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观光印象分享

快乐老人

<p class="ql-block"> “天坛”是明清两朝帝王举行祭天大典的祭坛,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天坛”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极具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天坛由两重坛墙环护,分为内、外两坛。其主要古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中间有东西向隔墙将内坛分隔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中有门相通。</p><p class="ql-block"> 内坛由圜丘、祈谷坛、斋宫三组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位于内坛北部,圜丘坛位于内坛南部,斋宫位于内坛西部,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连缀圜丘坛和祈谷坛。</p><p class="ql-block"> 内坛四周设有东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广利门、昭亨门、泰元门。天坛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圆形大殿无梁无柱</p><p class="ql-block"> 祈年殿是天坛公园内最高、最大、最精美的建筑,也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位于祈谷坛中央,是皇帝春季祭祀皇天上帝、祈求五谷丰登的主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祈年殿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原名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为现名。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因雷火被毁,次年重建,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匾额。</p> <p class="ql-block">  天坛以物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传统宇宙观展现得淋漓尽致,处处体着"天"的意象。</p><p class="ql-block"> 析用祭祀礼器、所配朝珠,均使用青色或蓝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前</p> <p class="ql-block">天坛三绝:祈年殿、圜丘和皇穹宇。</p> <p class="ql-block">圆丘</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初为一蓝琉璃圆台,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为下载。</p> <p class="ql-block">  圆丘的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地位。</p> <p class="ql-block">天坛斋宫介绍:</p><p class="ql-block"> 天坛斋宫位于北京天坛公园的西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前进行斋戒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这座宫殿占地约四万平方米,整体坐西朝东,铺绿色琉璃瓦以表达皇帝在天之前的谦卑和恭敬之心。</p> <p class="ql-block">穹顶。</p> <p class="ql-block">  回音壁一部分外景。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p><p class="ql-block"> 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传播十分有利。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会沿着墙面以声波的形式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由于曾误以为是声波反射而形成的回声,故俗称“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  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5A级景区,天坛的祈年殿形象在国内代表北京,在世界代表中国。</p><p class="ql-block"> 但是,现在的天坛公园只是完整天坛的3/4,到2030年,完整的天坛将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p><p class="ql-block"> 我们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