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代真人修神方法

张新发

<p class="ql-block">古代真人修行,主要是修神,即修炼精气神。修神,不是修外在的神明,修外在的神明叫信仰。修自己精气神的神,才叫修神。后来发展成为闭目养神,也是离不开修神。现代人的冥想,类似于古人的修神,只是现代人的冥想,大多与信仰挂上钩,有外求之嫌。而古人修神,就是修心养性而已。</p><p class="ql-block">修神方法很多,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列子等等,甚至武术、气功、中医等,都有关于修炼精气神的方法。这里介绍三个最原始的,它们来自黄帝内经和道德经。</p><p class="ql-block">一、精神内守</p><p class="ql-block">“精神内守”是一个源自中医和道家理论的概念,强调个体在精神层面上的内敛和守护。它指的是将精神意识集中在自身,避免过度外散,以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和稳定。具体来说,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首先,“精神内守”意味着在内心深处保持一种宁静和坚定的状态。在外部环境变化或面对困难时,这种内心守护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冷静、镇定,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p><p class="ql-block">其次,“精神内守”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内省与自我反省的能力。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自己的内在需求、价值观和情感状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行动。</p><p class="ql-block">此外,“精神内守”还强调在做事情时的专注和集中注意力。通过排除外界干扰,将精神集中在当前的任务或活动上,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表现,有助于在学习、创作和其他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果。</p><p class="ql-block">在道家思想中,“精神内守”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它要求人们淡泊名利,少思寡欲,随遇而安,对人对事顺其自然。通过修炼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可以达到祛病体健、长寿延年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精神内守”是一个强调内心力量、意志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因此更需要通过“精神内守”来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二、独立守神</p><p class="ql-block">“独立守神”是源自《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的一个概念。在这里,“独”字主要指的是单一、孤立、无呼应的状态,但更深层的含义是指独处时仍能坚守内心的修炼和道行,不被外物所干扰。而“守神”则是指保持内心的清净和专注,使精神不外溢。</p><p class="ql-block">具体来说,“独立守神”是一种修行方法,强调的是在生活中,特别是练功时,如站桩时,要超然独立,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这种状态下的心念永远专一,类似于佛学中的“不动定”,心如明镜,清净明朗。</p><p class="ql-block">此外,“独立守神”也被视为达到天人合一、合自然之道的关键。它有助于平衡身心,去除贪求恶习,甚至能免除贪嗔痴三毒。通过放松身心、保持定力,它促进内在高能量、高维度的信息协调身心能量的有序流动,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生命状态。</p><p class="ql-block">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常常为名利所困,神疲身劳,因此更需要“独立守神”这种修行方式来平衡身心,提升内在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三、致虚极守静笃</p><p class="ql-block">“致虚极守静笃”出自《道德经》,是老子对养生之道的阐述和论证。具体来说,它的含义如下:</p><p class="ql-block">“致虚极”:“致”是动词,意味着做到、达到;“虚”是指无物,也就是心灵的空明状态;“极”则表示极致。因此,“致虚极”的意思是要做到心灵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这是指去除自身对世界的主观认知,达到空和虚的状态,以便更好地接收和分析事物变化的真正规律。</p><p class="ql-block">“守静笃”:“守”是保持的意思;“静”代表寂然不动,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或态度;“笃”则意味着极度、笃定。所以,“守静笃”就是守住静的状态并保持笃定,即在生活中保持清净并坚守不变。从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这意味着保持对世界本源规律求索的初心,不受外界负面因素的干扰,最终求得真正的“道”。</p><p class="ql-block">整体而言,“致虚极守静笃”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洞察万物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