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r><b> 范氏35世孙盼范仲淹“回杭”</b><br><br><div>www.zjol.com.cn 2004年07月20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br> <div> 杭州,这座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人文气息的城市,对于52岁的范矛彧(yu谐音“玉”)而言,却承载着父子两代人数十年的失落:先祖范仲淹曾在杭州为官近两年,与这座城市相关的政策、遗迹以及诗文在时光中都沉到了历史的河底,没有存留任何唤起记忆的实物。父亲范云绥始终为恢复祖上在杭州应有的位置而努力,然而,父子俩连同国内的范学研究专家,不得不尴尬地面对今人的困惑——“范仲淹?听说过,不过与杭州有什么关系?<br> 辗转联系上范矛彧后,昨天下午,记者专程前往桐乡市屠甸镇,在那个已经市井化了的家庭里,大黄狗摇着尾巴出门迎接。就这么触摸沉淀于民间的范仲淹的气息,倾听范氏后代的心愿。<br><b> 杭州与范仲淹的渊源</b><br> 范矛彧的家族源自范仲淹的三子范纯礼,后逐渐移居桐乡市。两年前,范云绥去世,光复先祖夙愿的重任瞬间落在了范仲淹第35世孙范矛彧的肩上。于是,他信寄杭州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希望能给杭州增添一笔由先祖赋予的人文色彩。<br> “以前和父亲收集了几十年祖上的资料,在杭州恢复范仲淹遗迹的念头一直有,但没有父亲去世后那么强烈。要是自己不把这件事情办好,太对不起列祖列宗了。”范矛彧感慨得额上青筋跳动。<br> 他说,范仲淹在杭州为官期间,“荒政三策”最值得一提。1050年,江浙大饥荒,杭州知州范仲淹没有延用发粟救济的常规,而是实施了不为常人理解的“荒政三策”:大兴公私土木之役(既进行了杭城建设,又解决了大量饥民失业流离之苦)、纵民竞渡(大兴旅游业,增加就业)、提高谷价(四方商贾争相进米,解决了运输问题、抑制了粮价,还保证了杭州粮食供应)。<br> “3条政策条条奏效,两浙惟杭州幸存,在当时被朝廷树为楷模呢。”范矛彧有些得意,“在同一年,30岁的王安石赶往杭州拜见了范仲淹,先祖的‘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对王安石影响很大,他们那次的西湖会晤,为北宋皇朝的第二次改革大业点燃了火种!”<br>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首令毛泽东也“睡不着,哼范词”的《苏幕遮•碧云天》,据国内著名范学研究专家、西安教育学院董平教授考证,写的地点就是杭州。<br> 杭州历史上的名人,隐居孤山的林和靖以及天竺山的日观法师与范仲淹私交甚好。“范仲淹还特意为日观法师写了篇《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呢。”谈及先祖,范矛彧头头是道。<br> 深受其惠的杭州百姓在孤山建起了“范文正公祠”,在梅登高桥建起了“范府君庙”,以颂这位“先忧后乐”的先贤。“乾隆年间都还在,可惜现在荡然无存了。”<br> 范学研究专家的遗憾<br> “前几年,董平教授和孙纲教授到屠甸看望先父,提出想去范仲淹为政过的杭州寻迹考察。父亲说,杭州没有范仲淹的遗迹,他们不信,结果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br> 范矛彧说,他至今都还记得董平教授离别前说的话:“我没有想到人文气息这么浓郁、这么富裕的杭州,范仲淹的遗迹居然一点都没有,不仅没有,连知道他在杭州做过官的人都没几个,我原以为可以考证出更多的资料呢。孙纲教授所在的河南商丘,那么不发达,都有范仲淹的碑牌。”<br> “苏州有范义庄,天平山还重建了纪念馆;南京博物馆收集了范仲淹的手迹和印章;伊川的范园成为了洛阳旅游南线的黄金窗口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德有思范堂、思范亭和思范坊……”先祖身后,在杭州就像过眼云烟,什么都没有留下,范矛彧深感痛心:“国内外的范学研究者宁可去其他地方,因为在杭州,我所知道的,只有宋城的一个范仲淹塑像。”<br> <br><b> 范氏后裔的建议</b><br> 何不利用范仲淹的名气为杭州添色?范矛彧结合了父亲的建议:在孤山恢复“范文正祠堂”,立“先忧后乐”德育牌;在天竺立《塔记》牌,西湖边立“荒政三策”浮雕、范王改革传薪塑像及《苏幕遮•碧云天》浮雕。<br> “希望能恢复历史上曾经有过、如今被湮没的纪念性景观,最好还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这样杭州的历史分量会更重。”范矛彧说,“《岳阳楼记》使岳阳楼身价百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完全可以借《塔记》和《苏幕遮•碧云天》丰富旅游资源,提高城市精神品位,还能吸引港、台在内的范氏后裔以及国内外范学研究专家,最终的受益者将是杭州。”在他看来,连双投桥这些传说都可以重建,有史可载的范仲淹遗迹更不应被遗忘。<br> 杭州市园文局文物处的回复是:“根据文物保护法的精神,对于已经消失的历史遗迹,原则上不进行重建恢复。如要恢复,要么是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和地位或重要标志意义的,如雷峰塔;或者为丰富一些景区的文化内涵,有时也会适当恢复一些湮没的历史遗迹,但不是按原样重建,而是取其意境或名称营造景观。”<br> 惟一让范矛彧感到宽慰的是,“杭州现在正在筹建西湖博物馆,在该馆内将设立西湖学研究会,它将以西湖历史和杭州乡土史为重点研究,相信随着这一研究会的成立,对于范仲淹的研究水平会日益提高。”<br><br>来源: 杭州:今日早报 作者: 实习生 曹志男 见习记者 张文华 文/摄<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