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银河女士,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她在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今天,李银河女士依然活跃在中国舆论场中,我无比想要和大家分享这位女士,以及在过去的岁月里,属于她的那些勇敢的故事,无私的大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树立信仰:求真相,求真知</u></b></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时期,李银河去了内蒙古建设兵团。在粗粝荒凉的戈壁滩上,把林场改为种粮食的农场。知青们在盐碱地上挥汗如雨,只得到少得可怜的麦子,还被牧民指责破坏了草场。</p><p class="ql-block">那一段日子,人人都像往山上推圆石的西西弗斯,流血流汗地做着无用功,青春虚掷在盐碱地上,一片白茫茫苦涩的咸。</p><p class="ql-block">出于理想主义的狂热,归于毫无意义的绝望。</p><p class="ql-block">三年后,李银河才从内蒙古回到北京。回想那段日子,李银河在回忆录中写道:</p><p class="ql-block">“虽然当时我才刚满二十岁,一切的天真烂漫已经离我远去,我受不了它。”</p><p class="ql-block">“我感到心中一些最美好的东西被毁掉了,丧失了。”</p><p class="ql-block">但是,有力量的灵魂,总能在废墟上重建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经历了极度迷茫绝望的李银河,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在绝大部分书籍仍被视为“毒草”的环境下,读所有能够找到的书,雨果,车尔尼雪夫斯基,奥威尔,塞林格……</p><p class="ql-block">“在世界的文学宝库中的这次漫游使我获得了基本的审美鉴赏力,获得了脱离周围愚昧环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p><p class="ql-block">“我将追寻快乐作为此生唯一的目标,而这快乐仅仅来自美与爱。”</p><p class="ql-block">她从书中得到了救赎,奠定了此后一生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1988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成立第一个文科博士后站,急需1988年毕业的,既是学社会学的又愿意回来的博士,就找到了李银河。当代博士后都是理工科,所以李银河成了中国第一个文科博士站的第一个博士后。</span>1989年进入性学研究领域,师从我国社会学泰斗费孝通先生。</p> <p class="ql-block">李银河是一个事业心极重的人,这包括学识、研究上的深入,在所在领域引领进步的担当,还有她个人极高的兴趣和热情。</p><p class="ql-block">她所处的时代,正是性文化激烈变迁的时代,从反性、禁欲的时代,走向正常看待性的时代。比如,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年,在我们的语言当中,“性感”这个词还是缺位的,用电脑打拼音,这个词并不会跳出来。这说明,人们对性、性感方面的理解是非常浅薄的,极少被讨论的。</p><p class="ql-block">从那时到现在,借着互联网,观念的发展极为迅猛。在这过程中,有无数新旧思想理论的碰撞,有群体认知的改变,也有无数个体的迷茫、挣扎和解放。正是如此,让这个问题显得尤其尖锐、有趣、有研究价值,也就吸引了“最受不了枯燥”的李银河。</p><p class="ql-block">为什么研究性别、家庭和婚姻?</p><p class="ql-block">因为要从年轻时就树立了信仰:求真相、求真知。</p><p class="ql-block">李银河说:“我这辈子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打破偏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打破偏见,争取公义</u></b></p> <p class="ql-block">打破偏见,就是要通过揭示真相、传递真知来完成。在我们的社会上有很多偏见,打着传统和习俗的幌子,贬低和压迫女性,排挤和污名化性少数群体,过去有,现在依然有。</p><p class="ql-block">“女人在智力上不如男人”——无数女孩被取名“胜男”,“赛男”,本质还是女不如男的思想;</p><p class="ql-block">“不生孩子的女人不完整”——生殖崇拜,生育焦虑,长子宫怀璧其罪;</p><p class="ql-block">“瘦即是美,胖就是不自律”——审美单一,男性凝视,身材焦虑……</p><p class="ql-block">偏见,会让人恶毒残忍而不自知。李银河说:“我有责任用我的研究来纠正这些偏见”。</p> <p class="ql-block">于是,在2005年8月,李银河主张实行卖淫非罪化,根治对性工作者犯罪,保护边缘人群的切身权益。</p><p class="ql-block">2006年3月,李银河的“同性婚姻法案”提案第三次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提案。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吴建民表示,同性婚姻在中国仍太超前。李银河后来说:“为一个群体去争取权利并不需要它打动我,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他们的很多事迹确实深深打动了我。同性恋之间也有像异性恋那样‘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他们让我更了解人性吧!” </p><p class="ql-block">2006年3月,声援女子上班被强奸按工伤索赔。</p><p class="ql-block">2006年,两会期间,提出“采访15分钟内免费,一小时以上按每小时500元收费”引发争议。</p><p class="ql-block">2006年4月,刘忠德炮轰超女,李银河表示不能取缔。</p><p class="ql-block">2006年7月,李银河为一夜情正名憧憬“多边恋”正名。</p><p class="ql-block">2008年10月,李银河声称:中国的生活水平让日本人羡慕。</p><p class="ql-block">2010年3月,李银河表示,我国刑法中的“聚众淫乱罪”已严重过时,建议取消。</p><p class="ql-block">2010年4月,李银河为“教授换妻案”辩解,提出“自愿,隐私,成人”。</p><p class="ql-block">2011年2月17日15:00—16:00 作客网易微博,与微生物聊聊“同性婚姻”。</p><p class="ql-block">2011年2月26日,李银河在网易微博提出“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提案。</p><p class="ql-block">2011年3月,做客凤凰卫视许戈辉的访谈节目,阐述将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取消“聚众淫乱罪”的理由。</p><p class="ql-block">2011年9月,李银河为辛亥女权做访谈。</p><p class="ql-block">2014年4月,李银河呼吁废除对卖淫嫖娼者实行的收容教育制度。</p><p class="ql-block">2014年7月,李银河再次提出正视婚姻模式多元化。</p><p class="ql-block">2016年11月8日加入YY两性情感频道。以国内性学第一人的身份走入YY 两性情感频道,为YY用户带来了不一样的性教育,更是大胆谈“性愉悦”、“同性相爱”。</p><p class="ql-block">2017年李银河在《奇葩大会》发表先锋两性观点:婚姻终消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爱情神话</u></b></p> <p class="ql-block">李银河女士的成就掩盖了她另一个身份: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妻子。而这又是一段美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李银河与丈夫王小波是通过一个共同的朋友认识的,在1977年他们是第一次见面,那时李银河还在山西大学上学。第一次见面后,王小波就开始追求李银河。第一次见面时,他们那个共同的朋友去小波家找他的父亲探讨问题。王小波的父亲是人民大学的逻辑学教授。李银河看到了一本小说,这部小说让李银河产生了共鸣,当时留了个心眼看看这个小说的作者是谁,一看是王小波写的,当时心里就有了好感。李银河当时在《光明日报》工作,王小波就经常跟李银河借书还书。</p><p class="ql-block">1997年丈夫王小波45岁因心脏病突发辞世。4月,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李银河说,自己一点儿也不觉得王小波是个乐观的人。因为小说《绿毛水怪》,李银河与王小波相识。提到与王小波的感情,她说,那种浪漫的、像火一样的激情之爱并不是特别常见的,“我也研究婚姻,爱情,我一直觉得,那种激情的迸发往往在一开始的时候像火一样,但是一旦建立亲密关系,结婚过上日常生活后就会变为柔情,从感觉上变成亲情。我的生活也差不多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如今,李银河女士依旧活跃在中国舆论场之中,活跃在建言献策的舆论阵地,活跃在女性平权行动的浪尖,活跃在为边缘人群发声的前线。我们自以为饱经沧桑,阅透了人生,心早已磨出厚茧,可是,无数微小的声音被现实压垮、无力挣扎,仍足以令我们鼻子发酸,心头发烫。我想起了一句话:“你的心并不是粗砺荒漠的一片,那光明的一隅,会永远充满了温情地留给世上无助的弱者。”</p><p class="ql-block">李银河女士就是把温情留给弱者的那个人。温情留给弱者,尖利的行动去争取权利。她让弱者努力摆脱无助让自己站得更直时,我们的心又何止充满温情。我们把永远的尊敬留给和李银河女士一样的人。</p><p class="ql-block">面对世俗的力量,尽管生命有时也会显得脆弱,尽管我们也不都总是那么坚强,但是,正如李银河女士多年来所做的那样,我们决不苟且于虚伪和庸俗,决不。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踏的东西。而她,始终是为他人争取权利,赢得尊严的斗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