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旷兮其若谷”,这句古语所描绘的,正是一种思想的豁达与空灵。一个真正修道有成的人,内心应该如同空旷的山谷一般,清澈透明,回音萦绕。只有保持这种空灵的心境,才能拥有真正的智慧,洞察世间万物。</p><p class="ql-block">心境若是不够空灵,就如同被蓬茅堵塞一般,无法领略到海阔天空的广阔与深邃。佛法中所说的“空”,并非一味地否定一切,而是要达到一种清虚至极的境界,让智慧得以高远。正如禅宗所强调的,空才能悟,空是对一切事物不起执念,不被外相所迷惑。然而,这种空的境界并非普通人所能轻易达到,它需要我们不断地修行与领悟。大乘佛法所探讨的,不仅仅是空,更包括空与不空两个方面。虽然有时我们会专注于说空,但实际上也在阐述不空之义。只有当我们真正领悟了空与不空的真谛,才能算是真正的悟道。</p><p class="ql-block">大乘佛法中的“空”与“不空”,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深意呢?在《波罗蜜多心经》这部佛家经典中,“空”被赋予了非凡的哲理。它首先揭示出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流转变迁,这种无常的本质要求我们超越个体,达到“无我”的至高境界。然而,“空”并非绝对的无,而是“不空”。因为佛法倡导普渡众生,这份悲智双运的事业,正是“空”中的不空。</p><p class="ql-block">这里的“空”与“不空”,如同阴阳两极,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深知无我之境的同时,我们仍能勇猛精进,为救世事业献身,这种空即是不空。而当我们全身心投入救世事业,却不执著于“我”,不贪恋个人的得失,这种不空便又回归了空。</p><p class="ql-block">大乘佛法与禅宗中的“空”,其意义绝非单纯或消极,而是指引我们入世修行的一盏明灯。它蕴含着“什么都是我的”的博大胸怀和“什么都不是我的”的豁达气量。这种智慧教导我们,应以无我的精神投身于世间的种种事业,成就无量功德。</p><p class="ql-block">更进一步说,佛法中的“空”与“无我”是相辅相成的概念。“无我”并非否认自我存在,而是要我们超脱对自我的迷恋和执着。在佛教看来,“有情”众生虽由地、水、火、风、空、识六要素构成,但这些要素都在不断地生灭变化中,没有一个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我们找不到一个固定独立的“有情”实体来支配我们的身心,也就无法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我”。这便是佛教对“无我”的深刻诠释。</p><p class="ql-block">我们时常身陷囹圄,困于纷扰的思绪之中,只因未能领悟“无我”的真谛,总是执着于“我”的存在和“我所拥有”的执念。然而,佛,这位充满慈悲与智慧的觉者,却是一个超越自我、清静无为的存在。</p><p class="ql-block">“无我”,便如同破晓时分的曙光,驱散了尘世间的所有阴霾与烦恼,让我们舍弃那些不应追逐的虚妄。而“无我法”,则是一种无畏、牺牲与奉献的精神,因为心中无我,所以在奉献的时刻,我们会感受到一种自然的愉悦,不再为得失而纠结,身心皆得安泰。</p><p class="ql-block">众多佛学大师,他们身体力行地诠释着“空”与“无我”的大慈悲智慧,以出世的心境投身于入世的伟大事业之中。佛法并非与世间脱节,出世与入世,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p><p class="ql-block">细观佛教的本旨,它旨在揭示宇宙的奥秘,引导人们追求真理与智慧,从而斩断生命中的愚痴与烦恼。因此,修学佛法,并不意味着必须离尘出家,身处红尘的我们同样可以运用佛法来指导生活,实现自利利他的理想。</p><p class="ql-block">所以,“空”与“无我”在佛法中,绝非消极避世的象征,而是鼓励我们以出世的心态去成就入世的事业。这种智慧,正是佛法的伟大之处,它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达摩祖师决定传授衣钵的重要时刻,他渴望聆听弟子们修禅的心得。于是,他召集了所有的弟子,温声问道:“这些年来,你们从我这里学到了什么呢?”弟子道育思索片刻,回应道:“我悟出了,不迷信于佛经所述之法,同时又不全然摒弃经书,如此方能‘藉教悟宗’。”达摩祖师微微摇头,评价道:“你只窥见了我教诲的皮毛。”</p><p class="ql-block">弟子尼总持接着发言,她深入经卷,感叹诸法如梦如幻,不可执着。她认为过于依赖经书只会束缚心灵,陷入“我执”的误区,唯有超脱这些束缚,才能斩断烦恼,成就菩提。达摩祖师听后,颔首称赞:“你确实领悟了我教诲的深意。”</p><p class="ql-block">道育再次开口,他以四大皆空、五蕴非有的禅理阐述,世间万物皆为空幻,佛法、身心、一切尽皆虚无,超脱于五色十相,不拘泥于世间经法。达摩祖师听后,满意地点头道:“你触及了禅宗的精髓。”</p><p class="ql-block">随后,达摩祖师的目光转向了弟子慧可。然而,慧可却保持沉默,只是恭敬地礼拜,静静地站在一旁,不言不语。达摩祖师见状,心中明了,他轻声对慧可说道:“昔日如来以正法眼选中伽叶继承衣钵,今日我亦以同样的眼光选择你。愿众弟子都能自我反省,明了我为何选择慧可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尼总持与道育,二者皆悟出了空幻与空无之境,然而,他们的领悟仍受限于语言的表达,被世间的色相所牵绊。唯有慧可,他无言的沉默,却是最高的禅悟——一切色相皆为空,无声胜有声。这种禅悟,宛如雷轰顶,如梦初醒,震撼人心。犹如风过竹林,竹叶簌簌作响,雁过清潭,倒影荡漾,然而风停雁过,一切归于沉寂。人生亦是如此,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漫长的因缘际会之后,终将尘埃落定,一切皆空。诸法如梦如幻,飘然而过,不留痕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