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论语》第十四篇宪问(356):孔子心中的正义与责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温州孔庙,龙湾孔子文化研究中心

<p class="ql-block">【原文】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p><p class="ql-block">【翻译】【杨伯峻】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鲁哀公,报告道:“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道:“你向季孙、仲孙、孟孙三人去报告罢!”孔子[退了出来],道:“因为我曾忝为大夫,不敢不来报告,但是君上却对我说,‘给那三人报告吧’!”孔子又去报告三位大臣,不肯出兵。孔子道:“因为我曾忝为大夫,不敢不报告。”【李泽厚】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吃素洗澡后去见鲁哀公说:“陈恒杀了国君,请出兵讨伐。”哀公说:“你去告诉那三大家族。”孔子退了出来说:“因为我曾经担任过官职,不能不来报告;国君却要我去告诉那三个人。”孔子去向三人报告,没得到同意。孔子说:“因为我曾经担任过官职,不能不来报告。”【钱 穆】齐陈成子弑其君简公,孔子在家斋戒沐浴了去到鲁国朝廷,告诉鲁哀公道:“陈恒弑了他的君,请快发兵去讨伐他。”哀公道:“你告诉那三位呀!”先生退下说:“因我也还追随在大夫之后,这等大事,不敢不告诉吾君,吾君却说去告诉这三位!”孔子到三家,一一告诉了,三家说:“不可。”先生退下说:“正因我也还追随在大夫之后,不敢不告呀!”</p><p class="ql-block">【夜辰心得】陈成子弑简公。陈成子,齐国大夫,名恒,谥号成子。弑,下杀上称为弑。简公,齐国国君。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陈恒作乱,以下犯上,杀了齐简公,立其弟弟齐平公为国君,把持朝政,独揽大权。这里有几个事值得一提:一个是他为了笼络人心,用大斗把粮食借给百姓,然后再用小斗收回,受到百姓称颂。一个是他弑君后,害怕诸侯联合诛杀,归还侵占鲁国、卫国的土地,同周边国家订约、互通使臣,国内施行赏赐、亲近百姓,齐国得以重新安定。一个是《庄子·胠箧》记载田成子(陈恒)盗齐国之事,称他为诸侯大盗,“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由此而来。陈恒弑君,夫子沐浴而朝,向鲁哀公报告,请求讨伐。单从夫子的行为看,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弑君这事,大逆不道,夫子请求讨伐,看似维护周礼,彰显正义。可现实是什么?齐国远远强于鲁国,而且鲁哀公被架空、三家专政,自己家里千疮百孔,哪还有心思和精力去管别家的事,再说压根就没那个实力!正常人的思维,有那本事先把自己家的事搞定,助鲁哀公主政。遇到这种情况,哀公能说啥,可怜巴巴的说一句,你去问问那三位的意见吧!夫子一家一家去了,得到的答复是“不可”。这事不用问也知道,这三家恨不得向陈恒学习,也来个弑君,怎么可能讨伐陈恒呢?有人说,这是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所在。当然也有几种解释:一说夫子告哀公、告三子,意在警示鲁君,若不制衡三家,可能步简公后尘;意在警示三子,如果有大逆不道之举,会遭到诸侯的联合讨伐。一说夫子建议鲁君出兵,已然分析权衡利弊,战胜齐国很有把握,而且欲借讨伐之机,助鲁君夺权主政,改变国内形势。不管怎么说,夫子作为鲁国大夫,虽已免职在家,可遇到此等大逆不道之事,还是挺身而出,彰显了一心维护正义的使命感,一生忠君尽职的责任感。原创 夜晨1981 夜辰读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