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纪元的美篇

光明纪元

<p class="ql-block">奉先殿之祀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廷在景运门东北建成了奉先殿,共9间,作为皇室家祭之处,并定制:每年的元旦、冬至、岁除、万寿、册封、月朔、月望,奉列祖、列后神位至前殿,皇帝亲自行礼祭祀;立春、上元、四月八日、端阳、重阳,为寻常之节;清明、国忌、霜降、十月朔属哀慕期,皇帝亲祭时,不赞礼,也不奏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凡皇帝亲祭,前3日致斋。届日黎明,内监将列祖、列后神位安放前殿,摆好香案,行三叩礼。皇帝衮服出宫,至诚肃门降舆,入左门,就拜位,奏乐。然后逐案跪上炷香,行三跪九叩礼;皇后随之逐案立上香。接着又读祝文,行跪拜礼,献爵,奏乐。祭毕,将神位送还寝室,行三叩礼。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亲王世子、郡王家祭亲王世子、郡王家祭,立庙7 间,中为始封祖专案,世世不祧。高、曾、祖、父按照顺序分为二昭二穆,昭在东、穆在西,亲尽则祧。祭前3日,主人在斋外就寝,众人均斋戒。届日黎明,主人朝服入,在堂檐内正中站立,众人按辈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均北向。天亮后,请出神主放在供案上,众人跪,行一叩礼,礼毕起立,主人接着在奏迎神乐中依次到列祖案前上香,并率族属行二跪六拜礼,献帛、奠爵、读祝文,最后在二跪六拜礼中送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贝勒、贝子、宗室公家祭贝勒、贝子、宗室公家祭庙5间,祭祀时不用乐,行一跪三拜礼。有事则告,朔望则谒。余同亲王家祭仪。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品官家祭1到3品庙5间,4到9品庙3间。每年以4时仲月择吉日祭祀。届日,主人至香案前三上香,进奠爵,率同族人行一跪三拜礼,读祝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庶人家祭在正寝北设一神龛,奉高、曾、祖、父牌位。届日,主妇治家馔主人率子弟献祭品,行一跪三拜礼。每月的朔、望日供茶、燃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每逢元旦、上元、清明、端午、中秋、中元、十月朔、除夕、家家都有上坟扫墓习惯,在先人墓前或街头焚化纸线,寄托哀思。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在有清一代,佛教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统治和精神统治的支柱之一,受到统治者,主要是清朝前期几个专制皇帝的支持和保护(自然,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和束缚,但相比之下,所受到的支持多于限制);同时,在统治者的竭力提倡下,佛教中的一些名僧和禅师自觉地使佛教与儒道二教合流,这无异于打了一针强心剂,使日渐衰微的佛教能够苟延残喘下去。不过,总的而言,佛教在明清两代的衰颓之势,却是无法挽回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廷对佛教的保护与限制作为清朝统治阶级核心和支柱的满族贵族集团,在长期与明朝中央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懂得利用佛教的重要性。因此,早在关外时期,他们就有了崇佛活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朝皇帝的崇佛活动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封建地方割据政权后金的前一年,满族贵族集团就开始在赫图阿拉(俗称老城)城外兴建佛教寺庙。历时3年,共修建7座寺庙。而当时努尔哈赤正全力进行满族内部的一统大业,连绵不断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满族贵族以有限的财力和物力兴修佛教寺庙,充分反映了他们对佛教的重视程度。另外,再从满族所崇奉的萨满教的堂子(天祭祠堂)在当地仅有1座来看,也说明努尔哈赤对佛教的尊崇远远超过了萨满教。以后,努尔哈赤占据了辽沈地区,又多次下令,严厉禁止任何人毁坏佛教庙宇。太宗皇太极即位之后,继续其父的佛教政策,在百废待兴的局面之下,不断赐给各地银两,以兴建或重修佛教寺庙。正是由于太祖、太宗两朝的尊崇,辽沈地区的佛教一时呈兴盛景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