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曾经听朋友说过泉州是“半城是人间烟火,半城是祭神的香火”,问及泉州哪里香火最旺?当然是开元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泉州开元寺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始建于唐垂拱二年,经历代修复扩建,于宋朝初期形成基本格局,占地面积78000 平方米。迄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建筑规模宏大,呈现出官式建筑和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我国佛教文化的瑰宝,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信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寺院由中轴主体建筑群、东西石塔及东西两路附属族群等组成。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它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1982年3月列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评为全省十佳风景区之一。2001年被选为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2021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它每天吸引着众多的国内游人和侨胞、港澳台同胞及国际友人到此观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开元寺的一个神奇传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相传,开元寺原为唐代大财主黄守恭的大桑园,唐垂拱二年 (公元689年),传说有一天,黄守恭白日梦见一和尚向他乞地建置道场。他虽乐善好施,却也舍不得将此桑园奉献,便有意作难说,须三日内见桑树开出白莲花方可。谁知三天后满园苍绿桑树竟然盛开如雪白莲,他被这神奇现象所感化,就毅然献地结缘。传说中的这位和尚就是开山祖师匡护禅师主持建寺,取名“莲花道场”,后改名“莲花寺”,唐朝开元年间始改现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你们听说过桑树开莲花吗?这个神奇的传说也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这次在福建旅游泉州开元寺也是必游的地方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月11日9:30左右,到达泉州开元寺。因寺庙地处闹市区,我们在靠近寺庙1公里右左右的居民区内,找到车位后步行去寺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节期间的开元寺,南门、西门同时开放,双向进出。我们选择从主轴线上的南门进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泉州大开元寺景区旅游导游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步行到新华北路与西街交叉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到达大开元寺院附近。这区域满大街人山人海,车水马龙,香客、游客从四面八方涌入寺庙入口处,围得水泄不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外孙女在开元寺大门口看到许多戴“簪花围”的年轻女子,在寺庙的红墙下驻足拍照。她今天刚好穿了唐装,很高兴的买了簪花圈戴上。成为人群中一道靓丽的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顺着人群慢慢的移步来到了位于西街上的开元寺南大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开元寺的南门口看到寺庙中轴线上的南起点是一座高大壁照墙(紫云屏)。紫云屏高6米,宽15米,厚85厘米,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墙中嵌着明代泉州著名书法家陈于王横写隶书《紫云屏》三字的石刻。其屏表示清净佛地与凡尘隔断的意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山门是开元寺的入口,始建于公元687年(唐垂拱三年),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历代都有修缮,现状整体为18-19世纪(清代)传统建筑风格。石柱上悬挂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我国南宋大理学家朱熹(1130-1200年)所撰,记载了当时泉州佛教的兴盛和僧侣众多的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开元寺的山门殿也是天王殿,更为奇葩的是门眉匾额为《紫云》两字,而且殿内并没有四大天王,被称为“不见天王的天王殿”。殿内分座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亨哈二将),他们在佛教中也被视为护法神和天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踏入山门,庄严肃穆之气扑面而来,两边的金刚神态威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来到泉州开元寺发现该寺庙不同于一般普通寺庙。开元寺山门的门楣之上悬挂匾额《紫云》两字,这在全国寺庙中是唯一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相传,开元寺落成时,空中紫云悬空、遮天蔽日,呈现紫云盖地的祥瑞之象,因此原来大雄宝殿也称为紫云大殿。大善士黄守恭家族也将“紫云”二字,作为本族堂号,俗称“紫云黄”,让黄氏一族与开元寺结下了千年奇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跨入山门正面悬挂《大开元万寿禅寺》巨匾,为元世祖忽必烈所赐,其时下辖120余座佛教分院,可谓盛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殿内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也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拜亭紧连于山门殿之后。系古时泉州地方长官每逢岁时节庆在此向皇帝牌位朝贺的祝颂场所。亭为排设香案和主要地方官员站立的地方。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 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3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贔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外孙女在大榕树下留下了她开心的笑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雄宝殿建于公元686年,初名“紫云大殿”。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由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之父郑芝龙董其事。宝殿正中香案前供置的千斤铁香炉铸有“都督郑芝龙”镌刻字样,堪为物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雄宝殿的建筑设计较奇特,为重檐歇山式。通高20米,面积1387平方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全殿横、竖仰仗10根石柱支撑,故称“百柱殿”。实际上,宝殿各式石头柱子只有86根。因为明代建筑大师匠心独具,大胆创新,将殿中间的两排的石柱给换成木头横梁架在上边。这样,既给众菩萨腾出立身之地,又为佛教徒让出了朝拜的最佳位置,使宝殿显得更加庄严宽阔,真是一举两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是该寺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建筑。殿外高悬《桑莲法界》榜书匾额,以应桑开白莲之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存建筑是明崇祯十年(1631年),大参曾樱和总兵郑芝龙偕僧广轮重建的,通高20余米,面阔9间、进深6间,宽42.7米,深32.5米,面积达1387平方米,系重檐歇山顶,宏模巨制,巍峨壮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殿供奉的丈八金身五智如来佛,五尊大佛并排而坐“联合办公”却又各司其职,分管东、西、南、北、中,故号“五方佛”。五方佛身后的护光屏,木刻的花边如同火焰,象征佛光普照天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方佛身旁的塑像都是佛教知名度很高的菩萨。即:文殊(骑狮)普贤(骑象)、观音、大势至菩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雄宝殿屋架上斗拱很有特色,二十四尊飞天如同二十四位仙女,每年二十四个节气,日日夜夜,全心全意为五方佛服务。从艺术角度观赏,她们凌空展翅,姿态飘逸,形如西方天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石柱上边的斗拱飞天,配对成双,隔梁相望,头顶花冠,负重横梁,对整个厚层的建筑支架起到了支撑减力作用,古代的匠师融合宗教、建筑、艺术三种功能为一体,构思实在巧妙,不愧为泉州开元寺的一种奇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雄宝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有73尊形态各异的狮身人面像青石浮雕,这在全国的寺庙里也颇为罕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大雄宝殿的前后回廊上看到一些奇特的石柱,其中后回廊中央有两根十六角形的石柱,这两根石柱上雕刻有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为了保护古迹,石柱四周安装了玻璃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对石柱是南印度朱罗时期常见的柱型。柱上雕刻的图案以毗湿奴及其化身的神话故事为主,配以八幅中国吉祥图,有中国人喜欢的菊花、牡丹花等图像,充分体现了中印文化在泉州这个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相互融合、和谐共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对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柱身圆浮雕刻有湿婆立像、象鳄争斗、毗湿奴骑坐金翅鸟等印度教神话故事,内容与印度古代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有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开元寺东西广场上分别建有东西两座塔。巍峨的镇国塔、仁寿塔高耸于东西两广场上,组成严紧匀称、宏伟壮丽的建筑群,成为了泉州古城标志性的地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西塔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是开元寺的镇寺之宝,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塔位于开元寺大雄宝殿前东侧,名镇国塔。建于1238-1250年(南宋),为五层八角仿阁楼式石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 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底层东、西、南、北各开一门,二层起逐层错位,塔身外壁每层雕有佛像16尊,共80尊,造像自下而上代表逐渐提升的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分别为诸天神将、罗汉、高僧、菩萨、佛尊。须弥座束腰处有40幅雕刻,其中37幅是佛经故事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石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声叮咚,悦耳怡人,可称得上石塔之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石塔的石雕工艺相当精湛,有菩萨,有力士,那几尊力士不论是手中的武器,还是姿态服装都非常细致,尤其是脸部的表情刻画的淋漓尽致,仿佛就像是真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开元寺的东西两塔为仿造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部分构造看起来有点像山西应县木塔,外部还可以看到不少的斗拱,看起来仿佛栩栩如生,据说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抗震和台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塔位于大雄宝殿前西侧,名仁寿塔。建于1228-1237年(南宋)。其造型和工艺作法与东塔相同,高度上略低于东塔,为45.06米,底层面积270平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大雄宝殿前,看到了两座宋代的石塔,它们是阿育王式塔,也称作宝箧(qiè)印陀罗尼经塔。是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泉州右南厢梁安偕妻柳三娘为祈求平安舍钱结缘,在泉州开元寺大殿前大石庭东西两边修建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宋代两座塔的形制相同,高各5.48米,至今已有850年历史,比东西塔还早100多年。宝箧印经塔是石建的大塔,由基台、石函、塔柱、塔盖和刹顶,其中在塔身四面雕刻着释迦牟尼本生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宋代二塔旁还有几座小塔,是印度埋葬佛祖释迦牟尼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随着佛教在各地的发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供奉佛舍利,后来也成为高僧圆寂后埋藏舍利的建筑。窣堵波式塔的基本形制是用砖石垒筑圆形或方形的台基,在台基之上建有一个球型塔身,塔身中常见雕刻有佛首形象,里面一般有埋藏石函或硐函等舍利容器。这对窣堵波式塔,是公元1211年建造的,小型塔自身有纪年铭文是特别少见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开元寺的藏经阁在众多寺庙中是较大的,始建于元代,里面珍藏有自宋开始诸多珍贵经书,这些佛经最古老已有900多年历史,经历过时间、战火、动荡的考验,能完整保存下来本身也可以说是个奇迹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藏经阁中不但珍藏着卷帙浩繁的佛经,还保藏着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玉、铜、瓷、木等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33尊。还有1955年从东西塔刹铜葫芦里取出的两尊高10厘米七宝鎏金小罗汉,近代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墨迹和木板楹联。这些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令人赞叹不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880年生于天津河北区地藏前故居李宅,原籍浙江平湖人,祖父是盐商和钱庄主,父亲是进士,后经商成巨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弘一法师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丰子恺是他的徒弟,早期留学日本,风流倜傥,后期入佛门,有过三位妻子,最终还是义无反顾的遁入空门,并被奉为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4年,弘一法师曾在开元寺尊胜院居住数月,以弘扬律法,现今院内仍保留着当时法师下榻处。而开元寺南门山门廊柱上的楹联“此地古称佛国,遍地都是圣人”亦为法师所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弘一法师最后14年几乎都在泉州,圆寂后遗骨分别葬于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泉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馆分五个展室分别陈列为:弘一法师全身塑像及大藏经,法师写经及著述手稿,法师书法及平生所用自刻及他人刻赠的金石印章;陈列法师诗词、绘画、音乐作品及戏剧照片;法师生前所用笔砚文具及卧床枕帐诸多遗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开元寺东塔旁边有一个公园,有很多高大的榕树、假山、流水环绕,环境不错,是香客、游客休息的好地方。树荫下的石墩上坐满了休息的人群,摄影爱好者在取景拍照,小孩子爬上假山玩耍,也是一个热闹的地方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开元寺西廊找到了一株千年桑树,枝叶繁茂,根部一裂为三,据说因雷击所致,这棵树名之为“桑莲”。桑树旁支撑石柱上面有两行字“此树生莲垂拱之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告诉大家,这棵桑树与开元寺的创建有着密不可分的神话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开元寺为了保护这“镇寺之宝”,在寺庙内修建了一个小院子,用围墙将这三棵桑树围起来,门上写着“香莲”两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望着这颗千年的老桑树感慨万千……泉州开元寺的盛名来自它悠久的历史,神秘的传说,现存的古建筑,几乎件件有神奇的故事,而且大多是国内罕见的珍品。让我们有种一眼望千年,流连忘返的感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见了,泉州开元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