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过程

雪夜蓝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视频说的挺明白的,后面四渡一语代过就袭金沙了有点说太快了。但用水来形容毛主席用兵太贴切了!</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手书忆秦娥娄山关</p> <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p><p class="ql-block">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p><p class="ql-block">整体赏析</p><p class="ql-block">此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但表达的却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p><p class="ql-block">此词开篇即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p><p class="ql-block">紧接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联系下文的作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p><p class="ql-block">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p><p class="ql-block">下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p><p class="ql-block">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泽东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泽东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p><p class="ql-block">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而且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毛主席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p><p class="ql-block">名家点评</p><p class="ql-block">现代文学家成仿吾《长征回忆录》:“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情景。西风猛烈,长空雁叫,红军在月明的霜晨进军,马蹄声微响,喇叭声低沉,一片严肃的战斗前的景象。经过战斗后,雄关也被我们占领,大家迈开大步通过,在黄昏中向波涛起伏的群山奋勇前进。全词写出雄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艰苦奋斗,就能前进,尽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p><p class="ql-block">当代作家李朝全《诗歌百年经典》:“这是一首气势豪迈的词,在铁军脚下,雄关漫道只等闲。诗人运用了诸多意象,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和顶针、对仗等修辞,使得词句旋律豪放、悲壮、强烈,富于冲击力。这首词画面感强,景色景物搭配犹如油画一般讲究、贴切。”</p><p class="ql-block">作者毛泽东简介</p><p class="ql-block">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政治家。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其书法也独创一体为毛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萧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渡赤水出奇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横断山,路难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如火,水似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亲人送水来解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军民鱼水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横断山,路难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敌重兵,压黔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战士双脚走天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渡赤水出奇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乌江天险重飞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兵临贵阳逼昆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敌人弃甲丢烟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军乘胜赶路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调虎离山袭金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肖华(1916—1985年),江西兴国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空军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肖华谱写的《长征组歌》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解 四渡赤水,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三个月内六次穿越三条河流,其间四次渡过赤水河,在运动战中歼敌,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赤水,赤水河,长江上游支流,古称安乐水,流经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本词选自《长征组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简析 这首歌词形象地描述了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抢渡乌江、金沙江的战斗过程,高度赞颂了毛泽东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运筹帷幄的指挥才能。此词节律明快、词语简洁、热情活泼,是红军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艺术再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泽东在漫漫的长征途中,于马背上一共创作了7首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便是其中的一首。娄山关雄踞于娄山山脉的高峰,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遵义会议后,在娄山关经过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强敌,乘胜重占遵义。词的开头“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衬托了红军波澜壮阔的长征和伟大的长征精神。这里的“霜晨”是初春覆盖在地上的寒霜。风劲、雁叫、寒霜、冷月,这为后面的句子营造了一种沉郁、凄怆、艰险的气氛和心情。我们知道,由于军事路线的错误,使红军在湘江战役损失惨重,减员甚多。之后,红军头上敌机轰炸,敌兵前堵后追,红军处境极其艰险,随时处在血雨腥风之中。遵义会议虽然纠正了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参与到新的军事“三人团”,但是以前留在红军指战员心里的阴影依然存在,革命需要执行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需要重新跨越,任重而道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样严峻的现实,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却是一片真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歪诗”是作者的自谦,但处在“九死一生如昨”的毛泽东却能写出这种描绘红军长征战斗经历的壮丽诗篇,这缘起于他的性格和特定的时间、地点,是古今中外任何诗人都无法比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喜岷山千里雪”:不可代替的长征符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一生爱雪,对雪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的诗词中屡屡见之咏之的雪,有别于古人,是具有崇高的意境和革命情感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当时许多西方人读不懂,认为长征是神奇的“童话”。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是作者率领红军广大指战员翻越夹金山的真实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赣南、闽西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十一个省,跨越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长征二万余里,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西北部革命根据地。《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征艰险至极,死里逃生,终于胜利已经在望。“更喜岷山千里雪”中一个“喜”字,一个“雪”字,最形象而又凝炼地表达了长征精神,形成了不可替代的长征符号;同时也极其典型地体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豪迈气概,坚定不移的必胜决心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国诗坛上的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无论老少,谁都喜欢,民间有“瑞雪兆丰年”的美誉,南方人甚至有“无雪不成冬”的遗憾。毛泽东是南方人,只见过下小雪,1936年初到陕北,见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雪景,顿时心旷神怡,襟怀云海,豪兴大发,诗情奔涌,千古绝唱《沁园春·雪》更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词的开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幅壮丽阔大的冰雪图横空出世。接下来的“长城”“大河”“银蛇”“蜡象”“红装”“素裹”把冰雪世界写得多彩多姿,惟妙惟肖,形象生动。作者以“雪”引出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和对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盛赞之情。毛泽东对雪的反复咏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雪的象征,这是他一生为之追求的襟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沁园春·雪》这首精湛绝美之作,人间少有。难怪乎,1946年10月柳亚子在重庆向毛泽东索句时,见到这首词,相见恨晚,倾心佩服。该词在《新民晚报》发表后,很快引发国共两党一场诗词大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沁园春·雪》</p><p class="ql-block">平心而论,蒋介石少时读过“四书”“五经”,也进过新式学堂,还是有些激情,有些诗才的。例如他曾送给表兄单维则的照片上写了一首诗:“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但比起诗词大家毛泽东,他只能算是“小儿科”。于是两位领袖在战场上的较量之外,在词坛上也作了一番较量。蒋介石纠集国民党一帮御用文人,如张宿恢、易君左等,以“和词”为名写了30多首《沁园春》,在国民党控制的报刊上发表,甚至以相骂攻击,口口声声说毛词末三句有复古的帝王思想,竭力歪曲词意。然而全是徒劳,“和词”比毛词相差甚远,使得蒋介石愤然道:“你们的词,带有一股从棺材里发出来的腐臭味,怎么能和毛泽东相比!”较量的结果,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永远是中国诗坛上的一座巍巍丰碑,跳梁小丑们的“和词”只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飞雪迎春到”:风骨犹似雪中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气象之中,毛泽东对雪最具情结;在百花之中,毛泽东对梅同样是最具情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梅花一直被看作是刚直高洁,不从流俗,冲寒斗雪的傲岸品格的象征,也代表着坚毅、执着和不畏艰险的可贵形象。毛泽东一生恋梅、惜梅、品梅、咏梅,他视梅花为知己,也喜爱用梅花来比拟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1年正是美帝国主义和他的伙伴们进行反华大合唱的时候,国际形势十分险恶: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毛泽东想要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一首词。他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所以他要再续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于是这一年12月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暇时完成了。</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婉约、轻灵,托物言意。词的开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作者满怀激情,满怀希望,满怀信心地指出:虽然拂打的风雨将明媚的春天送走了,但是严冬飞舞的雪花又会把美好的春天迎来。毛泽东这首咏梅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设计两个特定环境,即上片“飞雪”“百丈冰”,以“雪”“冰”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山花烂漫”,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高洁和至刚无欲的品格。作者在塑造梅花风骨的同时,意在表现共产党人在险恶的环境中不惧不馁,在胜利的喜悦中不骄不躁的高尚情操。</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一生就是一个不惧艰难险恶的勇敢斗士,他顽强地同国内外一切反动派作斗争,无论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建国后西方施压的险恶环境,始终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本人的革命风骨不正是雪中梅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