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1月23日8:30从永定土楼出发,前往广东梅州的千佛塔寺。我们奔驰在高速公路上,不知何故前面的车辆突然慢了下来,靠边停车等待时发现路牌显示,下一出口是“叶帅故居”,经了解故居离此仅15公里,伟人故居近在眼前,我们随机决定下高速前往叶帅故居参观。</p> <p class="ql-block"><b>参观叶剑英元帅故居 </b> 原以为梅州是广东较落后的一个地方,地理位置较偏僻,不过来了之后经了解才知道,梅州有着“客家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诸多美称,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客家名人叶剑英元帅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梅州市梅县区被两条河流所环抱,此处的后山上有一座椭圆形的山峰,其山形似一条伏卧休憩的巨虎,叶剑英元帅的故居就坐落在这座虎形山下的雁洋镇上。</p> <p class="ql-block">故乡是人生启航的港湾,叶剑英在故乡梅州生活的时间跨度仅19年,但客家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勤劳善良的秉性,给了叶剑英良好的熏陶、教育,在梅州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则对他的革命思想、政治生涯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近看叶剑英故居只是一座普通客家民居,泥土石灰混合结构,共有15间房,其中只有4间为叶剑英家所有。右侧第一间是厨房,第二间为叶帅父母亲的卧室,墙上悬挂着叶帅双亲的照片,卧室里摆着古典风格的木床、木桌、木椅等。左侧后角二间分别是叶帅少年时代的卧室及书房。叶剑英便是在这座简朴的民房里出生并度过童年和青少年。</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是家中长子,是叶氏“宜”字辈子孙,父母按照族谱给他起名叶宜伟。父亲叶钻祥年轻时是清朝武秀才,但很不得志,只得靠摆摊经营小本生意维持生计。叶钻祥为人厚道直爽,在横山村帮助穷苦人家杀猪、打鱼,兼做“水客”,热情为华侨捎钱送物,受到乡亲们的信任和敬重。母亲陈秀云则是一个勤劳贤惠的农村妇女,笃信佛教,为人热心善良。</p> <p class="ql-block">在严父慈母的言传身教下,加上当地重读书、重礼教的文化风气,叶剑英逐渐形成了好学、孝顺、稳重内敛的性格。一直以来叶剑英的生活都较为优越,但他时刻体恤民众疾苦,这多半是受他母亲信佛行善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生长在侨乡梅县的叶剑英也有华侨背景。在故居南侧50米远处的“福智堂”,便是叶帅在南洋谋生的四个伯父寄钱回来、由其父叶钻祥主持建成的。叶帅的伯父都在马来亚谋生,时常寄钱回来。作为家里老幺,叶钻祥留在梅县生活,但他经常下南洋探亲,捎带做点水客生意。这样的家庭背景开拓了叶帅的视野,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1916年,叶剑英完成中学学业后漂洋过海到马来亚怡保投靠伯父,恰逢云南都督唐继尧派代表赴南洋招收华侨子弟回云南讲武学堂就学,叶剑英毅然报考,并于1917年夏回国进入云南讲武学堂。</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成长背景加上后来长期的革命实践,叶剑英形成了对华侨问题的独特认识。1940年叶剑英任中共南方局常委,负责领导华侨工作。1941年3月叶剑英在延安华侨救国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高度赞扬了广大华侨的爱国精神和行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叶剑英南下广东主政南粤的几年中,广东侨务工作始终围绕着维护华侨利益与搞好广东建设这两个中心展开。</p> <p class="ql-block">客家人历来重视教育,叶剑英7岁就入私塾读书,到1908年11岁时便进入离雁洋10多里路的丙村三堡学堂就读。三堡学堂是由金盘堡、锦洲堡、雁洋堡联合创办的一所公立高等小学,其校长和教员大都是不满清朝封建统治,主张教育救国的爱国人士。</p> <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氛围中,从小喜好读书的叶剑英渐渐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这从他后来主动剪辫子的事情便能看出。有一天,他发现青年老师林常拔的发辫剪掉了,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林常拔给他讲了一通不该留辫子的道理,叶剑英便毅然剪下具有封建礼教象征的辫子,一些老师和同学相继效仿。</p> <p class="ql-block">1912年,梅东中学堂与务本中学堂、嘉属官立中学堂、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合并,成立了梅州中学。叶剑英所在的三堡学堂毕业生及梅东中学堂学生得以进入梅州中学就读。</p> <p class="ql-block">第二年他参加了反对校长欺压学生的学潮,同一些进步师生毅然退出梅州中学,依靠爱国华侨和社会开明人士的资助,另行创建了梅县私立东山中学。 1919年叶剑英从云南讲武学堂毕业后便投奔“援闽”粤军,踏上了漫长的革命征途。</p> <p class="ql-block">作为元帅叶剑英为世人称道的不仅是他的文治武功,还有他儒雅的谈吐、深厚的国学修养和上百篇足以传世的格律诗。毛泽东晚年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引用了辛弃疾的诗词,刚开了个头就突然停下来,让叶剑英接着说。叶剑英站起来把全篇流利地背诵完毕,毛泽东非常高兴,指着叶帅对众人说:“此人有些文化”。</p> <p class="ql-block">其实叶剑英的旧学底蕴早在梅州的私塾和学堂里就已经打下了功底。 据叶帅传记所载,叶剑英在三堡学堂的几个同学回忆说,叶剑英那时的学习成绩是几个班里最拔尖的,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p> <p class="ql-block">他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多方借阅课外书籍,尤其爱好写诗作文。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拿去“贴堂”展览。学堂聘请的教师李煮梦对叶帅诗词写作的影响和启发,现在仍可从叶剑英元帅的诗作里找到印记。</p> <p class="ql-block">李煮梦诗文极好,才华出众,是柳亚子创立的“南社”的诗友。他非常欣赏叶剑英的诗文,经常亲加指点,使其习作大有长进。叶剑英直到晚年还怀念这位启蒙老师,还能背诵李诗“调高泣风雨,笔健走雷霆”,“剑气纵横盘北斗,箫声凄咽拂南天”等佳句。</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也十分赏识和推崇叶剑英的诗才,称其“善七律”。翻开叶剑英的诗词选,不少是以家乡风物为题材的,第一首便是他18岁那年在梅县东山中学读书时的作品《油岩题壁》:“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p> <p class="ql-block">这不仅仅是一个少年的豪言壮语,更是叶剑英一生为之奋斗的誓言。而1977年的作品《松园》:“四面青山列翠屏,松园终不老闲身;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滨”,则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凌云壮志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p> <p class="ql-block">建国后叶帅回家乡有过四次,分别是1951年、1953年、1971年和1980年。叶帅对家乡相当关心,当看到家乡变化不大时他心里也是有点焦急的,但是他毕竟到一个地方就有一个中心任务,他的目的不是专门视察家乡建设的,但是他仍结合参观来提出他的意见。</p> <p class="ql-block">1980年5月83岁高龄的叶剑英回到故居,看到自己小时候吃饭的小桌子还在,摸着父母房间的古旧木窗感慨万千,吟出“八十三年一瞬驰,木窗灯盏忆儿痴”的动人诗句,表达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p> <p class="ql-block">后来叶帅还要求在儿时的床上睡一觉,但工作人员因为担心房屋潮湿对他老人家身体不好,就劝说他只睡了一个午觉。当时叶帅那种心满意足的欣慰感和恋家情结溢于言表,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十大元帅之一,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赞扬他在长征路上“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p> <p class="ql-block">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叶剑英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坚决地与林彪、“四人帮”集团作斗争,为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抵制“左”的错误影响和破坏力,保护健康力量等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粉碎“四人帮”的胜利,结束了历时10年之久的“文革”灾难,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创造了前提条件,对此叶剑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1986年叶剑英逝世时,中共中央的悼词称他“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素有“儒将”之称的叶帅,其过人之处大概是每临大事有静气,能在历史的大关节处明断是非,果敢抉择,而且谋虑缜密。</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故居是叶帅在梅州生活最长时间的地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印记。如今在故居边上新建的叶剑英纪念园,是梅州非常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我们作为异地人来此参观也感触颇深。 纪念园有很多景点,从新大门至纪念馆,路径虽仅有三四百米远,然而细细感悟每一处都有着它深刻的内涵,每一处都表达了梅州人民对这位伟大英雄的赞扬和尊敬!</p> <p class="ql-block">参观元帅故居,瞻仰革命前辈,追溯那段不朽的岁月,真是让人感慨万千。缅怀革命先辈不仅能唤醒年轻人去正确思考人生,同时对我们这些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讲,同样也是一次再教育的过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实在我们这些人身上,就是要在言论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体魄,平时不给组织上添麻烦。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自驾游多到革命老区跑一跑,多为老区人民的创收作些微薄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游览梅州千佛塔寺</b> 参观完叶剑英纪念园之后已到了中午吃饭时间,我们在纪念园对面的饭店品尝了广东梅州的特色菜肴,餐后紧接着赶往梅州市区的“千佛塔寺”游览。</p> <p class="ql-block">千佛塔寺是尼众道场,坐落在梅州市郊东山,面临梅江,群山环抱,群廓历历。资料显示,1990年千佛塔寺耗资4000多万元在大东岩山顶建造了九层石塔,并将“南汉千佛铁塔”移置于新千佛塔的底层,故统称为“千佛宝塔”,此塔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署塔名。</p> <p class="ql-block">来到寺院门外抬头向山上一望,高高的千佛塔犹如威武的士兵坚定地站着,又像李天王的宝塔似的高耸云间。据说千佛塔四面有一千个佛,故得名千佛塔。该寺院是免费开放的,我们大步流星的往里走,迫不及待地想近前看看千佛塔。</p> <p class="ql-block">走进千佛塔寺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石墙黄瓦的庙宇,庙宇正中的广场上有6根雕刻精美的龙凤石柱,走到近前,看到石柱上的龙凤有的是龙在上凤在下,有的却是凤在上龙在下,我想这是不是有着男女平等寓意的表达?不得而知。寺庙的布局和建筑真可谓壮观大气,精工细腻,不得不让人佩服广东工匠的高超工艺和水平。</p> <p class="ql-block">在千佛塔下有一座雄伟的千佛殿,据说大殿中间的大佛像上嵌着两万颗闪闪发光的宝石,这也是中国之最,大佛旁边还有许多各样栩栩如生的佛像,两则二十四诸天壁画全国仅有两幅,说是一幅在寺里,还有一幅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行走攀爬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人潮涌动,拥挤不堪,一经了解方知今天有法事活动,难怪老远就能听到悠扬的唱经声。据说寺院生活着180多位尼师,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曲折阅历,都有或喜或悲的故事,但她们有信仰,有追求,毅然地选择了入寺修行,这是一种大多数人都不敢选择的惊世骇俗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沿山而上就是九曲文化游廊,这里的雕塑和建筑可谓是古建筑与现代艺术融为了一体,它彰显了时代的进步和文化更加的灿烂辉煌。拾阶而上就来到了千佛塔,近前一看有一个巨大的笑佛横卧在千佛塔门前。本想上塔看看,因体力不支,加上天气也热,最终放弃了这一念头。</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千佛塔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9层36米,高耸云天,气势宏伟。据说佛塔首层安放着铸于南汉时期的千佛铁塔,二至八层内壁镶嵌着千尊汉白玉佛像,第九层安装一口一吨重的大铜钟,并在该层内墙存放千尊小金佛像,塔内上下共有佛像三千尊。另外塔顶则为一座小巧玲珑的石塔,形成塔下有塔,塔中有塔,铁佛玉佛金佛共容一塔的特色,被誉为宝塔建筑艺术的一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在千佛塔寺游览了一个多小时,我们虽然没磕一个头,没烧一柱香,但大家都有一颗平等的心,感恩的心,慈善的心,因此在心灵上同样收获了一份安慰,一份自信,一份喜悦。结束千佛塔寺游览后,我们于下午2:30启程向汕头方向赶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