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征女红军主题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年是长征开始九十周年,让我们来一次回忆,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先后进行了战略大转移。红军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险阻,经受饥寒伤病的折磨,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终于胜利完成跨越十几个省、总行程达数万里的长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女红军们用她们的心血和汗水,用她们的青春和豪迈谱写了红军历史上的华彩乐章,用她们血染的风采为史诗般的长征平添了一抹亮色,绘就了长征途中一道美丽的彩虹。她们是长征路上的战地黄花,是万里征程中绽放的铿锵玫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标有◎符号的内容为展厅展板介绍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蔡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双鞋子传友情</b></p><p class="ql-block"><b>长征中充满了艰辛,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蔡畅始终不忘关心周围的同志。她将组织派给她的一头骡子让给病号骑, 自己则跟大伙一同步行。有一次,她发现身材娇小的刘英居然打着赤脚行军,惊讶不已, 才知道是因为刘英的脚太小,找不到合脚的鞋,恰好这吋总政治部征收了一批土豪劣绅的资财,蔡畅费了老半天劲,才找到一双小号布鞋。 蔡畅就迫不及待地给刘英送去,兴奋地说道:“这一双肯定合你的脚”。</b></p> <p class="ql-block"><b>🔽 编者按:蔡畅、李富春夫妇和他们的独生女李特特。</b></p><p class="ql-block"><b>李特特(1923—2021),出生于法国巴黎,李富春与蔡畅夫妇的独生女。中国农业科学院离休干部、中国扶贫基金会终身理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邓颖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陷入沼泽顽强坚持</b></p><p class="ql-block"><b>邓颖超长征开始时肺结核病复发。由于缺少药品,严重到大口吐血、高烧。当时,她向组织上要求留在江西根据地 但组织决定让她跟队伍走,她只好服从。从当时的情形看,邓颖超留在江西也将面临险境,因为她走后不久,她母亲就不幸被捕了。邓颖超经常讲她是幸存者。邓颖超在长征时,因身体关系,一半时间坐担架,一半时间骑马。 邓颖超说,她是靠党、靠人民、靠同志、靠集体跟过来的。</b></p><p class="ql-block"><b>有一天过草地时,邓颖超遭遇了险情。 她从马背上颠落下来掉进了沼泽地,因为越挣扎就陷得越深,只得耐心地等待。她以顽强的意志,直到后边的人马赶上来,才将她从泥沼里拉了出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贺子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长征路上的艰难抉择</b></p><p class="ql-block"><b> 这天,部队急行军到达贵州白苗地区的一个山坡旁,急行军一天走了八十多里路, 刚到一家老乡的茅草屋子里休息,贺子珍的肚子忽然阵痛起来, 中央纵队总卫生部干部休养连的大姐们手忙脚乱了一阵,约十一点钟,贺子珍生下了一个孩子。贺子珍把钱希均和吴吉清叫过来,一声一泪地吩咐道:"孩子不能带,你们想办法把他寄养在老百姓家里吧!"</b></p><p class="ql-block"><b> 据钱希均回忆,钱希均向老人宣传了红军的宗旨,说道:"现在我们要出发打王家烈去,为穷人报仇。行军不能带孩子,这个刚生下的婴儿寄养在您家里,送给您做孙儿吧,"这个苦命的孩子就这样留在荒僻的路上了。孩子是母亲的连心肉,四十五年之后,当侯政到医院里去看望贺子珍,贺子珍提起这个婴儿,仍心痛万分。</b></p><p class="ql-block"><b>(下图左贺子珍,右康克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康克清</b></p> <p class="ql-block"><b>🔽1931年11.7中华苏维埃成立之日合影存念(后站立者从左至右为康克清、钱希钧〈毛泽民夫人〉、周月林〈梁柏台夫人〉、贺子珍;前坐者从左至右为曾碧漪〈古柏夫人〉、彭儒) </b></p> <p class="ql-block"><b>🔼◎康克清经历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全过程,三次翻越雪山,历时整整两年,比红一方面军其他女红军多走了一年。……谈到长征的亲身感受时,她却语出惊人:"长征就像在野外散步一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坚真</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邓振询(1904—1943.8.3) 江西兴国县人。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1943年8月随新四军部队转移时,时任中共江南区委副书记的邓振询遭国民党军队袭击牺牲于秦淮河高桥渡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刘英</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遵义会议上,张闻天坚定地站在毛泽东坚持的方向路线上,对错误军事路线指出并提出改正。这次会议后,由大家推选张闻天成为党的总书记,而毛泽东负责军事领导工作。也是在这个时候,刘英与张闻天的革命爱情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毛泽东等人的撮合下,刘英嫁给了正处在一生革命事业最顶峰的张闻天。</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1945年在延安召开“七大”会议以后,张闻天在党内仍为政治局委员。到了“八大”召开之前,政治局在开会决定让张闻天从此前的政治局委员降为候补委员时,和张闻天是商量过的。张闻天1959年庐山会议被打成“彭、黄、张、周”反党集团,文化革命遭到迫害。1976年7月1日,张闻天在江苏无锡病逝。197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张闻天同志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拽着马尾巴过雪山</b></p><p class="ql-block"><b>红军渡过金沙江后,已把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大军甩掉了。军事方面近展比较顺利。刘伯承同彝族头领歃血为盟为盟,部队安然过了彝族区。后又飞夺泸定桥,红军从泸定桥和安顺场渡口渡过大渡河,蒋介石想让红军当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破灭了。过大雪山,是红军从敌人尾追堵截的包围中跳出来以后碰到的自然 的第一个大障碍。</b></p><p class="ql-block"><b>这时,担任中央队秘书长的刘英,同大家一起爬大雪山。刘英个子小、身子薄,爬起山来犹为困难。过雪山 问题主要是在山顶上。山顶上空气稀薄,呼吸困难 蔡畅的一个小卫生员殷桃,就在山顶上牺牲了。刘英就发明了拽着马尾巴上山的办法,省力许多。不少女同志也这么办,蔡畅、刘群先都是拽着马尾巴上的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伯钊</b></p> <p class="ql-block"><b>1950年,李伯钊创作了歌剧《长征》,第一次把长征题材搬上文艺舞台,第一次在文艺舞台上塑造毛泽东的艺术形象。</b></p> <p class="ql-block"><b>毛主席给李伯钊的信:</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李伯钊和杨尚昆有二子一女,长子杨绍军在国防科委工作已逝,女儿杨李在总参谋部。次子杨绍明既没从政也没经商,酷爱摄影的他是摄影界头面人物,曾在新华社任摄影记者和编辑。任邓公专职摄影师十几年。</b></p> <p class="ql-block"><b>杨绍明和他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刘群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有盐的滋味真好”</b></p><p class="ql-block"><b>长征途中,缺食少粮让大家饥肠辘辘,油盐是难得的奢侈品。翻越雪山之后,女红军们在一片收获后的玉米地里找到了几个残留在地里的老玉米。 刘群先从远处跑过来,边跑边大喊:“姐妹们,快看,我搞到了什么?是盐,我搞到了盐。快生起火来吧!”在当时的环境下,能搞到一小盒盐是很了不起的事。大家支起锅灶,点燃了火,刘群先小心翼翼地向锅里撒盐。女红军们吃上了带有咸味的煮玉米,比节日聚餐还高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编者按:刘群先领导过工人罢工运动,是“中国杰出的女工领袖”(斯诺《西行漫记》),1928年与博古结婚。她长征时任妇女队队长。博古共有6个子女,3男3女。其中与刘群先生育了5个子女,(大儿子大秦钢,小儿子小秦钢,长女秦摩亚,次女秦新华,小女秦吉玛在莫斯科生)。三子秦铁为张越霞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图为博古与刘群先)</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博古1946四八空难中不幸遇难。张越霞担起了后母的责任,再也未婚,解放后还把六个子女找齐,图为张越霞和其中四个子女。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女秦新华为卫生部副部级干部其丈夫就是李铁映副委员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邓六金</b></p> <p class="ql-block"><b>🔽 邓六金与战友们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在李富春等人的全力撮合下,邓六金终于与曾山走到了一起。1938年12月下旬的一天,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结婚,邓27岁曾山39岁,</b></p><p class="ql-block"><b>🔽 抗战时期邓六金和她丈夫曾山</b></p><p class="ql-block"><b>* 曾山中共第七、第八、第九届中央委员,49年任上海副市长,曾任内务部长,主持经委工作等。</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邓六金与曾山育有四子一女,长子曾庆红国级领导,次子为文艺工作领导,另二子一女为少将。英雄满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哪怕是死,也要死在队伍里!”</b></p><p class="ql-block"><b>长征途中,部队有个规定:实在走不动的伤员,给8块大洋寄养在当地老百姓家里。但被留下的伤员往往是被杀被抓,或因伤病得不到治疗而死。因此,女红军的行军口号朴素而简单:“不掉队、不带花、不当俘虏、不得8块钱。”长征到达贵州高原时,邓六金突然病了,拉痢疾,发高烧,走不动路了。连长征求她的意见,问她要不要留在老百姓家养病,邓六金斜躺在路边喘息,坚决地说:“哪怕是死,也要死在队伍里!”在战友的帮助下,经过连续几天的艰难行军,邓六金终于赶上了部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危秀英</b></p> <p class="ql-block"><b> 编者按:开国中将钟赤兵长征途中娄山关一战腿部受伤,他3次截肢,单腿走完长征,队伍到达贵州盘县的时候,贺子珍为了掩护伤员,自己全身共17处中弹,伤情很严重,这个伤员就是钟赤兵 。1935年到瓦窑堡之后,危秀英和钟赤兵二人结婚,成为战友夫妇(后离异)。</b></p><p class="ql-block"><b>(图为邓颖超和钟赤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脸盆的妙用</b></p><p class="ql-block"><b>长征途中,危秀英缴获到一个钢盘 盆边上钻了三个洞,用绳子穿起来背上,一到宿营地,她就用脸盆端水,拣些柴烫脚,沉重的脚立时感到轻松了许多。</b></p><p class="ql-block"><b>一路上,脸盆成了女红军手中不可缺的,而且用途越来越广:可以用来洗脸洗澡;用来盛饭、盛菜,有时也用来煮东西;生孩子的时候,又用来接生,洗孩子,洗尿血污还没有洗净,又拿去盛饭菜。阴雨时候,它还被女战士用来当斗笠。女红军一样又一样实在背不动的东西,却始终掉不下这破烂不堪的脸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谢飞</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谢飞22岁走完长征,嫁给大她14岁的刘少奇。4年之后,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选择与刘少奇离婚,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离婚后,人生一路走高,成为有名的“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她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离婚后终身未嫁,成为建国后第一代法学家。</b></p><p class="ql-block"><b>图为谢飞和刘少奇前妻何宝珍(1933年英勇就义)的女儿刘爱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粪中觅粮</b></p><p class="ql-block"><b>女红军所在的干部休养连在下打鼓驻扎下来 准备爬过横亘在前面的一座大雪山。上级要求每个指战员备足七天的干粮。可是,当地青稞麦还远没有成熟,眼前只能靠野菜和豌豆苗充饥,到哪里去找这七天的粮食?</b></p><p class="ql-block"><b>谢飞、钱希均、钟月林三位女红军住在一户富有的藏民楼上 楼下是牲口圈,用木栅隔开,关着马、牛、羊等牲口。一天,谢飞她们上山去采摘野芹菜, 煮了一大锅, 谢飞忽然看见牛栏里的粪堆上有一小堆麦子。</b></p><p class="ql-block"><b>“咦,快来看,牛栏里有麦粒!”</b></p><p class="ql-block"><b>这时,国家保卫局的吴烈同志来串门。当女红军们告诉他粪堆里有麦粒时,他伏在楼板上朝下看了一眼,就飞快跑下楼梯,走进牛栏去,不管脏不脏,挽起袖子就捡起来,一小摄一小撮的,一会儿他就捡了一包。</b></p><p class="ql-block"><b>“快下去,快下去,莫让他一个人捡光了!”女红军看着眼红了,也走下楼梯,脱掉鞋,赤着脚走进牛栏 虽然脏得下不了手,但是肚子咕噜咕噜的难受,她们也顾不了这许多,连忙捡了起来。她们把附着在龚堆上的麦粒捡光了,又倒碎干粪,从中寻觅牲口没消化的麦粒。 她们每人都捡到二、三斤麦粒, 她们用手绢包着,跑到河边去冲刷,搓了一遍又一遍,洗干净后,放到锅里去炒。 直到炒得黄澄澄, 总算筹足了七天的粮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杨厚珍</b></p> <p class="ql-block"><b>🔼◎ 杨厚珍硬是用她那双"解放脚",一小步一小步,寸量了两万五千里,顽强不屈地从瑞金一直走到了陕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吴富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吴富莲(1912-1937),福建上杭人。1929年参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长征中,在干部休养连担任政治战士。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编入红四方面军。1936年10月,被任命为红军西路军妇女先锋团政委。1937年3月,妇女先锋团主动要求担负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的重任。因弹尽粮绝,大部分官兵牺性、负伤或被俘。她负伤被俘后,敌人将她关押进武威监狱。面对敌人的百般折磨,她以绝食斗争进行反抗,最后吞针壮烈牺牲,年仅25岁。</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本展览是介绍长征女战士的,然而在讲述其中部分人物的时候,不能不讲到随后的西路军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我们说踏上漫漫西征路的红军女战士约 1500多人 ,也有不少参加过长征(本展览中的吴富莲、王泉媛、张琴秋、吴仲廉、王定国等),她们中大多数人的命运,不外乎牺牲、被俘、流落,能回到延安的毕竟是少数。 无论是她们中的生者和死者,都有一段悲惨痛苦的经历。我们不能忘记她们 ,历史也将铭记她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廖似光</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廖似光和何克全:1930年,廖似光和何克全在广州结婚。廖似光(1911—2004),原名廖娇。广东惠阳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时随干部休养连行动。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工交部副部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2004年7月2日逝世,享年九十三岁。何克全(1906—1955),又名凯丰。江西萍乡人。1928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建国后,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中央马列学院院长。(读毛主席著作时,在几篇文章中见过凯丰这名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0年“三八”妇女节,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救国联合会驻渝代表团在重庆街头游行(右一为廖似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挺着大肚子参加长征</b></p><p class="ql-block"><b>1934年10月,怀孕四五个月的廖似光跟随红军队伍,踏上了长征的征途红军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后的一天,廖似光突然感到肚子阵阵剧痛,她估计是孩子要出生了,果然,由于长途行军过度疲劳、缺少食物等原因,廖似光怀孕仅7个月就早产了,生下一个小男孩。为了不拖累革命工作,她再次忍痛割爱, 毛巾将婴儿包好 并写明孩子的出生年月和母子分手的原因,交给了当地的老百姓抚养,自己则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跟着队伍继续前进。为了革命事业,她第二次失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吴仲廉</b></p> <p class="ql-block"><b>🔼🔽古田会议决议,毛主席代表前委起草了3万余字的8个决议案,该决议的最初版本,就是经吴仲廉亲手抄写出来的。</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1936年11月,开始悲壮的西征。曾日三也参加了西征,当时他担任红9军政治部主任。作为红九军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的吴仲廉,和丈夫一起踏上了漫漫西征之路。这时候的吴仲廉已经怀有身孕,出发时吴仲廉很坚定,要求参加西征。结果曾日三牺牲,吴仲廉被俘,他们的孩子早前寄养在一家富裕人家,解放后寻回。</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吴仲廉被组织营救后(见下文“被俘不忘掩护同志的"大姐"”)返回加入了八路军,与她的同学、井岗山时期的战友江华(虞上聪)结为伴侣。图为吴仲廉一家,其中大儿子是她和曾日三的孩子曾长征。悲剧的是文化大革命中吴仲廉被诬为“叛徒”含冤而死,曾长征在上海无线电三厂不明事故身亡。次子虞大江是谭震林女婿。</b></p> <p class="ql-block"><b>审判四人帮法庭上的江华庭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被俘不忘掩护同志的"大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吴仲廉担任红九军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既做敌工工作,又做群众工作,是四方面军有名的"大姐"之一。 她被马步芳部队俘虏,押送到西宁。在中山医院服劳役,她利用各种机会,秘密传送纸条,告诫被俘的同志,注意不要暴露身份,揭露叛徒,保护革命同志。 将吴仲廉等同志秘密押送到国民党南京"反省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37年8月18日,周恩来等同志通过与国民党交涉,到"反省院"会见了吴仲廉等同志,几天后,张琴秋、吴仲廉、陶万荣三位女红军被保释,不久她们经过西安到达延安,终于回到党的怀抱,经组织审查。作出了没有失节行为的明确结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周越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编者按: </b><b>周越华和贺诚参加过广州起义,1928年,在党中央安排下,贺诚和柯麟共同开设了一所特殊的“达生”医院,这也是党中央举行例会和政治局同志接头的秘密场所。这期间,党组织批准贺诚与周越华在达生医院结了婚。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贺诚率领的卫生系统人员以及中央机关老弱妇孺共3000人的部队,被编入中央军委纵队,参加长征。纵队代号瑞金,贺诚被称为“瑞金司令”。</b></p><p class="ql-block"><b>贺诚中将是我国和我军卫生事业的领导者和奠基人</b></p><p class="ql-block"><b>(图为1946年8月15日,周越华和丈夫贺诚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协办卫校培养医生</b></p><p class="ql-block"><b>周越华知晓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决定在武汉招收女兵的消息后,投考成为女生队的一员。她在广州起义时,做过战地救护,在上海和武汉从事地下工作时,开过医院和药房。1932年到达江西中央苏区后,也先后在红军总卫生部、第三兵站医院、红军卫校等工作,是最早战斗在医疗战线上的女红军战士之一。长征中,她担任卫生队政治指导员,并协办卫生学校,培养医护人员,教育他们细心护理病员,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钟月林</b></p> <p class="ql-block"><b>钟月林(1915-2009),江西于都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被编入妇女工作团。1935年10月19日,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到达陕北后,正式转为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在云南省保育院工作。1954年在中央组织部从事档案工作 ,后到沈阳中央东北局担任机要秘书。曾任全国政协委员。</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12月钟月林与宋任穷在瓦窑堡窑洞成親。随后宋任穷任刘志丹军政委,1939年在三交镇战役中刘志丹牺牲,宋任穷接任军长。抗日战争时任职129师。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战争中,宋任穷同志舍生忘死,南征北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下图为钟月林、宋任穷和他们的八个孩子。</b></p><p class="ql-block"><b>2005年1月8日,宋任穷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b><b style="font-size:18px;">2009年8月3日,钟月林与世长辞,享年94岁。</b></p><p class="ql-block"><b>钟月林与丈夫宋任穷,携手走过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也得享高寿,晚年生活平静,子孙满堂,两位老人一生为中国革命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他们之间的情感,也让我们十分动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钱希均</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1926年钱希均、毛泽民在中央机关于上海创办的书店做出版印刷发行工作。从假夫妻到1926年底结婚。从1926至1931年这六年的时间里,钱希均跟随毛泽民出生入死,创建并扩大党的秘密出版发行工作。书店遭破坏后,他们去到苏区,1930年后,钱希均协助毛泽民办工厂,开钨矿,发展苏区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保证红军供给。除此之外,钱希均还协助毛泽民创办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统一了苏区货币。随后他们一齐参加了长征。</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1938年2月,新疆当时的统治者盛世才请求共产党派遣干部到新疆支持革命,党中央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局考虑。毛泽民到了新疆后,一直致力于新疆的财政工作。毛泽民化名为周彬;钱希均则被党组织安排在迪化东门外的"新兵营"任图书馆主任。钱希均对中央和毛泽民的许多做法不能理解,跟毛泽民多次要求回延安,或者去抗日前线。1939年冬天,党组织同意钱希均要求到抗日前线工作的意见,让她和"新兵营"的同志一道离开了新疆。同时,党组织也批准了钱希均的离婚请求。怀着复杂的心情,钱希均于1940年初回到延安。</b></p><p class="ql-block"><b>🔽 图为毛泽民。苏德战争爆发,盛世才投靠蒋介石。1943.9在新疆杀害了毛泽民、陈潭秋等人。</b></p> <p class="ql-block"><b>钱希均和毛泽民,他们携手从南到北,风雨兼程一起走过了十四年的婚姻,从开始的陌生 ,到后来的相知相伴,成为感情真挚的革命伴侣,最后却以钱希均的退出而黯然落幕了。</b></p><p class="ql-block"><b>🔽 上图为毛泽民与朱旦华(1940年5月和毛泽民在新疆结婚)和他们的儿子毛远新</b></p><p class="ql-block"><b>下图为朱旦华(1911~2010)和王淑兰(1896~1964 毛泽民原配,育有一女毛远志)和毛远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捉虱子的乐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在长征中,由于行军紧张,卫生条件差,大家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脱衣睡觉,住处也不定,老百姓房子 草垛、角、野外,什么地方都睡过,女红军的头上和身上长满了虱子。</b></p><p class="ql-block"><b>虱子多到什么程度,有一个细节足以说明。过完草地上的一条河,走在后面的钱希均,远远看到哥哥钱之光摇摇晃晃地走过来, 她接过毛衣一看,都破成了一个个洞,洞里藏着一堆堆虱子让钱希均接过毛衣,坐下来捉虱子,捉了半天也没有捉干净。</b></p><p class="ql-block"><b>彭德怀用一句精辟的话概括:“无虱不成军,没有虱子的不算长征干部!”</b></p><p class="ql-block"><b>徐特立还编了一个“捉虱舞”,他在路上和到了瓦窑堡、延安,都亲自表演过。舞蹈动作很简单,但他表演起来却很有趣。 由于他幽默的神态和表演,逗得大家笑疼了肚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金维映</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邓小平与金维映的渊源</b></p><p class="ql-block"><b>邓小平曾有三段婚姻经历,分别是与张锡媛、金维映以及卓琳。</b></p><p class="ql-block"><b>1928年,邓小平与 张锡媛在革命中相识,最终喜结连理。令人惋惜的是,1929年张锡媛生产的时候,难产得病,最终去世了,女儿也不幸夭折。后来,在上海革命的过程中,邓小平与金维映相识,又一同被派到中央苏区工作。不过令人惋惜的是,两个人并没能走到最后,两年多以后就离婚了。</b></p><p class="ql-block"><b>再往后,金维映和早期革命领导人李维汉走到了一些,邓小平则是在回延安后,结识了终身伴侣卓琳。</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1934年开始长征,金维映在长征途中生下了与李维汉的孩子,长征第一个红军娃,只能寄养在老乡家。这孩子就是后来的国家领导人之一的李铁映。到陕北后,金维映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科长。1937年调任抗日军政大学女生大队队长。翌年春,调任陕北公学学生委员会副主任。1938年与蔡畅等去苏联学习、治病。1941年在莫斯科死于德寇炮火之中,时年仅37岁。</b></p><p class="ql-block"><b>(图为李维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乡亲们称她"金团长"</b></p><p class="ql-block"><b>长征途中,金维映与刘英、蔡畅等同志都在"红章纵队"中。它是由中央各直属机关等人员组成的,称作军委第二纵队,纵队司令部下设地方工作部,金维映就在地方工作部工作,负责沿途发动群众。中央红军经过贵州黎平时,全维映组织居民为部队筹米筹粮,乡亲们亲切地称她为"金团长", 为做好统战工作,金维映还和一位女首长喝血酒拜把子,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称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刘彩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刘彩香的丈夫是开国中将毕占云,他们是在长征途中毛儿盖结的婚。毕占云1936年10月参加西渡黄河,西路军艰苦征战。西路军失败后,毕占云于1937年夏化装一路乞讨返回到延安。解放后任河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b></p><p class="ql-block"><b>(图为刘彩香和毕占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危拱之</b></p> <p class="ql-block"><b>🔽 长征和西安事变期间,危拱之是叶帅第三任妻子</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编者摘自百度:危拱之是中国革命第一代女兵,她是中国红色文艺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她是唯一被开除党籍,而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女红军!她是历经枪林弹雨,而三次蒙冤被开除党籍的革命战士!她是一生遭遇四次婚恋不幸的女人!她,就是危拱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甘棠</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 甘棠、李桂英和谢小梅3人,1935年3月随红军到达云贵川边时,因奉命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或另有任务而脱离长征队伍,各奔征程。1938年11月, 川康特委成立后,甘棠任特委妇委书记、特委执委。在这期间她和四川省工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邹凤平结为夫妻。1940年随邹返延安,1943年邹凤平在整风运动中含冤而死。新中国成立后,甘棠曾任中共重庆市委妇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妇委副书记、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文革中受到冲击,71年病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肖月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不落在男同志之后</b></p><p class="ql-block"><b>长征中,部队过湘江时,肖月华掩 护患病的同志过桥,自己涉水过江;过乌江时,她从十里外扛竹子搭浮桥;过大渡河时,她扛着药箱走过令人头晕目眩的铁索桥;过夹金山时,她参加筹粮工作;过草地时,她受伤未愈且患病,步履维艰,还自告奋勇抬担架。在艰苦的征途中,她行军打仗,时时勉励自己:不要落在男同志之后。</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1933年共产国际派来德国人李德来了瑞金,对红军作战瞎指挥,这个我们暂且不表。这里仅说其饱受争议的婚姻生活,为了给他说个媳妇,经过几次并不成功的撮合,李坚贞最终将目标放在了她的广东同乡肖月华身上。但在李坚贞的坚持撮合下,将革命事业视作最高追求的肖月华最终接受了这一组织上的安排,嫁于李德。于是,这一对在婚姻的捆绑下的夫妻走过了长征的大半路程。这期间,肖月华怀上了李德的孩子,孩子出生后,李德为其取名为“布肖德华”。儿子的出生并没能挽救这一段岌岌可危的婚姻,在红军抵达延安后,肖月华坚决地向上级提出了离婚请求,李德也并未多做挽留,于是二人的婚姻至此结束。 </b></p><p class="ql-block"><b>新中国成立后,肖月华任湖南省公路局养路处副处长、省交通厅办公室主任等职。在1960年,考虑到她为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牺牲,相关部门在她退休前调回她到军队系统,并于同年授予她大校军衔,使她成为三名开国女大校之一。实际上,授予她大校军衔的目的是让她在离休后享受副军级离退休待遇。1983年,萧月华因癌症在北京去世,享年80岁。其子肖宁宁则一直跟随母亲和继父在长沙生活,他一直保持低调。成年后,他从未因母亲是老红军或者是开国女大校而谋取任何特权。直到20世纪90年代退休,肖宁宁仍然只是长沙普通的科级干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曾玉</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在井冈山时,曾玉与一起参加湘南起义的红军营长周子昆结婚。所在部队出发前她便已有身孕,按规定曾玉并没有被列入“转移”名单,当她看到时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的周子昆在长征队伍之中时,便挺着7个月大的肚子悄悄跟在队伍后面一起出发了。作为大肚孕妇,曾玉吃了不少苦,可她坚持一直追随部队到达了遵义。曾玉和周子昆的孩子便出生在长征途中便留在了出生的地方,希望能被当地百姓收留。1935年红军到延后,随丈夫周子昆到新四军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前夕,她送孩子回湖南家乡,在返回部队途中失踪。(其中一说)</b></p> <p class="ql-block"><b>* 周子昆在皖南事变中与项英军长被叛徒枪杀,同时牺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设伏歼敌</b></p><p class="ql-block"><b>曾玉在长征开始时担负前卫侦察任务。在征途中,指挥部调曾玉去红五军团三十四师任团长。红五军团的任务是后卫阻敌,曾玉所带的团负责掩护后勤机关,也是敌人攻击的重点 突破湘江封锁线时 全团只剩下250多人。为扭转被动局面,曾玉请示军团长在零陵风坳坂伏击尾追的敌人。 自带五十多人引敌人进入伏击圈,歼敌一个团,缴获大量武 和粮食,又率部迅速渡过湘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泉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血战梨园口</b></p><p class="ql-block"><b>在红军西路军临泽守城战中,王泉媛率妇女先锋团千余名女战士,勇敢地担负起掩护部队转移的艰巨任务。妇女团在梨园口分设3道防线,她命令战士们拼死抵挡半天,以保证转移部队 险。掩护部队每 只给5发子弹 等到敌人进入射程之内,王泉媛一声令下:"打!"子弹呼啸着射向马匪,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战士们与马匪展开肉搏。梨园口一战,妇女先锋团有600多人战死疆场,其余的或侥幸逃脱、或被俘。王泉媛也在撤往祁连山后打游击时被俘,后成功逃脱。</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摘自网文)她是长征途中唯一获准结婚的女战士,艰难的行军途中,与新婚丈夫(王首道)只有两夜团聚。长征胜利结束后,她成为西路军总指挥部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率部西进,这一别,就让一对新人彻底“棒打鸳鸯”。</b></p><p class="ql-block"><b>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后,她也同许多女战士一样被马匪所俘,并沦为敌人的玩物。两年后好不容易挣脱魔爪,逃到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却遭遇人冷漠地拒绝,只好流亡在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辗转三年时间才回到老家,成为一个下地种田,自食其力的农妇……</b></p><p class="ql-block"><b>在其后的岁月中,她又经历了种种不公与磨难。然而,这一切都没泯灭她内心对真善美的坚持与追求。46年后再见前夫(王首道),他已是副国级重要领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建华</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李建华丈夫罗若遐(1907—1988),又名岳夏,湖南省浏阳县人,从红军开始就是电台无线电报务工作的一把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委总参谋部通信部第二副部长(1950),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通信联络教授会主任(1954),解放军北京高等军事学院通信联络教授会主任(1957)、战略教研室副主任(1959—1969)。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b></p><p class="ql-block"><b>与李建华育有二子。可惜李建华1946年任中共合江省佳木斯市委委员、市第1区区委书记,同年在佳木斯病逝,仅31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心坚守报务岗位</b></p><p class="ql-block"><b>长征时,李建华在中央军委三局通信团无线电营一分队任报务员,她也是红军第一个女报务员。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 国民党军阀王家烈,不断派飞机轰炸遵义城。飞机掠过房顶时震得瓦片"咯咯"响,使收发报工作受到干扰。面对干扰和危险,李建华发挥"人在机器在,与电台共存"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传达中央首长指挥意图的任务,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嘉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邱一涵</b></p> <p class="ql-block"><b>1919年邱一涵与袁国平在平江根据地结婚,其时袁为中共湘鄂赣特委宣传部长。1934年共同参加长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共同联合抗日,中央将工农红军改编成了八路军与新四军,而袁国平则出任了新四军的政治部主任一职,是新四军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1941年1月,国民党军队对新四军进行了包围,发动了令人发指的“皖南事变”,在周家山,袁国平身中数弹,负伤严重,袁国平不愿意做敌人的俘虏,也不愿意拖累自己的战友,他选择自尽结束自己的生命。</b></p> <p class="ql-block"><b>🔽 图中标注圈所示为袁国平和邱一涵</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邱一涵与袁国平原育有二女一男,只有儿子活了下来,他是袁振威,一名解放军文职少将,现任海军指挥学院专家组成员、海军作战指挥学博士生导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牵着衣角走长征</b></p><p class="ql-block"><b>邱一涵眼睛近视,一次行军时,眼镜掉在石头上,镜片摔碎了,当时根本没有地方去配。这样一来,眼力不济的她在行军途中可吃尽了苦头。长征开始时,她的一只手患上了无名肿毒,胳膊用绷带吊着,挂在胸前;脸上是一副缺少镜片的眼镜,看什么都模模糊糊。一路行军,她只能紧抓前面人的行李或是衣角,深一脚浅一脚地蹒跚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慧清</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陈慧清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1929年与邓发结婚。1930年到苏区,随邓发到江西中央苏区国家政治保安局。1934年参加长征。1946年4月8日,邓发因飞机失事遇难,年仅40岁。陈慧清1948年出席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东省政法委书记,省民政厅副厅长、省总工会副主席等职。她与邓发育有一女(邓金娜)一子(邓北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桂英</b></p> <p class="ql-block"><b>李桂英(1911-1997),原名李桂红,江西寻乌人。1931年参加红军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任命为中共麻州区委书记和扩大红军突击队长,会昌党委妇女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在中央工作团当政治战士。曾任皖南特委妇女部长、新四军一师军工部总书记。</b></p><p class="ql-block"><b>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军需部科长,华东军区军事工业工会组织部部长、政治部主任等职。</b></p><p class="ql-block"><b>* 李桂英和上面介绍的甘棠和下页的谢小梅因奉命参加游击队而离开大部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她走得都要比我们艰难</b></p><p class="ql-block"><b>1935年3月15日,李桂英的丈夫、川南特委组织部长戴元怀,在四川洪县大石盘战斗中,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挺身而出,阻击敌人,不幸中弹牺牲。亲眼看到自己的亲密伴侣倒下去,李桂英悲痛万分。当时领导上准备把她留在可靠的老乡家打埋伏。可李桂英坚决不同意。她说:"我要继承戴元怀的遗志,把红旗扛到底!"</b></p><p class="ql-block"><b>1936年12月底,由于叛徒告密,李桂英和阙思颖两位女红军在水田寨战斗中被敌人包围,负了重伤,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不幸被捕入狱,后经营救出狱,参加组建新四军的工作。周恩来曾感叹:"在长征中李桂英同志没有走到延安,但她走得比我们都要艰难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谢小梅</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罗明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然而,当时王明的“左倾”主义路线在苏区盛行,罗明旗帜鲜明地反对“左倾”主义,他也因此被错误对待,并被诬陷为“罗明路线”。王明控制着中央苏区,“罗明路线”被认定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孙小梅和罗明开始参加了长征,遵义会议后,红军二渡赤水时罗明在战斗中受伤,考虑到长征的艰难,组织把罗明留在贵州,并安排谢小梅照顾他。就这样,谢小梅与罗明都没有走完长征路,而是被大部队留在了贵州。几经入狱挫折,由于当时罗明路线还未定论,与组织恢复联系,但无人敢接纳。先在广东老家,后赴新加坡,直到解放前夕才回到国内。1980年,罗明被平冤昭雪后,谢小梅也被平反,同时恢复了老红军待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贞</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1955年9月授衔。李贞和她的丈夫甘泗淇双双迈入庄严肃穆的会场,接着,周恩来为甘泗淇授予上将军衔,为李贞授予少将军衔。</b></p> <p class="ql-block"><b> 编者按:长征途中李贞生了小孩,由于没有吃的,还没走出草地,孩子便夭折了。因为身体受到严重伤害,李贞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新中国成立后,李贞说“老甘,趁现在还来得及,你再娶个妻子吧,给你生个孩子。”甘泗淇很干脆地拒绝了:“我要的是爱人,不是孩子!”后来,夫妻二人用自己的薪金先后抚养了20多名烈士遗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琮英</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任弼时和陈琮英是定的“娃娃亲”,任读书时,琮英就用打童工的微薄资薪资助他。1921年,任弼时要去俄国留学,启程之前他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仪芳(陈琮英)读书事,乃儿为终生之谋。”其后陈琮英终于上了职业学校。1924年,任弼时学成归国,直接被分配到了党创办的上海大学教授俄文,并担任团中央的领导工作,这时他们结婚了。1930年他们进入苏区,1932年,陈琮英在邓颖超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女红军的一员。其后参加了举世嘱目的长征。1938年3月,任弼时奉中共中央之命,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赴苏联,携陈琮英一同前往。在莫斯科,他们度过了幸福、安宁的两年。回延安后,任弼时在艰苦的转战中,身体过于劳累病倒了,随着病情越来越重,就连1949年10月1日的新中国成立,他都无法出席。生病中的任弼时从不停止思考工作,稍微有些好转,就立即向组织申请工作,直到1950年10月27日,任弼时因病在北京去世。</b></p> <p class="ql-block"><b>* 任弼时和陈琮英一共生了9个孩子,但是因为战乱年代,条件艰苦,最终存活下来的只有4个:三个女儿-任远志、任远征、任远芳;还有一个儿子任远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蹇先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背着女儿走长征</b></p><p class="ql-block"><b>1935年11月1日,蹇先任生下一个女婴,取名为贺捷生。11月19日,蹇先任跟随红军出发长征。女儿尚未满月,既不好揣在怀里,也不便抱在手里,只能将其放在一个背篓里面,由妈妈背着走。细竹编成的背篓里面,底下堆放着必备的棉毯、尿布和衣物,女儿卧在中间,顶端还搭着一块棉布,用以遮风蔽雨。贺龙不由逗趣地说:"白鹤有个滩头做宿营地,锦鸡有个山头做宿营地。这一路上,红军的宿营地就是两只铁脚板,我女儿的宿营地就是这背篓摇篮!"</b></p><p class="ql-block"><b>编者按:下图为贺捷生,1996年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部长,军旅作家。丈夫李振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原政委丈夫,2008病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蹇先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蹇先任、蹇先佛长征路上姐妹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马忆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勇追部队</b></p><p class="ql-block"><b>1935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围剿"湘鄂川黔根据地,红军开始长征,决定将小小年纪的马忆湘留在当地老乡家。一个月后,马忆湘决定去找部队。她辞别老乡,来到乡政府办公的一座古庙打听红军的去向,可乡政府已经转移,正发愁之际,却意外地遇上了战友陈琮英。陈琮英告诉她,部队动员刚参军的小姑娘离队,自己不愿意,就偷偷跟来了。后来,两个女战士把军服藏在身上,打扮成叫花子,去追赶红军。记不清奔波跋涉了多少个日夜,她们终于在芷江县内打听到红军的消息,但在过沅江时因遇白军的盘查耽误了时间,等找到驻地时,红军已经转移了。直至20多天后,她们才终于找到了部队,和战友们一起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b></p><p class="ql-block"><b>🔽马忆湘著《朝阳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琴秋</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20年代在上海读书期间,张琴秋认识了其朋友孔德沚的丈夫沈雁冰(茅盾),接着也认识了沈雁冰的弟弟沈泽民。1924年初,张琴秋辞去母校的代课教师,来到上海,寄宿在沈雁冰家。恰巧沈泽民此时也已回上海担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泽民建议张琴秋报考上海大学。张琴秋听从了他的建议,顺利地考取了该校社会学系,与时任该系系主任的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同为社会学系的同学。1924年4月,经杨之华和中共上海地委负责人徐梅坤的介绍,张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11月,张琴秋与沈泽民在上海结婚。后去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1926年生下女儿张玛娅。1931年俩人进入苏区,1933年沈泽民病逝。张琴秋1935年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36年7月,在第三次过草地之前,张琴秋与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结婚,开始了她的第二次婚姻。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一部两万余人组成西路军,进入甘肃河西走廊。由于敌众我寡,西路军虽英勇杀敌,但仍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1937年国民党将張琴秋等同志秘密押送到国民党南京"反省院",1937年8月18日,周恩来等同志通过与国民党交涉,到"反省院"会见了吴仲廉等同志,几天后,张琴秋、吴仲廉、陶万荣三位女红军被保释,不久她们经过西安到达延安,终于回到党的怀抱,经组织审查。作出了没有失节行为的明确结论。在陈昌浩去苏联治病并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而无法回国不得不长期滞留苏联后,他与张秋琴的婚姻便名存实亡,组织上同意了张琴秋与陈昌浩解除婚姻关系的请求。和陈昌浩解除婚姻后,张琴秋在对待陈昌浩的前妻和孩子上,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对他们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受到人们的赞扬。</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1943年春,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张琴秋与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苏井观结为夫妻。建国以后,苏井观、张琴秋夫妇双双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副部长:一个在卫生部,一个在纺织工业部。他们相敬相爱,过了一段十分美满幸福的生活。1964年5月,苏井观终因癌症病情恶化,抢救无效而病逝。1968文化革命中张琴秋被迫害,跳楼身亡</b></p> <p class="ql-block"><b>🔼《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中,把张琴秋定作为红军唯一的女将领。如果不是解放后转入地方政府,她可能是中将或上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戚元德</b></p> <p class="ql-block"><b>🔼 长征中的部分女战士于1949年在北京合影。第一排左起:刘英、陈琮英、戚元德、周月华、危秀英;第二排左起:邓六金、甘棠、吴仲廉、李坚贞、李贞、廖似光、蔡畅。</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戚元德192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和正遭通缉的共产党员吴德峰结婚。吴德峰是中共秘密交通工作的创建人、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重要领导人。图为戚元德与吴德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罗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险境中救同志</b></p><p class="ql-block"><b>长征路上,陈罗英负责宣传和收容的工作,既要挑担子,又要搀扶伤员。在与贺龙会师前夜,部队经过连续的急行军,不少战士疲劳过度,一停步就拄着棍子打瞌睡。她自己身挑一副担 ,沿途还不停地唤醒打瞌睡的战士,搀扶走不动的伤员。正要过河 ,突然遇到敌人的阻击,河上只有一座用两根木头拼起来的窄桥 陈罗英挑着担子猛冲,一口气冲过了桥,进入一片树林</b></p><p class="ql-block"><b>见到远处任弼时同志的爱人陈琮英同志。她当时担任军机要处处长。陈罗英急忙 :"麻雀(陈琮英的小名),是你啊!快跑,敌人追来了!"陈琮英带病行军,精疲力尽。眼看就有落入敌手的危险。陈罗英见此情景,扔下担子便将她连背带拽地赶了十多里路,走出了危险区。</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抗战爆发后,陈罗英被调到公营永丰栈工作,保障部队的后勤供应。解放战争时期,陈罗英前往蒙古,担任内蒙古实业股份有限总公司秘书工作,一九四八年,她调任内蒙古财贸直属机关托儿所所长,一九六四年又调任商业厅招待所所长,一直干到了一九七一年退休。陈罗英的丈夫吴吉清,乃是毛主席的贴身警卫,从一九三零年到红军长征结束,他都在毛主席的身边执行保卫任务,后来到了延安后,吴吉清才转职当了国民经济部科长。解放战争中,吴吉清被派往内蒙古,担任自治区贸易部副部长,建国后历任商业局局长、生产建设兵团指挥部主任等,直到一九八四年,吴吉清才以副省级待遇离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汪荣华</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长征会师后,汪荣华调到刘伯承支持的参谋部,刘伯承给她写了几封情书,都给拒绝了。后刘伯承被调红军大学。汪跑到红军大学应允了婚事,1936年秋他们结婚了。结婚不到一年,抗日战争就爆发了,刘伯承不得不奔赴前线。1938年5月,战争间隙中,刘伯承回到了汪荣华身边,此后汪荣华为刘伯承生下了刘太行、刘蒙、刘太迟和刘华北。(1945.8女儿刘华北在延安幼儿园遭敌特残忍杀客)。</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汪荣华为刘伯承生育了七个子女,三男四女。然而,他们的家庭并不完美。其中一个女儿在6岁时被敌人杀害,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伤痛。</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1972年,刘伯承两只眼睛再也看不清任何东西,汪荣华每天陪伴在他身边给他回忆往事,让他一定要坚强同病魔抗争。第二年刘伯承甚至不能够思考回应了。但天不遂人愿,到1975年的时候,刘伯承的疾病已经严重到了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了。1986年10月7日,一代军神刘伯承与世长辞。从青丝到白发,50年生死与共,13年不离不弃悉心照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林月琴</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林月琴的前夫名叫吴先恩,当时是后勤供给部总经理部军需处处长。林月琴和吴先恩结为夫妻后不久,吴先恩就随西路军过黄河西征,林月琴也随卫生队去了延安。而西路军几尽被马匪包围消灭,吴先恩没了音讯。一年过去了,就在党校学习期间,另一个男人突然走进了林月琴的世界,他就是罗荣桓。当他们结了婚,林月琴有了身孕,而吴先恩却经过艰难的跋涉终于回到了延安。这不仅让罗荣桓和林月琴陷入尴尬境地,同时也惊动了毛泽东主席,于是毛主席找到林月琴谈话,询问了她在这件事情上面的意见,并且告诉林月琴不要为难,她自己的态度就代表了毛主席的态度,毛主席和中央支持她的选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定国</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长征四老”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长征队伍中的四名老同志,他们分别是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和谢觉哉。图为王定国1964年全家福,前排:谢觉哉、王定国。后排左起:谢媛、谢亚旭、谢飘、谢飞、谢烈、谢宏、谢云、谢亚霞。其中次子谢飞是著名导演。2020年6月9日,在丈夫去世49年后,王定国在北京去世,享年108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真仁</b></p> <p class="ql-block"><b> 编者按:井岗山时期,毛主席带领部队在长汀一带活动的时候,傅连璋为红军提供了很多医疗救助,后来傅连璋听说自己的妻子已经被杀害,孩子也下落不明,一家五口只剩下傅连璋孑然一身。心灰意冷的他变卖了家产,跟随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长征路上与陈真仁结为革命伴侣。西安事变爆发之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而就是在这次合作中,组织却意外得知了另一个消息,那就是傅连璋的妻子和孩子还在人世。在得到陈真仁的谅解之后,傅连璋和陈真仁一同回福建长汀探望其前妻刘赐福和孩子。刘赐福在晚年也是去到上海和儿子一起生活。六十年代的时候傅连璋因病离世,陈真仁更是离开北京到上海和刘赐福共同生活。</b></p><p class="ql-block"><b>傅连璋是我国著名的军医,并在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会师时全家只剩下她</b></p><p class="ql-block"><b>1935年2月,红军解放宁强,陈真仁和父亲、三个哥哥、三个嫂嫂、三个侄女,一家三代11口人加入了红军,红军到达四川旺苍坝时,陈真仁的大哥、二哥和三哥被编入作战部队,率先向西开进了,后来再无音讯,渡过嘉陵江后,父亲留下来管理红军的菜地。</b></p><p class="ql-block"><b>从剑阁向江油进发时,陈真仁的大嫂、二嫂都牺牲了。不久,三嫂和三侄女也相继失散,陈真仁带着两个侄女,开始了更为艰难地行军。她身材矮小,体质孱弱,不久染上伤寒,一连病倒十多天不省人事。大侄女陈亚民失去了主心骨,在部队过草地前,忍痛将幼小的妹妹托付给了一个开茶铺的老婆婆。三过草地时,在达拉山,陈亚民不幸掉队。最后,红军在会宁会师时,只有陈真仁一个人还在队伍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奇迹脱险</b></p><p class="ql-block"><b>在长征途中,张文几次遇险,又几次奇迹般地脱险。一天夜晚,随部队从通江向巴中清江渡行军途中,她左脚踩空,连背篓一起滚下山坡,却恰好倒在一棵大树杈上,虽然摔得速迷糊糊,但并没有受重伤。1935年3月下旬,张文跟随红 被服厂渡过岷江后,在一个山坡边,遭遇一股国民党散兵突袭,被服厂的红军女战士没有武器,不能与敌人对打,避开伤亡的唯一办法,就是利用地形地物,拼命快跑,冲出敌人子 的射程。 最终脱离了险境。到了宿营地,战友们帮她卸下背上的铁桶,发现铁桶被敌人的子弹打了5个窟窿,原来是铁桶救了她。</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1936年5月30日长征陕结束前,红四军开会。17岁的张文就在红四军的供给部表演节目,会场坐着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当时刚刚23岁。经领导撮合6.1闪婚。</b></p><p class="ql-block"><b>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洪学智在军队后勤工作战功显赫。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洪学智两次担任中国人民军队后勤部长;两次授上将军衔:一次是1955年9月,授予上将衔;另一次是恢复军衔制之后的1988年9月。我们知道上将肩章是三颗星,因此他被称为“六星上将”。2006年病逝,享年94岁。</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这是张文、洪学智全家福。他们总共有三子三女,他们分别是长子洪虎、次子洪豹、三子洪晓狮、长女:洪醒华、次女:洪彦(小红)、三女;洪炜。洪学智几位子女在父母的悉心教育下各个都成才、各个成为国家栋梁。其中,他的次子洪豹成为吉林省省长。</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22年3月27日,张文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何莲芝</b></p> <p class="ql-block"><b>🔽董必武夫妇与三个子女董良羽、董良翚、董良翮在中南海(1962年)。</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打垮"圣母团"</b></p><p class="ql-block"><b>何莲芝1932年参加革命, 担任妇女队长。当时“圣母团”是川陕苏区最大的反动“神团”,勾结反动军警等到万源城附近捣乱作战,当时红军后方仅留少数游击队和赤卫队,为打击其嚣张气焰,何莲芝要求率队出征,她率两名女游击队员,杀死了3个神兵,打破了圣母团“打不钻,杀不进”的迷信神话。赤卫军士气大振,“圣母团”垮台,苏区心腹大患被铲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贾德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新兰</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红军最年轻的将军和长征最小女战士的故事,1939年11月21日成为了肖华和王新兰的结婚日子。肖华23岁王新兰15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爱萍题字“古有花木兰,今日王新兰,红军好儿女,光彩照人间”。</b></p> <p class="ql-block"><b>* 肖华著名作品“长征组歌”</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王新兰和萧华先后生育了5个孩子,他们的大女儿萧雨出生在抗战时期,在海军装备部退休,他们的长子萧云也是一名军人,在1988年被授予上校衔。萧华将军的五个孩子,名字别开生面,分别叫雨、云、霜、露、霞。他们的二女儿和三女儿也都在军队工作。王新兰和萧华最小的女儿生于和平年代,取得了博士学位,五个子女皆是成绩斐然。2022年12月30日,王新兰逝世,享年98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开芬</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李开芬是四川达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肃反时,李开芬因为是地主家庭出身,被张国焘集团视为反革命,竟然要残忍地将她活埋。好在女将军张琴秋策马赶来,厉声质问道:“难道你们连一个十六岁的女孩都不放过”这位搭救李开芬的红军女将军就是张琴秋。1936年,李开芬被调到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跟随这支英勇的队伍踏上了西征之路,然而这又是一场劫难。李开芬在战斗中被俘,好在逃脱,李开芬辗转来到兰州,她找到了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在这里,李开芬不仅如愿以偿回归组织,还收获了一份爱情。</b></p> <p class="ql-block"><b>李开芬和她丈夫朱良才(1950),朱良才1955年授衔为上将。</b></p> <p class="ql-block"><b>🔽开国上将朱良才与夫人李开芬同子女们在一起的合影,后排右起:四子朱新春,三子朱新民,长子朱新加,次子朱新华,女儿朱筱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明秀</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张明秀和丈夫罗炳辉及儿女们,摄照后几天病逝(见下)。前面二个小孩是儿子罗新安、女儿罗鲁安。中间的应是罗炳辉与杨厚珍(见前述)的女儿罗镇涛。</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罗炳辉,他是红军中唯一从滇军走出来的将领,1929年领导吉安起义加入红军,仅隔3年便成了军团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炳辉告别延安,奔赴华中抗日前线。1938年,罗炳辉被任命为皖南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司令陈毅)。1946年4月,解放战争爆发,罗炳辉任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同年6月罗炳辉因脑溢血而去世,终年49岁。</b></p><p class="ql-block"><b>罗炳辉他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何曼秋</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张汝光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55年授少将军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艰难学成铸功勋</b></p><p class="ql-block"><b>1935年8月,何曼秋以最好的面试成绩被中央红军卫生学校录取。在这所一边长征转移一边教学的红军最高医学学校里,何曼秋跟大家一起从西康边境松岗走到了康巴藏区 途中翻越了夹金、党岭两座大雪山, 全靠口授心记等学习的困难,以及每天都是饥寒交迫等生活上的困难,终于在1936年8月从卫校毕业,被分配到总卫生部新成立的医务所成为红军自己培养出来的一名正式的女军医,随部队继续长征。</b></p><p class="ql-block"><b>长征结束,她进延安卫校深造,成为该批培养的唯一女军医。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到旅大苏联红军医院进修,1956年担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妇幼保健处处长,之后在军队妇幼保健、科技教育、医学情报、医学科研和医疗建设等领导岗位上辛勤耕耘,并与丈夫合作出版了《红军卫生工作史简编》一书,为军队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蒲文清</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1939年底,经组织介绍蒲文清果断选择了左腿高位截肢的伤残小科长何炳文,在南泥湾结婚成家。当年,她了解到何炳文是为革命受伤,并被他虽然失去一条腿,还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深深感动。出嫁的理由就是这么简单。她认为,结婚是和这个人结婚,不是和职位、权力结婚。没有谁是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参加革命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带着眼疾照顾伤员</b></p><p class="ql-block"><b>长征前,蒲文清突然得了很重的眼疾,眼睛几乎看不到东西。但她没有听从医生的劝阻,坚持参加长征。她说:"共产党救了我,是我一辈子的恩人,我绝对不能掉队!"在翻越终年积雪、海拔高达4000米以上的党岭山时,整个队伍在风雪中艰难前行,没有人敢停留,稍不留神,就可能被雪埋。蒲文清使劲睁着红肿流泪的眼睛,一手拄着棍子,一手扶着担架,与十几岁的女战士们负责照料二十多位重伤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蒲文清忍受眼疾的煎熬,悉心照顾伤员,并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粮食分给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周东屏</b></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在共和国十位大将中,徐海东是出身最苦的一位,也是战斗中负伤最多、最重的一人,在红四方面军中人称“徐老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九次负伤,全身被子弹打伤17处,而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一次次从死神手中抢救出徐海东的,是一位名叫“少兰”的女子。恢复健康的徐海东感激她的照顾,一次交谈中,建议她将名字"少兰"改为"东屏",即徐海东的保护屏障之意。不想这一改,竟促成他们日后相知相随几十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戴觉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含泪别母亲</b></p><p class="ql-block"><b>1934年11月15日 红二方面军十五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在这前一天,戴觉敏所在的红军总医院分院抽调了十二个人,临时组成看护班,连夜翻山越岭赶到军部报到。戴觉敏被选中了。 戴觉敏看见母亲住的房子里灯光还亮着。不知这位已经为革命献出了丈夫和儿子的老人家是在为女儿缝制鞋袜,还是抚摸着亲人的遗物,对孤灯暗自伤神?她想叫娘, 可是,不能啊!一怕暴露部队的行踪,二怕自己掉队。戴觉敏心突突跳,泪花模糊了眼睛。她紧咬着自己的下唇,抑制着母女生离死别的感情,匆匆地走过了自己的家门。</b></p><p class="ql-block"><b>直到解放后她才知道,在她们长征出发后,母亲石兰英受尽了敌人的摧残,被迫领着小儿子离开故乡,四处乞讨,不久便病饿而死。她真没想到,那天夜间她遥望母亲住房的灯火,竟成了同母亲的永诀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