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郭氏四兄妹随着父母分别出生于南京红庙、香舖营、新民坊。在邮电新村一个屋檐下度过了幼年、童年、少年,这是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一母所生的同胞之情,血缘之亲。 </p><p class="ql-block"> 人世间,情为何物?似有父母情、夫妻情、儿女情、同学情、战友情、邻居情。多少惊天泣鬼的情感互动不过是人生短暂的有来有往,充其量是同行一程的机缘巧合,更象似一埸节日烟花的绚烂多彩。君不见,言之凿凿的父母情也只有半辈子,老父离开我们40年了,长寿的老母离开我们亦有10年了,她们养育了我们却陪不了我们一辈子。缠绵恩爱的夫妻情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相濡以沬,白头偕老。即使熬过了银婚、金婚,也只能算“半路”夫妻,在他们幼年、童年、少年、青春初期,各自不过是陌生人群中的一员。几千年孝道哺育的儿女情到如今演绎成“孝子”还是“子孝”的模糊慨念,能在你辞世的那天听一声真诚的啼哭,你这辈子值了,史上最令人称道的孝子能陪伴你的也只有半辈子。可我们不一样,感谢老天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地久天长,共存一世的兄弟姐妹情。我们几乎在自己的哭声中同时降生,又几乎肯定会在亲人的哭声中相继辞世。我们郭氏四兄妹在父母的呵护下笑着、哭着、吵着、闹着度过了童年与少年,在历尽艰辛而甘之如饴,跌宕有致,如梦如歌的磨难中共同度过青年、壮年、步入老年。在无限悲哀中扶棺撒江,共同送别慈爱的父母。</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我们四兄妹俨然成了郭氏门中的長辈,在人世生涯的修练中成为各自家庭的尊者罗汉。我们在人生无止无尽的聚散中度过了古稀的70年,向8O年挺进,爭取南山百岁。时至今日,我们不愿从此忘却刻骨铭心的儿时记忆,渴求重温同一屋檐下浪漫而纯真的前半生。</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桃花尽开,春滿人间的日子里,我们乞老天“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我们肯定回不了从前,但我们可以留住往事,我们愿亲手再现前半生中那些最平凡的镜头:共同买菜,分工烧菜,交杯換盏,铺床叠被,尽兴疯玩……我们相信九天之上的父母一定看到自己的儿女在阳世间的一切,她们一定会感到莫大的欣喜与宽慰。 </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18日,生活在南京的二哥、大妹、小妹来到苏州大哥家里,开啟了还原一个屋檐下的生活埸景,追忆父母,重温旧梦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18日南京三兄妹整装待发。</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大哥永和在苏州的新家,他最早在苏州的落脚地方是古城中心,叫“牛衙埸,”有资料说这儿原是一牛姓官使的宅院,后家道中落,几成废墟,七十年代永和单位购下这片埸地造家属楼,永和是第一批业主,一直住到退休。现在住的小区叫“安元佳宛”,行政隶属蠡口镇,归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管辖。古苏州设三县——吳县、长洲县、元和县,现在的元和街道即古时元和县范畴,小区所在地曾叫“蠡塘”。东汉《越绝书》称“西施亡吳后复归越大夫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范蠡住太湖边,常经蠡塘往来吳地,这里水盛湖多,俗称“五湖口”,又借范蠡名声,蠡塘改称“蠡口”,直至今日。民间传说,吳亡后,袋沉桥下的冤魂是条封了口的狗,西施随范蠡经五湖口(蠡口)逃往太湖,浪迹无锡蠡园一带太湖水域。</p> <p class="ql-block"> 大哥大嫂开车接站一路到达我们的临时居住地,放置行李,四人蠡口农贸市场买菜。</p> <p class="ql-block"> 当晚,我们四兄妹齐动手,在厨房里忙乎一阵,五菜一汤搞定: 南京盐水鸭一大盘,苏式蔬菜五样,西红柿蛋汤,红酒一瓶。饭余感触颇丰,父母不在,仅四兄妹同檐同桌破天荒。当晚忆当年至深夜。</p> <p class="ql-block">梳妆打扮一番</p> <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19日,今天永和开车带我们去苏州相城区的皇罗禅寺。</p> <p class="ql-block"> 老寺始建于唐中叶,历代多次修建,为千年古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庙宇画梁雕栋,金碧辉煌,彰显皇家风范。是华东地区唯一皇家建筑风格的庙宇。传说清乾隆曾留宿寺庙一日,授予皇家寺院名号,享受皇宫装饰资格。本地人称,最漂亮的庙宇,苏州的故宫。目前为苏州佛协会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第二个佛教圣地,被誉为全国最大规模寺院前十之一的重元禅寺。此庙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1500年历史。与苏州的灵岩寺,寒山寺,保圣寺,南京栖霞寺同一时代,原名重玄寺,因避清康熙玄烨之讳,改为重元寺,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寺庙建于阳澄湖畔,又称水天佛国。高大的观音阁基于巨大的莲花石座上,33米的观音圣象立于飞檐翘角的宫阁之中,如此之高大的室内佛象国内少见。更有甚者,大雄宝殿面积达2100平米,是国内最大的佛建筑单体。(不含非佛教专用之展示,博物馆等现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重元寺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群鸽飞入手掌中觅食及香味四溢的素面。</p> <p class="ql-block"> 参观苏州教育博物馆(这是为永宁优先考虑的项目)。园子原为清道光年间柴姓私人宅院,俗称柴园。一个精致的小园林。 </p> <p class="ql-block"> 出了柴园,步行600米,来到苏州九大世界遗产园林之一的网师园。此园清初曾与苏州织造署连成一院,想必处处留下了曹雪芹先生的身影与足迹。</p> <p class="ql-block"> 走进位于苏州阔家头巷的网师园中,“网师”何意?苏州人称渔夫为网师,用在园名上的意思是“隐于渔钓之园,”另外该园后门为王思巷(谐音)。表现园主不闻政是,退隐江湖之意。</p><p class="ql-block"> 进大门,脚下是2尺5寸的高闸门槛,表明园主曾经的二品官。过轿厅进入大厅,《万卷堂》匾由文徵明题,大厅主联:紫髯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雷。联语歌咏松树在风雨雷电之中的雄姿,而中堂画是一幅劲松图,反映出园主及书题者的真实心态。 </p> <p class="ql-block"> “梯云室”以云为梯的居室,这是一则形象题咏。室前庭院西墙有湖石假山,有蹬道,曲折上五峰书屋,如墜云雾,以假山石为云。唐诗人郑谷有诗:饮涧鹿喧双瀑水,上楼僧踏一梯云。颇具神韵,读书乃快乐如仙之佳事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殿春簃庭院西壁砖刻“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款署“大千張爱题”。張大千l899—l984,早年曾出家于苏州定慧寺 取法号大千,绘画大师,誉滿中外。l932年大千随兄善孖居此园,善孖善画虎,有“虎痴”之誉。曾饲一幼虎,号之虎儿,用来揣摩写生。据说虎儿十分乖巧,且能令行禁止,深受善孖喜爱。大千曾与其兄合作画虎十二幅,称为《十二金钗图》,善孖画虎,大千补景,以《西厢记》中的艳词题跋,此图存台北。虎儿死后,善孖十分伤心,将虎儿葬于园中。事隔五十年,大千先生怀念旧居,寄情虎儿,再题墓碑,自台湾辗转寄苏州,刻于厡葬虎处,故园之思,溢于言表。 </p> <p class="ql-block"> “看松读画轩”,即观松赏画之所,原为书房。轩南有一株800年的古松,为第一代园主史正志手植。如今老根盘结于苔石之间,主干虽似枯萎,枝头依然郁葱。轩东有棵树龄200年的白皮松,枝干虬劲。读画为赏画的雅称。在轩内既可看绘制的画面,又可赏轩周的立体画面,真是举目入画,美不胜收,真正读书赏画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轩内主联“滿地绿荫飞燕子 一帘晴雪巻梅花”,飞燕呢喃,春意盎然,梅花似雪,帘外如画。既然“满地绿荫”何来“一帘晴雪”?古诗有“不知近水花生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轩外的风景如镶嵌在窗扇里的一幅《飞燕梅雪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网师园的“濯缨水阁”中有一副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濯缨为清洗帽带,表达一个人高洁的人格境界,出之《楚辞渔父》歌,原文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本水阁对联有三,其一为上述八字,引自四个典故,讲了四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孔子弟子曾参(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孔子弟子颜渊(颜回)(颜子)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古圣大禹说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后人释文)。晋人陶佩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是自弃也”</p><p class="ql-block"> 此联为清乾隆重修水阁时,请楊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所书。</p> <p class="ql-block"> “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五峰书屋轩中对联联意为山势回旋曲折如云岗之画,泉流宛委成金简玉书。似乎不得要领。左联写实,轩窗西侧湖石灵秀,北面古拙雄浑的黄石假山,左联实写云岗图。轩侧石拱微形小桥下泉流蜿蜒远去,下联中“宛委”与上联中的“盘陀”成对文。下联中有一典故,据《吳越春秋》载夏禹曾登宛委山得金简玉字之书。联语极富奇妙的感象力。</p> <p class="ql-block"> 网师园中还有一座堪称苏州园林最小的石拱桥,取名“引静桥”。平日里浪静风平,溪水潺潺,默默地承担着园林内彩霞湖与外水系的联络。江南的文人园林贵在“写意”,总想以极小的空间,映衬出最大的山水意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0日上午前往天平寺,唐时为白云禅寺,北宋改为范文正公功德寺。2007年因天平山旅游建设需要,迁建于目前位置,寺中地藏殿中供奉着我们父母的“往生牌位”,只要庙宇不毁,牌位永存。在張根娣引导下,我们祭拜了父母牌位,烧了纸钱,绕塔三周。见到本寺监院大和尚,与之结缘。参观了寺庙主要建筑及陈设,在师傅们用歺的斋堂里看到只有几样简单的素菜,对佛弟子们清贫的出家修行生活感慨万分。張根娣为本寺居士,参与寺中所有佛事活动,做义工,功德无量。她会定期照看我们父母的“往生牌位”,烧纸供香,我们四兄妹向她表示谢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游西山太湖石公岛。零距离烟波浩渺的太湖,举目望去,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令人心醉神迷。太湖岸线800里,苏州拥有超过65%的太湖岸线,超过70%的太湖水域,拥有80%的太湖峰峦,著名的太湖72峰,苏州占有58座。最可自豪的是苏州太湖边孕育出兵圣孙武,香山帮鼻祖,南京明故宫、北京故宫的总设计师蒯祥两位超级明星。</p> <p class="ql-block"> 被誉为中国内湖第一长桥的太湖大桥,桥身北起渔洋山(“知恩图报”成语出典景区),连接长沙岛、叶山岛,直达西山大庭山,全长4308米,设桥孔187个,双桥单行并列,三桥组和一气。乳白色的大桥,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飞舞的银链,飘落在太湖群岛之间。</p> <p class="ql-block"> 行驶在太湖桥上,透过车窗太湖中的一景一物仿佛触手可及,感受人到画中游的美妙。君不见天蓝水蓝湖风徐徐,在这样的桥面上行车简直是一种享受。</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西山八景之首——石公山景区。它位于西山岛东南角,因有巨石似老翁而得名。石公山誉为太湖最佳观赏处,名不虚传,三面望去湖光山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中午我们在环岛湖滨大道旁找一家歺馆,按惯例点下太湖三白(白鱼清蒸,盐水白虾,银鱼炒蛋)四盘不一样的野菜,明前螺丝,外加莼菜湯,以茶代酒,白饭一大碗。全是寻常时鲜湖菜,300个大洋,吃得大呼小叫,好吃好吃!最终只只清盘,心足意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石公山上两大遗迹吸人眼球,一是海灯法师最后十年的归宿地。因一指禅而名掦国内的海灯及大弟子离开嵩山少林寺后在石公山隐居十年。他的住屋、坐床、生活用具,练功用梅花桩及许多珍贵历史照片,勾起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另一个遗迹是北宋花石纲的采集地,历经千年,湖石被开采一尽,采集处的山势几乎与湖面持平,仅几尊无法搬运的石公、石婆还孤伶地待在原处。朱德的老师,民国先贤李根源在游览石公山后,在其《吳郡西山访古记》中写道“五年、十年后恐求一片石而不可得觅之”。对大自然的索求不可无休无尽、贪得无厌,今人恐只能在园林中才能一睹太湖奇石的风彩。</p> <p class="ql-block"> 西山石灰岩(太湖石)形成于古生代晚期石炭纪——二叠纪早期,(距今3.3亿—2.6亿年前)。由于岩体基本成份是碳酸钙,在弱酸性的地表水溶蚀下,形成空洞。国际地学界称之谓“喀斯特地形”,(最早发现于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国内称其为“岩溶地貌”。如果孔洞型体巨大就成了桂林、宜兴、西山林屋洞那样的天然洞穴,成为探险、旅游的资源,如果洞隙较小,而通体造型奇特,成“漏、透、皱、瘦”状外观,这就成了著名的苏州太湖石精品了,从皇帝到平头百姓都喜欢。</p> <p class="ql-block"> “一线天”是石灰石一旦沉积成岩后,除去内部形态及外表风化变形外还受到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剧烈影响,造成岩体隆起、折皱、断层等诸多变化,大型的构造断裂带甚至延续几百公里。我们在石公山看到的“一线天”就是石灰岩地层受到发生于1.95亿年—1.37亿年之前的“燕山构造运动”(最早发现于京郊燕山)的影响,将原先完整的岩层断裂两半,但基本未产生相对位移,形成今日之“一线天”(一线天景观各地皆有,其形成机理各有所异。</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也来到了险峻的“一线天”前,令人望而生畏。是勇敢登攀,还是绕道前行?四兄妹加張根娣,每人一票否决权。永端坚决不让上,張根娣心中打小鼓,永宁想一个人试一次,永和心中有数,新鞋老路,最后赶来的永芳成了最终落锤者,不知她哪来的勇气,一声吼“上”! 永瑞一马当先,永芳紧跟,根娣第三,永和跟在三位老太后面,永宁断后。一阵喘息,多方鼓励,老头老太登山队光荣登顶了,張根娣微胖的身躯差点卡在两侧的峭壁上,有惊无险。登顶的最大收获不是“登顶观风景”而是“我们还不老”。</p> <p class="ql-block"> 在石公山明月坡这个罕见的石灰岩层面上大家留下各自的身影,我们将与脚下三亿岁的太湖石共存。太湖美,美在它的恬静与神秘。湖水清澈,微风轻拂,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傍晚回到住所,四兄妹各显神通,通力合作,一桌全素宴正合胃口,那一晚的觉都睡得很香。</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1日</p><p class="ql-block"> 返程车票已预订完毕,本日不作远足安排。上午各自打点行装,大家聊了不少小时候与父母在一起的往事,特别是下放农村离开南京后发生的一切,永和并不完全了解,故感触颇深。11:30提前结束早中饭,带着行李的兄妹们告别生活了四天的家,前往唐寅故居。</p> <p class="ql-block">3月21日游览唐寅故居</p> <p class="ql-block"> 唐伯虎是苏州人最愿提及的先人,有人戏称苏州名片。前清著名学者,红学家俞平伯的父亲,俞樾(苏州曲园园主,寒山寺枫桥夜泊诗碑的书法者),曾有一诗“拜石亭连碧藻轩,吳中五亩旧名园。后人往来桃花坞,底事惟知唐解元。”唐伯虎无论文人雅士,还是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都喜欢,其风流,四绝皆精(文章、诗赋、绘画、书法),一生坎坷,遭遇令人同情。更有同时代的苏州老乡冯梦龙挖出了一个“点秋香”的故事,让苏州人津津乐道了500年。苏州出过全国最多的状元——51位,唯寅不能中状元令人遗憾,苏州出过全国最多的国画家,本地人认为寅为古今第一人。 </p> <p class="ql-block"> 唐寅字子畏,又名桃花庵主,桃花仙主,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寅是当时主流全国画派的明四家之一,另三人为沈周、文征明、仇英,寅又被苏州人称为“江南四才子”另三人是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直到清代画坛一致盛赞“书画推名家者,惟文沈唐仇诸公,为掩前绝后”。 </p> <p class="ql-block"> 明成化元年,即554年前的公元1470年农历2月初4,唐寅出生于苏州阊门皋桥吳趋坊一酒店楼上,那天巧为庚寅年寅月寅日,故名唐寅。庚寅年为虎年,寅是家中长子,旧时以伯仲叔为序起名,故唐寅又名唐伯虎。好友文征明诞生于唐家近邻,其父文林为小吏,常去唐家酒店小酌,见少年唐寅聪慧过人,就让寅与其子一起拜吳门画派创始人沈周及告老还乡的明庭大学士王鏊为师。名师出高徒,16岁的寅第一次参加苏州秀才会试,高中第一名,轰动苏城,从此被誉为“吳中四才子”后来升格为“江南四才子。” </p> <p class="ql-block"> 唐寅在29岁时参加应天府(南京)乡试,又高中第一名解元,从此唐解元名震江南,应天府主考给京城老师的信中称“今科三元者,非此人莫属”。第二年踌躇满志的寅赴京赶考,途遇同考的江阴富家公子俆经结伴。谁知徐贿赂主考门童窃得考题,被人告发,两人入獄。经一年审查,寅无罪开释,被派往浙江穷乡为小吏,寅不从,从此仕途路绝。苏州少了位状元,却添了位大画家。这时寅无脸回苏,盘缠还剩不少,畅游山川湖泊,自京杭运河登镇江金山焦山,游楊州瘦西湖明山堂,沿江上行芜湖九江卢山,再入湘豋岳阳楼,游洞庭湖,南下衡阳登衡山,入福建造访武夷山仙游县九鲤湖,拜完九鲤仙当晚,梦中有仙人造访,传授画技,寅收益非浅,东方泛白,仙人临别,取一布袋交与寅后飘然不见,寅醒来后果见床头有一布袋散发幽香之墨锭。8年后寅在桃花坞建梦墨亭。寅还游了雁荡山天台山,过海去了普陀山,随后沿富春江新安江上黄山九华山。9个月后囊中羞涩的寅终于回到故乡苏州。这次壮游又有神胁,寅的身心、眼界、画技今非昔比,那枚“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章即刻于此时。 </p> <p class="ql-block"> 寅回苏后,家境贫寒,第二任妻子何氏离他而去。第二年34岁的寅与弟弟申分家而过,弟弟仍经营父亲留下的酒店,寅则去了父亲早年在桃花坞买下的几亩地,在文征明等朋友资助下,盖了几幢草屋。寅的忘年交老师王鏊的诗句来揣摩,“清溪诘曲频回棹,矮屋虚明浅送杯。生计城东三亩菜,吟林墙角一枝梅?”也就是小河、矮屋、菜田、一枝梅。寅为新居起名“桃花别业”与今人的别墅有相近处,缺了豪华之气。寅的本意:此身无所求,仅此度残生。</p><p class="ql-block">15O5年,36岁的寅欲娶青楼女子沈九娘为妻,文、祝等好友反对,其弟已过继一子给寅亦反对,继子不愿有个青楼后妈。寅执意与沈九娘住进桃花坞,沈陪伴寅走完后半生。在此期间寅进入创作高峰,留下大量传世书画作品。目前保存在苏州博物馆的有80多件,南博也有几十件,故宫有125件,台北有一批精品,如《震泽烟树门主》《金阊别意图》,均为巨作,个人有一件挂作,身价过亿,区区一扇面价值超千万。著名的“桃花庵歌”也创作于此时。世人后人都未曾想到,唐解元与沈九娘的桃花坞从此名垂青史。寅38岁时,几栋草屋全部落成,在一山水小卷上寅提写“38岁写于桃花庵梦墨亭”(目前梦墨亭外一组寅作画的雕塑即取材于这幅画的创作埸景。此时的寅思想仍然消沉,认为人生如佛所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遂自号“六如居士。</p> <p class="ql-block"> 至此穷愁潦倒的寅正式下海,卖文卖画为生,有否卖菜,结论是肯定的。寅在其诗作《贫士吟》中写道“荒村风雨杂鸣鸡,燎釜朝厨愧老妻。谋定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賤如泥。”生活之清贫可想而知。寅在此接待朋友,遍植桃花,从36岁直至终年。</p><p class="ql-block"> 1523年54岁的寅贫困交加,入春起犯病,4月稍愈,起画扇面,5—7月能画大品了。就在大家为之宽慰之际,12月初2寅弃世而去,寅晚年自述“十朝风雨若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500年后读之,令人同声一叹。寅临终留下《伯虎绝笔》“生在阳间有散埸,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p><p class="ql-block"> 唐寅过世后,留下沈九娘、继子及与沈九娘所生女儿(时年十岁)。寅的后人在此延续了100多年,最终只有继子的孙媳妇寡居老屋多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兄妹四人走进这想往已久的“唐寅故里”,正值桃花盛开,春色滿园。树丛里晃动的身影莫非唐老先生正与沈文仇祝徐等忙于葬花。园中除一栋老屋为原址翻建,(我们兄妹零距离走进寅的厨房与卧室,留影纪念。)其余如学圃堂(下围棋喝茶留影处),梦墨亭(前清修善时改为梦墨楼),蛱蝶斋,读书阁,芙蓉亭,桃花庵等都是唐寅起名规划所在,想必是寅的手笔,可惜不是原物(现存寅画于1505年《桃花坞图》均为芧草结项,历经500年风雨,不可能留存至今)。草坪上四才子们(塑象)举杯阔论,可以想象当年的桃花坞中旑旎的风景和逍遥的生活,寅自比桃花仙人并不为过。捧一壶琼浆,守几树桃花,吟一曲天涯,这才是“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真性情,真境界。</p><p class="ql-block"> 游园毕,我等无限感慨,唐老先生,那个吋代不容你,你的后辈记住了你,你身后200年的曹雪芹,500年后的我辈,你一定永远活跃在后来人的精神世界里,别了唐伯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告别至今还活跃在苏州人心中的唐寅,怱忙的走马观花及永和详尽的讲解,让我们无法摆脱金陵与姑苏,唐伯虎与曹雪芹的微妙关系,令人回味无穷。这次苏州行聚会,这本是串联始终的话题,可惜时间短促,刚开了一个头便要结束了,本篇的记叙也只能点到为止了。原来的认知300年前《红楼梦》中的《葬花吟》乃中华文学的千古绝唱,没想到早在500年前已在苏州家喻户晓的《唐子畏葬花行书法帖》中与之同律同韵。信手拈来寅的诗文,“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谁先知“国色自来多命薄,桃红又观一年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天花开复谁在”“红颜春树今非昨,青草空埋土一丘”……时隔200年的葬花句不仅寓意相同,韵律一致,竞还葬了同一种花——桃花。自古来,花为赏花人一年一度之友,花期短暂,大红大紫,相聚数日便要远离了。两位文坛巨匠借花喻人,借黛玉的身世遭遇来表述自身多舛之命运,吟来如泣如诉,声声悲伤,字字血泣。这一幅赏花葬花之景与我们兄妹坎坷的身世,短暂的聚散有着完全切合的意境可寻。永瑞、永芳在唐寅的诗句“桃花净尽杏花空,无花无酒锄作田”中与桃花坞的桃花合影,不就是她们姑苏作别的前奏吗。 </p><p class="ql-block"> 古人借落花飘零抒发惜春、留春的情思,衰叹自己青春早逝,怀才不遇,那是时代的悲剧。可我们兄妹大相径庭,适逢盛世,生计无扰,儿孙满堂,身体尚佳,好一派令人羡慕的晚年时节。 </p><p class="ql-block"> 大哥永和精心安排的寻梦之旅,屋檐之聚不得不画上一个分号,蓄势待来年。车离“唐寅故里”,因单行道,被动地绕“故里”一周,天意作美郑重告辞唐老先生。车到苏州火车站,挥手作别。约定下次金陵再会,我们坚信只要兄妹同在,那便是一个屋檐下。 </p> <p class="ql-block">1969年</p> <p class="ql-block">1983年</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世上,除了父母,最亲的人就是兄弟姐妹,这是父母留下的最好的礼物。 </p><p class="ql-block"> 逝去的历史会有人铭记,曾经共同的生活更令人回味,这篇简略的游记是回赠给我们自己的永不忘却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撰稿:永和 2024年4月18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