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儿子不争气,陶渊明写下一首“骂儿诗”,叹天下父母无奈

江南竹影

<p class="ql-block">周言周语观察 2024-04-07 浙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东晋时期,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流派——“田园诗派”。这个流派的诗人们在混乱的世道和黑暗的政治环境中,无法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途径,于是选择了归隐田园,以求在田园宁静的生活中洗涤心灵。"</p><p class="ql-block">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和最著名的诗人就是那位写下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陶渊明。然而,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并不尽如人意,这不仅是因为他在田间劳作不够尽心,更是因为那个普遍困扰每一个家庭的烦恼——教育孩子。</p> <p class="ql-block">无论贫富贵贱,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成才。对于平凡人家来说,通过孩子改变家族命运是一种期待,对于富贵人家来说,培养出继承人是必须的。</p><p class="ql-block">而如果家中长辈是文学大家,那么他们就更希望孩子的才思敏捷能够遗传,最好是神童,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教育的困扰,而且孩子从小就能扬名,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他的文学才能,但现实却与他的愿望背道而驰。尽管陶家中几代都是文人墨客,但到了他的几个儿子身上,却只能感叹他们都是普通人。</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的期待并不仅仅是孩子成才的朴素愿望,更寄托了他对东晋朝廷混乱政治的深深忧虑。曾经的高门大户陶家,随着世事变迁,逐渐走向衰落,不再有往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陶渊明自小就备受宠爱,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成为了家中备受期待的未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长辈们的悉心教育使他的才学日益丰富。</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皇帝昏庸、朝廷混乱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即使陶渊明有着高尚的理想,也难以得以实现。他虽然学识渊博,却只能在地方当个小官,用微薄的俸禄维持家庭生计。</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官场生涯并非他所向往的,因此他选择不眷恋官场,与其在报国无门的环境下挣扎,不如回到家乡种地,这样既能避免看别人脸色,也能从这个荒唐的乱世中逃离出来。</p><p class="ql-block">于是,陶渊明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可以概括为三大板块:他和家人自给自足地务农,用诗词记录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同时他还肩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中国,教育孩子的责任通常落在父亲身上,他们不仅要教授孩子处世之道,还要引导孩子学习书法、阅读,从而走向仕途。</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对官场彻底失望,但心中仍存国家希望,期望孩子能填补他的遗憾,尽可能成为重要官员来拯救国家。可教了孩子几年后,陶渊明深感疲惫:他的五个儿子都不爱学,只知吃喝玩乐!</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两任妻子为他生下五子,分别为阿舒、阿宣、阿雍、阿端和阿通,但这些孩子都不让陶渊明省心,让他劳心劳力。</p><p class="ql-block">陶家秉承深厚家学,即使门第已没落,但仍保持了良好的文风传统。作为文坛巨擘和父亲,陶渊明肩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p><p class="ql-block">因此,在孩子们到了学习的年龄,他就开始带领他们读书写字。</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对五个儿子的教育无果,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各自有自己爱好。陶渊明为此苦恼不已,写下《责子诗》表达心累。</p><p class="ql-block">陶渊明已步入中年,意识到自己年华渐老,开始教导孩子们。然而,他万万没想到五个孩子竟然没有一个愿意学习。</p><p class="ql-block">尤其是大儿子阿舒,已经十六岁了,这个年龄在古代甚至都可以娶妻成家了,但他还是一个懒汉,懒到无人能及的地步。</p><p class="ql-block">他的不学无术让人感到无可奈何。</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的五个儿子中,阿宣和阿雍、阿端、阿通在学业上都存在问题。阿宣虽然不懒惰,但也不爱学习;阿雍和阿端都已经十三岁了,竟然还不识数;阿通九岁了,心中一点学习的念头都没有,只顾吃喝玩乐,没有一点进取心。</p><p class="ql-block">这让陶渊明感到十分失望。</p> <p class="ql-block">四句诗,道尽了天下父亲培养孩子的心酸。看到孩子们只知道吃喝玩乐,不愿学习,连陶渊明这样的大文学家都无可奈何。</p><p class="ql-block">面对这些熊孩子,陶渊明只能认命,无奈叹息:孩子们似乎没有学习的天赋,我还不如多喝几杯酒来排遣愁闷。</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虽然对生活的无奈感到无可奈何,但他作为父母,始终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平庸度日。除了《责子诗》外,他还写了一首名为《命子诗》的长诗。</p><p class="ql-block">从这首诗的最后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深深的期待和期望:希望你们能够早早地从孩童时期成长起来,要明白福气不会凭空降临,祸患也会随时而来。</p><p class="ql-block">所以你们必须从早到晚努力学习,希望你们成为有用的人。如果你们不能成才,那也没有关系,毕竟这也是命运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时间飞逝,孩子们终将成长,但幸福不会自然而然降临,灾祸却可能随时到来。我衷心希望孩子们勤奋努力,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p><p class="ql-block">尽管我无法决定他们的未来,但作为父亲,我仍然期待他们通过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陶渊明的短诗,深深地表达了他对孩子们的期许,如同人肉般柔软的心,无论孩子们能否达到期望,我依然希望他们能通过学习走向更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虽已乘鹤西去,但千百年来,天下父亲的心愿未曾改变,期待子女成龙成凤,这始终是父母对孩子最深沉的期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图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2024.04.15 转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