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采风】 百年老校武汉四中·博学中学寻影记

玉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汉第四中学的前身“博学书院”,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她与北京大学同时诞生,是全国最早的高级中学之一。</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博学书院”由英国伦敦教会的传教士杨格非牧师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伦敦教会借杨格非牧师来华传教50周年之机。由伦敦教会牧师李家兴(辛亥革命第一旗手李赐生的父亲湖北新州人)捐资一千八百串钱,在汉口韩家墩处、购买新校址土地200余亩。第一届校长为英国牧师马辅仁担任(1899~1928年,六届校长皆由英国人担任)。1928年,汉口市政府收回了武汉的教育主权,博学书院便由中华基督教会接收,改名为私立汉口博学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 1928年开始,博学中学成立了由华人组成的第一届校董事会,唐永和先生任校董。胡儒珍任校长。1938年8月博学中学西迁四川江津县。1946年8月,又回迁到汉口原址。1952年8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私立汉口博学中学,定名武汉市第四中学。从而完成了从博学中学到武汉四中的华丽转身。2009年,经袁隆平等校友的建议,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市第四中·博学中学”挂牌成立。</p><p class="ql-block"> 从博学书院到博学中学,再到武汉四中,跨越了三个时代,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了质朴的人文精神,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培育了众多的杰出科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艺术家。如一张课桌培养出两名院士:一个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个是我国空间返回技术和卫星总体设计师林华宝。一所学校走出了两名“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2004年度):一位是袁隆平院士、一位是中东问题特使、外交官孙必干。</p><p class="ql-block"> 翻开四中110年校友名册,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著名棉花专家、原农业部副部长杨显东博士;著名外交家、原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浦寿昌;原国务院长江三峡委员会副主任刘少斌;原中国驻欧共体大使浦山;原国家审计局长曾昭运;神州飞船总设计师陈长贵;著名评书艺术家何祚欢;以及世界珠心算纪录保持者陈冉冉和朱玉婷同学等总计200多名都是四中学子中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值得说道的还有该校的建筑;百年钟楼、魏氏纪念堂等,现已成为硚口区境内较早的历史建筑。不仅如此,省市政府还投资在校园内修建了袁隆平院士与林华宝院士雕像。完善了桂花园、紫薇园、桃李园、百草园及多处现代化体育场馆,多处绿色人文景观及校园综合配套建设,为在校学生创造了更加优美、健康的学习环境。</p><p class="ql-block"> 学校现有师资力量十分雄厚,专任教师157人,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特级教师2人,市区学科带头人42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40人,省市区骨干教师比例占28%以上。</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武汉四中实现了“十年六清北”的梦想,连续多年高考文理科上重点线、本科线人数在全市同类生源学校中居领先水平,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据统计,2018年至今,共有418名同学(应届纯文理)过211高校录取分数线;有126名学生过985类高校录取分数线。</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武汉四中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完善的现代综合建筑和完备的体育设施基础。2015年6月,该校成功举办了世界中学生运动会暨第二届亚洲中学生运动会并一举奠定了该校为田径运动特色学校的美名。1998年该校被列为首批省级优秀示范高中,2004年跻身"武汉市优质高中"建设行列。</p><p class="ql-block"> 2010年该校迎来建校110年校庆,我国空间返回技术和卫星总体设计师林华宝为该校提词鼓励在校学生勤奋好学,报孝祖国成为一代代学子的座佑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文: 李仁惠 玉 成(编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摄影: 玉 成 吴 涛 张燕燕</span></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630605</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3月</p><p class="ql-block">地点:武汉市四中·博学中学</p> 武汉四中的春夏秋冬 莘莘学子的科技强国梦 莘莘学子的体育强国梦 成功举办世界中学生运动会 武汉四中的明天更美好 <p class="ql-block">(图片由网络空间下载)</p> <p class="ql-block">(图片由网络空间下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