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雅又充满诗意和欢乐的方式来塑造生活

上海市商务委陳海蓉🦋蝴蝶妈妈

<h3> 人们以街景为高级外套,穿在自己身上。——题记<br><br> 今天晴。早上我在上班途中看到一则新闻,说普利兹克建筑奖宣布来自日本横滨的山本理显荣获2024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该奖项在国际上一直被视作建筑领域的最高荣誉。我知道,普利兹克建筑奖每年度都会授予一位当今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卓越品质,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类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它也通常被誉为“全球建筑领域的最高荣誉”或“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据说在奖章的一面是奖项的名称,另一面则刻有三个词:“坚固、价值和愉悦”,呼应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的三条基本原则:坚固、实用和美观。也有人翻译为:好的建筑要有三个美德:坚固、价值和愉悦。还听说,任何国家的任何人,无论是政府官员、作家、批评家、学者、建筑师、建筑团体或实业家,只要有志于发展建筑学,都可以被提名为候选人。该奖项无任何国家、种族、信仰、性别和意识形态偏见。<br> <br> 山本理显194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成长于日本横滨,他生活在一个类似日本传统町屋式样的房子里,从小他就在公共和私人的维度之间寻求平衡:屋子的前面是他母亲打理的药店,而后面则是他们的生活区。他说门槛的一侧属于家庭,另一侧属于社区,而他自己就坐在中间。山本作为建筑师和社会议题倡导者,致力于建立公共区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关联,鼓励人们跨越在身份、经济能力、政治信仰、基础设施和居住体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他深刻秉持着维护社区生活的责任和信念,认为尽管隐私价值已经成为一种城市情感,而社区的成员们依旧需要相互支持。他将社区定义为“共享同一个空间的感觉”,在对传统的自由和隐私概念进行解构的同时,摒弃了长期以来将住房变成一种以邻为壑的商品的状态。相反,他凭借其自身的敏锐,让国际风格和现代主义建筑艺术能适应未来的需求,在文化、历史和不同代际的公众之间架设起桥梁,让生命得以蓬勃发展。他认为我们需要能够在尊重每个人自由的前提下,在同一个建筑空间内共同生活,如同一个小共和国一样,促进不同文化和生命不同阶段之间的和谐。为此,2024年度普利兹克奖评委会的评审辞中指出,山本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在社区中树立了对社会需求责任的认识:对建筑学原则提出质疑并对每一种建筑举措都进行审视;最重要的是,他提醒我们,在建筑中,如同在民主制度中一样,空间如何塑造必须由人民来共同决定……”<br><br> 他的建筑作品,无论体量大小,无一不展现出空间本身的主人公性质,并聚焦于每个空间所赋予人们的活力。通透感的运用让建筑物内的人可以感受到更广阔的周边环境,即便是路人,经过时也会从中获得一种归属感。他营造出景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他的设计是在与已存在的自然及建筑环境的对话中展开,每栋建筑的使用体验都是置于其所处的特定情境中的。<br><br> 比如他把建筑物底层作为商业空间,顶层为出租公寓。还在顶部设计了其称为“阈”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间,使得邻居们在各自的露台或屋顶上进行园艺活动和休憩的同时,还能相互交流。开创了一种新的建筑语言,不仅为家庭营造了居住的空间,还为他们创造了共同生活的社区。他的作品是与社会永远紧密连接的,孕育出一种慷慨的精神,并尊重生活中的每个时刻。<br><br> 未来的城市中,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之一是通过建筑创造条件,增加人们相聚和互动的机会。于是山本用心地模糊了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为社区建设做出了超出其职责范围的积极贡献。所以评委认为他是一位令人感到安心的建筑师,让日常生活过得更有尊严;让惯常的事变得非比寻常;让生命从平静走向辉煌。<br><br> 普利兹克奖旨在表彰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所反映出的天赋、远见和责任感,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人类社会和人居环境所做出的持续和卓著的贡献。在其漫长、持续而又严谨的职业生涯中,山本理显尽其所能让建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既是背景又为前景的作用,让公共和私人层面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有了更多自然而然地相遇的契机,这一切是通过其精确并合理的设计策略实现的。他的建筑作品保持着强大并始终如一的品质,他致力于让每个人——不分长幼——的生活以及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都得到优化、提升和丰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通过其一种不言自明但又谦逊中肯的建筑设计实现的,他的设计结构平实、比例精准恰当,并且用心关照了周边的景观。<br><br> 他会通过模块化结构和简洁的形式,让他的建筑作品明确地表达他的信念。但作品并没有对居住者的活动做硬性安排,而是让他们能够在建筑中以他们惯常的、优雅又充满诗意和欢乐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生活。山本理显在他选择承接的项目中会有意识地去涵盖最广泛的建筑类型和规模。无论他设计的是私人住宅还是公共基础设施,是学校还是消防站,是市政厅还是博物馆,公共和欢乐这两个维度一定是会存在的。他对社区的关注是持续的,谨慎又不遗余力,他设计出了公共互通空间系统,鼓励人们以各式各样的方式相聚在一起,从而整个建筑空间都被构想为一个社区。<br><br> 山本的建筑学干预低调而精确,他只是提出建议,但不会将这种共同维度强加于人。除了建筑的主要功能之外——甚至无论其主要功能是什么,他都会把公共活动的空间纳入其中,并且让这些空间能融入到社区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不仅仅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被体验到。“城市本质上是一个居住之地,”山本曾经说过。“如果是这样,我们有什么手段可以重构城市成为一个宜居之地呢?”通过建立共享的私人空间并将公共领域纳入每个项目中,他超过五十年的工作都在回答这个问题。<br><br> 虽然山本理显并不是一位建筑历史学家,但他善于从过去以及不同的文化中汲取养分。作为一位建筑师,他不会照搬过去,而是进行改造、重新利用和演进,展现其中基本元素的相关性。山本将建筑专业的技术方法扩展到了过去和未来,无论需要面对何种建筑模式和规模,无论建筑环境和集体生活带来的挑战是什么,他都能做出最恰当的回应。他在社区中树立了对社会需求责任的认识;对建筑学原则提出质疑并对每一种建筑举措都进行审视;最重要的是,他提醒我们,在建筑中,如同在民主制度中一样,空间如何塑造必须由人民来共同决定。为此,评委授予他2024年度普利兹克奖。<br><br>    山本理显的建筑作品,从未追求过张扬的个性和特点,也不追求建立独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他曾提出“边做边思考、建造着思考着”的观点,几十年来以朴实的态度进行设计实践。山本理显主张建筑与环境交融共生,关注当下建筑技术的发展,一直走着用建筑设计反映未来社会变革需求的道路,他是一名满怀社会理想的建筑师,是当之无愧的“理性主义大师”。毕竟,把建筑太当艺术品,我们就会忽略它的本质。如今,人们已逐渐厌倦了建筑的“矛盾”和“复杂”“冲突”和“疯狂”,开始在纷繁的视觉冲击中寻找安宁与理智,普利兹克奖回归理性,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相信它会持续给我们带来关于建筑本质的思考。<br><br>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人们以街景为高级外套,穿在自己身上。”这就是城市的魅力。在这样的城市,我们可以多采一些花,种在记忆里,治愈自己。 今天日历的配图刚好也是有关日本粼次栉比的建筑。于是,我又想到了山本理显。他也是“大城市孤独病”的疗愈者。他说如果可以的话,希望通过自己设计建造的建筑,哪怕只有一点点,至少也要让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比以前更加良好。山本理显始终认为建筑和艺术应当是一种使平时易被忽略的日常生活从其框架内跳出的表现手段,空间设计的核心目的在于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感知意识,当建筑作品能够体现对于地域及社会的理解后,所谓的“风格”便会自然产生。于是我又想起普利兹克奖的颁奖词对他的评价:“他的设计结构平实、比例精准恰当,并且用心关照了周边的景观。通过模块化结构和简洁的形式,他的建筑作品明确地表达了他的信念。但他的作品并没有对居住者的活动做硬性安排,而是让他们能够在建筑中以优雅又充满诗意和欢乐的方式来塑造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