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论语》解语孔子评管仲</p><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3日记)</p> <p class="ql-block"> 作为历史人物的管仲,评价其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法家当是较切贴公正的。但从人文伦理,意识形态上评价之,可能就各具其特色了。本人有机会参阅了三位文史大师之评价,觉得很有特色,不妨一一列出来类比一下,看有何异趣。首先读《论语》,孔子有三处谈及管仲,一次曰之"器小"(小器),二次曰之人才(人也),三次曰之"仁人"。且都是从实事出发论述的,我认为他是从道德伦理与治世能力上评价的。孟子评价是其功业不足道,也是用实事引出的结论,我认为他是从与古圣之类比得出的。司马迁为其专著《管晏列传》(与晏婴合传)载入《史记》,但只记了人物轶事趣话,没专记多少历史业绩,当是以政治家军事家身份看待,但评价不以己论,而是引世论及孔子论。这三人之评角度各有所异,本人想一一读解试试,看解过之后,这位历史人物当是何样子。今天专说孔子之评价!</p> <p class="ql-block"> 首先一评,孔子说此人"器大"。或曰"小器"。或曰小器鬼,有点无赖,或曰格调小。先看孔子之论。</p> <p class="ql-block"> 孔子说:"管仲是个小器鬼!"你说他是节俭吗?可他有三处豪宅,他手下养了不少闲人,何来节俭!说他通礼仪么?他一切比照国君之礼,比如门口立影壁,比如有专设的宴宾台,这都是国君才有的,可见他不通礼仪。——他这举的事实是当了齐国国相之后的状况,若是如此,当不是小器,而且奢豪。但《史记-管晏列传》记的才是真小器又无赖。他小时家贫,与鲍叔牙相好,合夥做生意,专占大头,让鲍叔吃亏。后来三次当小官都被免职了,是否不务正。后来参军带兵打仗,三战三败,是否怕死。由这几条观之(其自述的),不但小器,而且无赖。所以我认为孔子所举之例不是"器小″,是奢华。但孔子是从人伦道德层面讲的,是说此人不够格品,格局小。一有势就翘尾巴!这样理解可以么?但又与如下评价矛盾太多,那就要理解成不拘小节了,或者说这是个人小节,不影响之是人才。下面谈评价二:人才。</p> <p class="ql-block"> 有人问孔子对子产(郑简公的执政大臣)这人乍样,孔子说,子产是一位宽厚能干有分寸之人。有人又问楚国令尹子西为人如何?孔子说这个子西呵,这个子西,咋说呢?(意思是不乍的)于是有人问夫子对管仲如何评价。孔子说,那个是人才呢!他平白夺去了齐大夫伯氏骈邑那地方三百户的封地,可把这个伯氏搞到吃不上饭地步,到死都没说管仲一句坏话!——这里是讥讽还是赞颂?这得从这三人与孔子之见何干说起。子产是郑国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郑简公,郑定公两朝执政大臣(相当于宰相)。是郑国中兴的中坚人物,史评其为史上宰相典范。比孔子年长一些,当是孔子很佩服的治国能臣贤人,孔子夸他很正常。但楚大夫子西是与孔子共过事的。孔子游至楚国(最后一站),楚王很欣赏孔子的治国理政之才,打算封七百里地域给孔,这时就有子西为首的一邦大臣怕孔子抢了头风,就中伤孔子,孔子无奈,只好辞封回鲁国。这子西如何?不好说了,所以孔子评价此人不咋样(我估计问此问题之人肯定知道这关系)。至于管仲,基本上是孔子的上一代(孔子出生时,管仲巳去世好多年了),但管仲造就了春秋笫一霸主齐桓公,这功业肯定当时正盛传列国,孔子应了解此人。那个伯氏大夫是位不大作为之偷闲之人。那骈邑之地三百户,他从未去管过,而委家人去管。此家人对他表现老实忠厚,但对封地百姓却刁难不已,造成民愤之乱,管仲了解后就将此地收归国有,由国家治理,平了民愤。这伯氏能吱一声么?显然不能。所以孔子说管仲是人才当是不虚的,这不是讥讽,是实的,因他敢管事,也能管好事。那管仲是否是"仁臣"呢?看下面孔子之评。</p> <p class="ql-block"> 上节说过,管仲是长一辈的齐国政治家,军事家,法制改革家,为第一霸主之立有不可或缺之伟功。孔子评价为真正的"仁臣″(仁德)。</p><p class="ql-block"> 子路可能对列国之间传颂管仲之优名不甚心服,于是他评价管仲是这样的,齐桓公小白把自己的兄弟公子纠杀了,夺了君位。作为公子纠的师傅的召忽自愤陪主自尽了。但作为同是师傅(辅臣)的管仲却不讲仁德,为主殉命,反而做了桓公的相国,这太不仗义仁德了吧!?孔子听了这话,就很认真的对子路说,齐桓公为霸主好多次召盟诸侯大会,都没有使用过一次武力胁迫,这都是管仲的功劳(实际是桓公想动武,都被管仲设计化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仁德还不夠么?这是大仁德呵!</p><p class="ql-block"> 看来当时对管仲的高评不是都信服的。子贡也不服。子贡说,管仲是仁人么?齐桓公杀公子纠,他不以死殉情致仁,却欣然去辅杀人凶手齐桓公,这仁么?孔子说,管仲辅桓公而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使人民得到了空前的福祉,至今还在。请问,假若没有管仲辅桓公之功,则这方治下的人民能这么丰衣足食,安于平乐么?不都衣不蔽体,流散四去了?!难道能用一般人之所守节操信誉,都跑到深山野地去自杀,就比这更有仁德么?由此观之,是殉节之德更高于这平天下之德么?!显然不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管仲是仁德之臣。</p> <p class="ql-block"> 本人体悟。孔子三评管仲:器小,人才,德仁也。其实我认为孔子是把管仲当一位能臣治士来评价的。比如他举例器小之例,是管仲为相建功之后齐公认同的封赏,只是超规格(与齐公相近),但齐桓公既赏,管仲安得,当不算不合礼,只是太奢。但他确实是人才。他用"尊王攘夷"之谋(挟天子以令诸侯)赢得了周边小国之拥戴(以天子令驱外夷之侵与小邦反叛)。用服鲁衣之商战让鲁国舍田种桑麻而缺粮,以高价买楚之活鹿让楚舍田养鹿而向楚高价售粮,以广种菁茅(祭财)而笼周天子。这一系列不动兵卒之商战就让大国依附齐国(当然是他先谋齐之物阜丰足才可为)。于是九合诸侯,成为不用武力而霸天下之第一霸主,这管仲之能不是显而易见的么?他用先富齐,又商弱诸侯,让诸侯均依附于与齐往来相近。又让齐国之民及周边商人富足安宁,使齐国空前强盛与繁荣,这不是大仁大德么?所以他当之无愧成了春秋笫一贤相能臣,不是圣人。就是圣人,也未必无一点瑕疵也没有。至于管仲未入相之前有贪小便宜,为鲍叔谋商失利,三仕三返,三战三败,不死殉主等一些糗事,那是不主国事之前的好多无奈之为。比如占鲍叔便宜,一因家穷,二因鲍知其智能。比如三仕三返与三战三败,那是要孝养老母,比如不死节,那是鲍叔力保力荐,且他也自认为为了一不国之人死节不值(他认为死节当为社稷,宗庙,祭祀)。所以,我认为孔子是把管仲当能臣贤相来评价的。此三评并无不合之处。</p><p class="ql-block"> 我想而后还看看孟子与司马迁之评,看他俩是何见解!</p><p class="ql-block"> 20240408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