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生产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几千年农耕文化形成和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作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2年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从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到现在,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增加至18项,居世界首位,涉及的农业品类不断丰富,生态类型更加多样,区域分布持续优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在采摘与狩猎中逐渐学会用石、木等材料制作简单工具,打开了农业的大门。在与大自然的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了谷物,发明了农具,懂得了种植,学会了畜牧,居住地也渐渐相对稳定了。农业耕作由边垦荒边种植、边种边丢、再种再垦的生荒耕作,转化为重复耕种的熟荒耕作。耒耜的发明,成为农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此后,多种工具等相继发明,有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强烈冲击下,农耕文明和乡村文明逐渐式微,广袤农村中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空心村,破败的房屋,紧锁的大门,人去楼空的景象随处可见。农三代之后的孩子或许只有在书本上,农耕博物馆中才能见到祖祖辈辈耕种了数千年的农具,用过了数千年的什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农具的发展与演变,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在这其中,犁,无疑是农具之首,它不仅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更是农耕文明的象征,被称之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犁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少。据考古学家研究,犁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距今约 7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我国已经开始使用石犁。到了距今约 4000 多年前的夏商时期,铜犁开始出现,标志着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月像流水,一去不复返,当我们在记忆里聚首,不管昨天明天,乡村那份难已忘怀的情始终不变。纵横交错一望无际的田野,使人不由自主想起艰苦年代的农具,在每件农具里,都缊含着一段岁月蹉跎,沉淀着辉煌农耕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形成几代人刻骨铭心沧桑记忆。在历史的阡陌岁月长河里,农具举着火把,点亮人类前进的脚步。每一个从农耕时代走过来的人,都从那石质、木质、铁质的农具里,体会到生活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起,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为业的农耕民族。“农,天下之本也。”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现在农业实行机械化,这种拿着农具面朝黄土背朝天,低头弯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尽管这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但那个时代的情景难以忘怀,岁月蹉跎,刻骨铭心,这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时代的技术活,源远流长,春耕播种、栽插收割是中华民族农史文化的精髓,它将和犁耙、水车等一样载入农史。进入21世纪,农村生产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农耕方式慢慢在消失,一种古老的耕作方式被先进机械化所代替,农民依仗了几千年的农具被闲置了,农民手上的老茧尚未消尽,这些已失去实用价值的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便渐渐消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农耕文明,全球遗产华章。透过雕塑艺术的细枝末节,我们可以感受黄河文明传承下的时代变迁。让历史说话,听文化讲述。万物萌生、万象峥嵘、万民欢庆、万世繁荣。一组雕塑一本书,一段故事一种情怀,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碰撞,恣意流淌在母亲河的臂弯里,连接古今、走向未来。穿越历史文脉,触摸文明曙光,漫步在黄河文明的时光隧道,不同风格的雕塑是静止的艺术,又是会说话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类社会已经有四五百万年的发展历史了,从文明的角度看,经历了采集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浸透在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里,流淌在每一个农人的血液里,镌刻在身边每一件农具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千年来,农具以它独有的方式承载和浓缩着古老的农耕文明,它们是古往今来漫长历史的产物。现在,一个时代过去了,曾经为农村生产做出贡献的传统农具,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这些曾经辉煌风光的农具己被冷落,也慢慢的消失,成了回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斗转星移,岁月更替,大河滔滔,逝者如斯!春耕夏作、秋收冬藏,鸡犬桑麻、男耕女织。我们的祖先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再到精耕细作,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灿烂的农耕文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沧桑巨变。农耕文明,在我们中华大地上绵延上千年,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农耕文化中的男耕女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劳动是一种锻炼,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是一种修养。农耕生活的情景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农耕文化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所承载的历史使命,还将教育和影响着我们每个人。通过农耕课程的学习,我们走进农耕文明,重温厚重历史,感受时代变迁;在收获满满中历经思想的蜕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