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文化工有限公司 发展纪事

华克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撰文/陈进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黄克华</p> 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0年成立的顺昌富文化工厂,是化工部“四五”期间统一设计布点的30套小氯碱企业之一,设计规模为烧碱3000t/年,PVC3000t/年,电石6600t/年。1970年8月25日成立顺昌化工厂筹建处,组长高信明(军代表),组员有杨同兴、周运书、张玉和、付尚勋,又向附近县市借调了7位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中专毕业插队知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选择符合化工生产要求的地址,筹建组成员先后考察了南平、顺昌、邵武、光泽等地,经过认真考察,大家认为富文地域开阔,临富屯溪畔,水源丰富;离鹰厦、鹰福铁路仅一公里,离316国道也仅7公里,交通方便,依山建厂对村庄和农田均无污染,加之这里原来的省冶金加工厂厂址及厂房可利用,节省投资,完全符合化工厂选址要求和国家“三线”建设要求。厂址选定后,筹建组开始跑项目的设计、与富文协调征地工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1年9月,顺昌化工厂筹建处改称福建顺昌富文化工厂筹建处。同年12月第一批招工的约50名复退军人、插队知青进厂后,开始平整土地、建设厂房工作。以后每年都大量招工,主要是插队知青、建设兵团战士、复退军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2年3月由周生章带领30多个新工人前往福州第二化工厂培训,主要培训工种有电工、机修、铆焊等。1972年底厂房基本建设好,1973年初设备陆续到货,当时在没有运输机械的情况下,工人们硬是用板车、肩扛、手拉把一件件设备搬回厂,庞大笨重的设备如锅炉、转化器、聚合釜重达10吨以上,工人们就用土办法,用木板、滚筒、人力、绞盘,几十个工人推的推、拉的拉、铺板块的铺板块,一步一步地往前滚,一米一米地从火车站拉回厂,往往一台笨重的设备从仅有一公里的火车站拉回厂需要一天或者二天。显示了创业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主要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和工人的辛勤劳动,设备基本安装就绪,共投资598万元。1972年5月成立中共福建顺昌富文化工厂筹建处支部委员会,书记尤正,副书记赵吉善、付尚勋、李志;1976年3月,由彭瑞霖带领第二批新工人50多名到福州第二化工厂培训,主要学习生产操作,为工厂开工准备技术骨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8年的筹建,1978年4月15日下午5时30分,工厂正式通直流电,电流为700A、8型石墨电解槽7槽,并且一次试车成功,这次试车成功,标志着我厂从筹建期进人生产期。1979年11月聚氯乙烯车间投产试车成功,标志着我厂氯碱系统全部开车生产。1984年5月,我厂最后一个车间电石车间试车成功,至此,我厂所有车间全部开工生产。1996年12月25日,工厂改制为福建富文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王高旗,总经理李中行。现任董事长党委书记陈更生,总经理王高旗。</p> 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产品竞争激烈,为了调整产品结构,公司从建厂至今,不管资金有多大困难,始终把开发新产品工作放在重要位置。1988年一1989年投资167万元开发了500t/年新产品AC发泡剂,由于种种原因被迫停产。1992年在原AC发泡剂设备基础上,投资25 万元,开发了500t/年新产品二氯异氰脲酸钠,并逐步进行技术和工艺改造,目前产量已达1500t/年,是公司最有潜力发展和出口创汇的新产品。1993年5月投资52万元,开发了新产品氯化石蜡,放在原AC发泡剂生产线上,并成立了精化车间,该产品经过几年的技改,目前已达4000t/年,是公司主要盈利产品之一和最佳的氯平衡产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8年,公司在福建省氯碱企业中虽然名列第二,但石墨碱影响市场营销。为了设备更新改造,公司同年底董事会通过,购二手货金属槽进行改造,经过工人的摸索、攻关,首期24台8型金属阳极电解槽于1999年2月1日组装就位,并于下午18时25分通直流电开车,生产电流为10000A,这是我公司烧碱技改的一个里程碑、为了逐步淘汰8型石墨电解槽,节能降耗,1999年5月14日公司董事会再次研究通过,再投资约100万元购50台金属槽,逐步更换正在运行的老式石墨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公司产品质量不断创出了品牌,1986年9月XG-3型PVC树脂首次获省优产品称号;1987年30%液碱、液氯获省优产品称号;1988年12月SG-4型PVC树脂获省优产品称号;1989年10月液氯获化工部部优产品称号,同年获省首届工业品博览会银质奖章;1990年SG-6型PVC树脂获省优产品称号,同年获化工部部优产品称号,至此,主要产品均获省、部优产品称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老产品不断升级换代,1989年研制的蓄电池隔板专用PVC树脂,属国内先进,获省1989年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9年研制的玩具薄膜专用PVC树脂,属省优秀新产品,获省1989一1990年度南平地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厂以来,主要获得以下称号:质检科为化工部一类质监机构,计量室为国家二级计量单位,档案室为国二企业,全国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全国安全卫生先进单位,省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省节能先进单位,省现代化管理先进单位等。</p> 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多年来,富文化工有限公司不仅在偏僻的小村生存了下来,而且不断发展壮大,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1988年公司投资9万元修建了埔上道口至富文村近7公里柏油路,并年年投资维修,1992年又投资13万元修建了厂门口至富文村近2公里水泥路。1994年富文化工厂牵头投资37万元开通1000门程控电话,富文村成为全县第一个开通程控电话的行政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交通、通讯改善了,加之富文化工厂为化工原料厂,富文村大力发展以精细化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如福建省泰祥化工有限公司、福建省长顺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活性碳,主要原料为化工厂的盐酸。两个活性碳厂年产活性碳3600吨,年创产值2800万元;氯化锌厂,年产氯化锌1800吨,创产值810万元。区内共有中外合资企业、台港独资企业十几家,产值近1个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三产和配套的工行、农行、信用社、邮电局、税务所、医院、市场等部门齐全。由于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加,富文村建起了一个占地2500平方米的菜市场,极大地发展了当地农副产品的贸易。1996年富文村被县政府确定为“一镇四村”改革试点优先发展村,1992年南平市人民政府授予富文村“闽北村星”,1994年富文村被南平地区行政公署授予全市小康榜样村称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富文化工有限公司为中Ⅱ型企业,丰富的企业文化辐射到整个地区,推动了村镇的文明建设。1987年富文化工厂建立地面电视接收站后,富文村附近厂矿及附近自然村全部由富文化工厂送信号联网,富文村成为全省第一个开通闭路电视的行政村。1999年7月初,富文化工厂又牵头投资进行线路整改,加入顺昌有线电视网,并于7月31日开通,节目更加丰富多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本地区工厂密集,除富文小学外,还有一所职工子弟学校,办学至初中,教学质量在全县名列前茅,从1976年开始办学至1998年考人本科15人,研究生3人,大专12人,中专15人,为本地区、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p> 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公司的许多同志兢兢业业地工作,为公司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尤正同志,从1971年9月至1980年,在化工厂艰苦创业时期,积极跑项目、跑资金、跑征地,带领工人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在荒芜的地方建在了闽北地区唯一的氯碱厂。特别在1974年-1975年企业是上马还是下马的论证中,尤正同志以发展的眼光,坚持上马,为闽北唯一的氯碱厂及发展成为今天福建第二的氯碱企业立下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为宽同志,1980年从浦城县工业局调入我厂,任党委书记兼厂长。1984年调往福州。任期之初,正是工厂最困难,人心最散,管理未纳人正轨,连年亏损时期。陈为宽同志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拨乱反正,狠杀一些不正之风,加强管理,1981年7月开始试行经济责任制,把工厂各项工作列入考核范围。1982年8月在全厂范围内开展劳动纪律整顿,严肃处理违纪事件,对职工触动很大。1983年7月从车间到科室开始推行岗位责任制。陈为宽同志在任期间,为工厂管理纳入正轨,走上良性循环打下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光汉同志,高级工程师,是富文化工厂任厂长时间最长的一位,从1983年至1995年的整整12年间,为化工厂的建设、发展作出了最突出的贡献。企业初建阶段,连年亏损,加之地处偏僻,人心思散。在企业最困难的时期,1983年他接任了厂长的重担,开始了励精图治,振兴化工厂的创业之路。他大胆管理、降低消耗、提高质量、依靠职工,当年就扭亏,盈利17.45万元,甩掉了多年亏损企业的帽子。1984年工厂第一次利税突破百万元大关,实现利税103万元;1985年销售收入第一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1058万元;1987年工厂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1051万元。为此,1995年4月11日陈光汉同志被国务院授予我国工程技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级工程师,并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6年企业销售收入达1个亿,再创历史最高纪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高旗同志,现任公司总经理,1983年任生产开发部部长、生产副厂长,项目负责人。当时,工厂氯碱生产原设计规模已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当时技改国家已没有拔款,要技改全部靠贷款和自筹资金。所以筹措资金最为困难,王高旗同志一方面找金融部门贷款,一方面抓技改进度,他把现代化管理知识--网络技术运用于技改,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约了投资。论文《网络技术在技改中的应用》获福建省现代化管理论文一等奖。在技改中的工艺改造、设备选型等方面,他把节约和节能相结合。如在蒸发工段主要设备蒸发器选型上,他经过多方咨询,结合本厂实际,最后采用三效顺流强制循环,为降低消耗奠定了基础。还有在负责锅炉多次技改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化工厂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任副总经理的缪存标同志,1993年任厂技术开发科科长,双氧水分厂厂长,在项目设计之初,对采用钯触媒工艺还是浪触媒工艺、他经过认真调研和论证,最后果用国际先进的微触媒工艺,在省内首家使用该工艺的双氧水、该项目成为公司开发新产品最成功,投资最大,与同类规模建设投资最省,建设期最短、投资回报率最快的要数双氧水。项目原设计为27.5%双氧水5000t/年,投资1326万元。从1993年5月2日奠基至1994年12月建成投产,不到2年时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利用本公司放空氢气,成本低,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近儿年不断进行扩建技改,至1999年4月23日已达15000t/年、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双氧水项目、为了减少污染和节能,他还组织科研人员对氧化铝回收、废旧工作液再生进行攻关,经过几年来的摸素攻关,成绩显著,每年可节约费用100多万元,成为国内先进的专有回收技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殿林,1993年调任精化车间主任后,积极开发氯化石蜡新产品。当时,由于这个车间设备比较陈旧落后、又处试制阶段,工艺一边试一边改,跑冒滴漏比技严重.工作环境差,他一方面抓环境洽理,一方面抓新产品攻关试制。优氯净产品开发,带领技术人员和员工经过一年多的探索,1994年完成500t/年生产能力,产品质量达到先进水平、1999年初又对规模、工艺进行改造,使成本下降了3000—4000元/吨,产量也达到1000吨/年。氯化石蜡经过几年的攻关试制,产品质量在附近地区用户中成为第一品牌。刘殿林同志为新产品开发付出了艰产的劳动。1994年被公司评为十大功臣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葆清、陈光汉、李中行3位同志,为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努力探索企业的规范化工作,1982年5月由胡葆清、陈光汉负责编制的第一套生产工艺控制指标开始在各生产岗位执行。1983年11月由生产科长李中行主持编写的第一套生产操作规程手册共15个工段16本操作规程出台,结束了操作规程混乱的历史。为了使企业各项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由全质办牵头,以原工厂各项规章制度为基础,1987年组织编写了一套工厂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1993年获省标准计量科技进步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福建富文化工有限公司,已发展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有5个生产车间、2个分厂、1000多名员工,科技管理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10%,拥有资产8000多万元,产品销售收人近一个亿的中Ⅱ型企业,省百家重点企业、省化工重点企业、南平市单列企业、闽北地区支柱产业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后语:</span>陈进生撰写的“富文化工有限公司发展纪事”原文,刊载在南平市文史资料第5辑《难忘岁月——闽北小三线建设实录》中,1999年12月出版。政协文史资料系内部出版物,不对外公开发行,受众面小鲜为人知,一般人员是很难寻觅看到的。我身为上海内迁厂的子弟,在南平生活工作数十载,历来对南平地方文史颇有兴趣,比较关注福建小三线建设的史实与史论。现将此文章录入我的美篇,编辑发表,以飨美友读者,众人分享与留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