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过年的记忆

河东居士F.老玩童.冯

<p class="ql-block"> 儿时过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甲辰龙年的正月一晃就过去啦。记忆中在我们山西稷山县老家,过年是从大年23日早上起到正月16日晚上才结束的,这是后稷故里充满年味记忆的美好回忆——</p><p class="ql-block"> 1、过小年</p><p class="ql-block"> 从六岁开始就记得,老家大人们说:“二十三吃糖瓜,再停七天就年哈”;“二十三爷上天,媳妇不来耐委杆(当年石磨盘上牲口拉磨的长木杆;诙谐说法,是说新媳妇腊月23日还不来婆家,要用委杆打的)”。这天上午奶奶要点着香,摆上贡品,领着我们小心翼翼的将大灶台边的灶王爷版画揭下来,然后和黄表纸一同恭敬的卷起来焚烧掉,嘴里还念念有词的祷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大年三十再将新请回来的灶王爷年画恭恭敬敬的贴到原来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儿时春节前七天的风俗谚语】</p><p class="ql-block">二十三吃糖瓜,再停七天就年哈;二十四扫尘土,家家户户大扫除;二十五把油煮,油糕麻花炸个够;二十六蒸枣花,手巧媳妇有人夸;二十七割猪肉,煎炒烹炸拾掇完;二十八快剃头,洗脸洗澡洗衣服;二十九贴窗花,对子门神迎年哈;三十地里请祖先,饺子守岁接神仙。</p><p class="ql-block"> 每到腊月25日以后,家家户户要请生产队里心灵手巧的媳妇,来家里蒸枣花子(馍),稷山枣当年是贡枣,一般老百姓平时是吃不上的,到了大年跟前,或买或借来一点稷山枣,专门蒸枣花子用:蒸的枣花子有:大枣糕、大枣谷、圆枣花子、方枣花子、枣穴等等,蒸熟以后下了笼屉,还要在上面点红、画上五颜六色的图案,非常漂亮,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2.过年拜神灵</p><p class="ql-block"> 儿时,是没有电灯的,家家户户都点着小小的煤油灯,除夕夜全家老少要吃祈年饺子守岁(这个祈年既有送走旧的一年,即“弃年”;又有迎接新的一年的意思“祈年”)。一到深夜12点,讲究烧头炉香,极个别有钟表的家庭便开始放炮迎接天地爷,土话叫“接爷(方言读 ya)”,接的这个“爷”,叫天地爷,就是玉皇大帝,是主管三界的总神仙。要在院子西北角摆上供桌,铺上平展展的桌布,放正香炉、插上三炷香,摆上猪牛羊头贡品,没有猪牛羊真品的就摆上用白面馍馍做的猪牛羊头花馍,再加上过年的点心、水果等作为祭品,全家人要恭恭敬敬的三跪三拜。1962年的除夕夜,在北京工作的伯父回老家啦,他领着我们全家接天地爷。当年我10岁,上四年级,对拜神的过程记忆犹新:从除夕下午开始就在稍门外两边摆放谷杆、芝麻杆,撒生石灰,贴对联,然后全家人在一起吃饺子,饭后大家围坐在火炉旁聊天,孩子们都困得睡着了;半夜时分,我们被叫醒,开始放炮,接天地爷;接完天地爷后,就进灶房拜灶王爷、拜财神爷,都是烧三炷香,嗑三个头;然后再到主房大门左边的佛龛拜土地爷,同样是三炷香,三个头;如果家中有秀才,土地爷的位置就要到移动到稍门外左侧,再立个小佛龛,给主家看门护院;接下来就在院子中间拜祭火神爷,烧一炷香,磕一个头;在院子西南角拜祭水神爷,同样烧一炷香,磕一个头;再下来在茅厕门口拜祭茅嘴神、在稍门外(大门)拜祭门神,都是烧一炷香,磕一个头;这些步骤结束后,我们开始睡觉;早晨起来,要到本村娘娘庙拜观音菩萨、拜财神庙、小孩子们要在有文化的大人的带领下到村子东南角的文星阁去拜祭文曲星、要到到生产队水井厦拜水神,各种议程很是繁多......</p><p class="ql-block"> 3.过年拜祭祖先</p><p class="ql-block"> 老家讲究过年拜祭祖先,大人们说:要视死如生。又叫“献”:除夕早晨就开始献,平时农民吃两顿饭,但过年时都是三顿饭献。除夕是正式献:早上:是发糕、咸菜、辣子面、油茶献(当年穷,就是炒熟的高粱面或包谷面),中午饺子献,是正式献;晚上是一点热菜和发糕或窝窝头、咸菜献;大年初一,中午饺子献,先献天地爷、再献灶王爷、财神爷、土地爷,然后献祖先。(大人教导,初一的饺子面和馅一定要多,要能吃剩下,初五再包,体现年年有余)饭后晚辈就该给长辈们拜年去啦:我们家拜年磕头后,奶奶给孙辈们每人两毛钱,外祖母给我们一毛钱,母亲从来不给我们钱(我们家父亲工作,是村里比较有钱的家庭,别的农民小孩拜年磕头后,长辈一般给5分钱,大部分家庭都没有钱给)大年初二,是正式献,吃臊子面;记得1962年大年初一吃的是白面猪肉馅饺子、初二吃的白面猪肉胡萝卜臊子面(59年到61年过年没有饺子和臊子面吃;从1963年开始,连续10年,过年吃的饺子都是白面包裹高粱面、或白面包裹包谷面的特大号饺子,吃的面条都是高粱面或包谷面做的钢丝面,高粱做的钢丝面嚼在嘴里涩涩的,难吃难消化啊!)大年初五,是正式献,吃饺子。</p><p class="ql-block"> 4. 正月十五元宵节 </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村里一般要闹社火,我老家叫“上庙”。上庙一般白天的内容有:跑鼓车(方言:鼓 cha )、敲花鼓、抬阁、高跷、走兽、扭秧歌等,热闹一天;晚上就是烟火(方言叫放火“fe 火”),有:炮仗、起火(小火箭)、花子铜(tun)、盒子鼓、穴咧咧(不知叫什么学名)等等,内容非常丰富,要看两小时左右,是孩子们最热闹的时刻。这些都应该是稷山县文化遗产或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吧,应该有传承人的。已经有40多年没有看过故乡的社火啦! 儿时,我一直是生产队花鼓队的男“小丑”(叫什么名称不知道),年年头上绑个大揪揪,摇个拨浪鼓耍怪,挨家挨户的去扯院(就是去每户家中去敲花鼓闹热闹);70年代在老家任教师,由于普通话说的好,还担任过两届公社社火期间的主持人,当年叫“司仪”,自己事前按照节目单,自编自写主持词,自己再根据街上社火节目实况解说,在大喇叭上口若悬河的互喷乱扇,村民说好带劲。 元宵节之前,家中大人要用白面、大枣蒸花馍:有猪头、羊头、小兔子、小狗狗、卷包子、荷叶馍、给学生们蒸砚台等,都有好的寓意。正月十五,中午用臊子面祭献祖先,晚上是一点热菜和馍馍;正月十六日才是正式献的日子,用饺子献,晚上是元宵(汤圆)献。正月十六日一结束,大人们就将祖先牌位、照片归原位,说祖先们回去啦,一年一度轰轰烈烈的大年就算过完啦。六十多年过去啦,我将老家过年的习俗牢牢地铭记在心里:大年三十12点58分接神,烧头炉香雷打不动、接神祭拜天地爷雷打不动、正月里祭奠祖先雷打不动、长辈告诫我的“视死如生”的规矩一直没有变,与其说这是这是一种封建迷信,不如说是这是一种“文化传承”,她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骨子里和血液里,孩子们孙子们都不能理解,他们没有经历过5、60年代的磨砺烙印啊。传承后稷故里文化遗产,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p><p class="ql-block">二〇二四年三月十四日 于西安河东陋室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评后记:雕朽庐.尹天峻:冯先生记性好,妙笔生花再现幼时过年情景。先生与在下是同时代人,一九六二年我亦念二年级。清河与敝村相距不到二十里,风俗大同小异。写的好!大赞!顺便提一句,委杆,应为磑杆。磑,石磨也。咱们晋南话不是土,而是古,有的是有音无字(只能同音假借)。有的则有音有字,比如烙饼,晋南人叫煿旋子,煿有其字,而这旋子咋写,我也不晓得。请冯先生及文苑诸君多多赐教,并共同探讨学习。</p><p class="ql-block"> @雕朽庐.尹天峻 谢谢尹老师!感谢您的评价!老师博学,佩服!“磑”字我确实不会写,也不知道是那个字。故乡稷山话确实博大精深!稷山话不是土,是博大精深啊!这一点我们同感,因为尧舜禹三朝都在晋南建都,我们是后稷故里文化沉淀丰厚。我们共同在文苑搏击吧!再次感恩。 </p><p class="ql-block"> 三月十五日 4:09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