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文化节

杨东升

<p class="ql-block">面包文化节</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4日一—6日,呼和浩特市的凯德茂商场举办了首届面包咖啡节,很火爆喜气热闹,年轻人和孩子们真多,中老年人也不少,社会是多元化的,你爱吃馒头,我就爱吃面包喝咖啡,咋滴呢?我小时候,至少是在50年前就知道面包好吃,那时候呼和浩特市有一个军队的253医院生产面包,除了病号和部队的能吃上,绝大多数人连味都闻不上,如今这253面包都是一个品牌了,呼市许多的60、70后最早吃到的面包就是253面包,面包糕点店大量涌现,那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故事了。</p><p class="ql-block"> 面包作为一种传统的西方食品,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口味,逐渐在中国市场上走红。为了推广面包文化,并满足消费者对面包品味的需求,呼和浩特市举办了首届面包咖啡节,有20多面包商家参加。通过活动,让消费者能够品尝到不同种类和口味的面包,并了解面包的制作工艺与特点,促进对面包的认知与消费。</p><p class="ql-block"> 面包,过去的“奢侈品”,如今已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种普通食品,还赋予了它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也可以说也讲述着一种生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杨东升)</p> <p class="ql-block">253面包</p><p class="ql-block"> 在呼和浩特有一个历经近70年经久不衰,至今人们还在纷纷购买的食品~253面包,它影响了不仅仅是一代人,也给这座城留下了故事。</p><p class="ql-block"> 253是一所部队医院的名称,历史朔源,从1933年的中央红色医院、中央苏维埃医院,抗战时的陕甘宁边区医院,解放战争时的一野第一野战医院,直至1954年入驻呼和浩特,至如今的969医院,这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红军医院。从入驻呼和浩特253就开始做面包了,不过那时并不广泛鲜知,只内供部队,改革开放后才广泛的面向了市场,因良好的口碑和质量,畅销不衰至今,口口相传的被称为“253面包”。</p><p class="ql-block"> 253面包口味正宗,买的人多,不得不提一个人:胡德彪,一个众人口中负责、正直的老人,已经过世,去世时80多岁。253面包之所以美名远播,和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253面包最初就是出自这个医院食堂,它最初的制作人就是胡德彪。</p><p class="ql-block"> 要想了解253面包的来历,就得先说胡德彪。据介绍,胡德彪是呼和浩特清水河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从战场上下来后,被分配到解放军第253医院食堂工作,在这里一直工作了40多年。</p><p class="ql-block"> 解放军第253医院1954年建院,当时部队的伙食原料都是国家专供的,相比于地方贫乏的粮食供给要丰盛得多。从当时到六七十年代,部队食堂的饭是专供医院值班的医护人员和病人,根本不对外,胡德彪就是当时制作面包的师傅。听说,他是跟当时在新城宾馆的一个北京师傅学来的手艺。</p><p class="ql-block"> 只要提起胡德彪,只要认识他的人,都会尊称他为“胡师傅”。他们说,胡师傅是个特别认真的人,干活儿一丝不苟,做面包的原料该放多少就放多少,从不偷工减料,面包从发酵、生产、制作、出炉把关都特别严格,面包里不掺一丝假,所以做出的面包谁吃了都说好。但是,由于当时部队体制的限制,从50年代到六七十年代,这个面包的美名只在部队里流传。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解放军第253医院食堂也对外开放了,慢慢地,地方上的人知道了253面包,它的美名逐渐被人们所熟知。</p><p class="ql-block"> 问我为啥子这么了解,因我十多年前曾采访过,二来内蒙古军区和253有我许多的中学同学,更有那特供时我就吃上了,因为军区还曾有我父亲的战友,因而咱也是老资格了。</p><p class="ql-block"> (杨东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