文化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