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金庸(14)“赫山房”里听说金庸家事

耕夫

<p class="ql-block">提要:</p><p class="ql-block"> <b>金庸为什么不愿意跨进“赫山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赫山房”不是我金庸一个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国初土改,留下720平方米房子给查家人居住 ,其余的都分掉了。这时,“居住在里面的人”全是顾妈生的人,金庸的一母同胞弟妹均已离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战胜利后,金庸父亲和弟妹返回海宁不住在“赫山房”,住在袁花镇上某大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修复的“赫山房”不是金庸父母住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是原佣人住房即顾妈住过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金庸家的住房在抗战初被烧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庸家的牌匾摆错了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澹远堂”是北查的,南查的“敬业堂”摆在了佣人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金庸出生处”的牌子摆在了顾妈原居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庸父母尸骨无存,异母兄弟早与金庸家划清成分界线</span></p> <p class="ql-block">  1996年11月11日,金庸学术研究会在海宁成立,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等专家从北京而来,金庸也来了。作为文化记者和金庸学术研究会理事的双重身份,我参加了成立大会,第一次面见和采访了金庸。</p><p class="ql-block"> 学术交流时,严家炎教授对我说:“海宁是金庸先生的出生地,他从小生活在这里,留下足迹和故事,你是本地记者有这个优势,你可以写写他的故事,写写他的家里人嘛!”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开始寻找金庸的少年足迹和家庭隐事。</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我偶然看见一幅金庸的亲笔字幅,“诗人徐志摩,表弟金庸敬题”。此刻,我不关心金庸什么时候题写这条幅的,也不关心将这字儿镶刻在何处,我所关注的是金庸落款中的“表弟”两字,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这是怎么回事呀?我要弄个明白。于是,我给金庸写信,问问他。不多久,金庸的小弟查良浩打电话给我,转达金庸的话:临安的大妹查良琇在海宁老家待的时间最长,了解最多,今后打听家事可问她。</p> <p class="ql-block">  1999年9月,金庸旧居“赫山房”修复,查良琇从临安归来,在落成仪式之后,我特意前往她下榻的宾馆探望。这是一次十分珍贵的见面,她将家事亲情一古脑儿端给了我,还将弟妹们的家庭地址悉数告知。这样,我打通了采访路径,然后一一拜访了在内地的金庸弟妹,将他们的生活和亲情故事全记录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次会面,良琇跟我讲述了“赫山房”的故事。她说,原来的“赫山房”有五六进,九十多间房屋,坐落在“秤钩湾”。“秤钩湾”三面临水,东面有一船埠,有两大两小四艘房船,妈妈徐禄就是乘着房船从硖石徐家嫁过来,在这儿上岸的。南面小河上有一石拱桥,叫“查家桥”,西面小河是金庸和哥哥学游泳的地方。金庸的父亲三兄弟,上有两个哥哥,一个是前清举人,一个是北大才子。金庸家住在第二进东侧,前面一进是大殿,三兄弟共用的,柱子很粗大,两个人抱不过来。大宅前后有十几株枣树,有的还是爷爷的爷爷栽种的。查良琇说:赫山房是被日本人烧毁的,解放后又拆又卖。现在的房子不是“赫山房”,仅仅是当年佣人住的屋子。</p> <p class="ql-block">  查良琇对一桩事很反感,甚至愤怒。“金庸出生处”牌子摆放的地方恰恰是他的庶母顾秀英当年做丫环时住的屋子。“难道金庸是继母生的?”——这也就成为了金庸不愿意踏进“赫山房”的一个原因。</p><p class="ql-block"> 原因还有多个。查良琇多次在电话和来信中说,“赫山房”是查家大宅,如今的“赫山房”不是金庸一个人的。她告诉我:解放初,查家还有两三千平方米的屋子,土改时,划出720平方米给查家十几口人居住,其余的全分了。九十年代落实政策,这720平方米的屋子由政府收购赔偿,每平方米二十元,赔偿款1.64万余元给了金庸。1992年12月3日金庸回乡时,将此款原封不动地捐给了袁花镇中心小学,作图书室购书用。同时,异母弟弟查良楠盖房时,金庸汇给了他1.64万元,实际上是将政府的补偿款全部给了他,而后来,良楠的女儿患白血病求救,金庸一文不给。</p><p class="ql-block"> 查良琇解释说,查家“赫山房”早就被日本人烧毁了,剩下的佣人房不是我们的,金庸当然不要这个钱。她又说道:父亲被枪杀后,“居住在这里的人”与查家划清成份界线,说他们的母亲是查家的佣人,不是“地主婆”。</p> <p class="ql-block">  我对查良琇说:在当年的政治气候下,大地主的家庭成份,金庸的海外关系,他们自然抵挡不住打压,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违心做下的事,现在应该原谅他们了。”我做和事佬,意图促使他们恢复亲情。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从查良琇的言语中听出,金庸及弟妹对“原来居住在里面的人”非常不满,良楠在看门,似乎这屋子还是他家的,不是金庸的。我想,金庸是个凡人,也有寻常人的喜怒哀乐,也受身边兄弟姐妹的情绪影响而牵绊,让他做他书中的无怨无恨之人,他也做不到。</p><p class="ql-block"> 与查良琇交谈之后,我向王敬三会长汇报此事,建议撤下“出生处”牌子,不要让查良楠管理“赫山房”,最好让他搬家远离“赫山房”。此时,王敬三当场翻脸,指责我“无稽之谈”,“节外生枝”,从此我不再说这事。</p> <p class="ql-block"> (上图:1992年12月3日,金庸第一次回海宁,在袁花镇指着一处老宅:我家在这儿住过。”)</p><p class="ql-block"> 查良琇还向我透露过:金庸家的房产不仅仅“赫山房”,抗战胜利后,全家从丽水返回,不是住在“赫山房”,而是住在袁花街上一个叫什么弄的老房子里,当年她的父亲在袁花镇经营钱庄、米行、酱园、绸庄等。我回忆起,有一年我随金庸到袁花,他曾指着一处大院说,小时候他的家就在这儿。</p> <p class="ql-block">  2018年,我应邀为香港的“金庸茶馆”写作金庸学研究系列,侧重点是金庸的家世家事。“金庸茶馆”版主潘国森是金庸的忘年交,曾经替《金庸作品集》勘误纠错。在编辑《金庸家族》的工作档上,潘国森考据后写道:“金庸的先祖是查慎行,敬业堂主,不是澹远堂。”很遗憾,金庸旧居“赫山房”高悬的是一块“澹远堂”匾,而澹远堂主查升是穆旦的先祖。海宁查氏分为“南查”和“北查”,金庸一族属于“南查”,而天津穆旦则是“北查”一族的。</p><p class="ql-block"> 我找到了金庸与池田大作的对话,他说:“小时候,我住在一座大宅子里,这座大宅子有五进,前厅挂着一块大匾,是康熙皇帝给我祖先查升写的堂名‘澹远堂’三个大字,周围有九条金龙作装饰。曾祖父有两个儿子,我祖父是大儿子,住在一座大宅子的东半部,叔祖父住在西半部……”我寻思,既然查升是查氏的祖先,“澹远堂”大匾挂在“赫山房”也不算大错,错的是将“敬业堂”的大匾降格了,悬挂错了地方。</p> <p class="ql-block">  敬业堂大堂两侧是卧房,往里走,豁然开朗,又有一天井现在眼前,天井的东侧是磨房,西侧是披屋,作储藏杂物之用。进入第二进,中间是三间客厅,两侧均是厨房,其厅可供家人用餐,也可作祭祀祖先的场所。过了第三天井,便进入第四进,这是二间大厅,两侧是柴房。走过小天井即第四天井,进入第五进,中间为三间大厅,两侧是佣人们的卧室。大院的东门外,旧有船埠两个,当年金庸的母亲嫁入查府时,花轿船就是在这儿停靠上岸的。出西门可进入花园,园内植有香樟、桂花、黄杨、紫竹等名贵花木。在绿树掩映中有座小巧玲珑的两层小楼,很是惹眼,他是赫山房的藏书楼,旁边有花亭三间,可供读书小憩叫,园内有假山、小池塘和紫竹园,还有五六株枣树。</p><p class="ql-block"> 查慎行对赫山房题咏颇多,如雍正二年(1724)除夕,他与二弟嗣瑮、三弟嗣庭在赫山房守岁,诗曰:“十里东西宅,中央是旧庐。但教频会合,保异昔同居。”此诗不仅描绘了赫山房的景象,又表达了兄弟间深厚的手足之情。</p><p class="ql-block"> 历经百年沧桑风雨,旧时的赫山房早已不复存在。1999年9月,投入248万元、建筑面积达1078平方米的金庸旧居修复竣工,其实是当年“赫山房”的第四进和第五进建筑,早先的“澹远堂”、“敬业堂”已不复当年的辉煌,可当地百姓仍沿用旧名“赫山房”称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