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一片贝壳能做什么?你相信吗?在我们大连一个老爷爷就是用着一片片小小的贝壳做出来了一个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它是怎么做到的呢?今天就让我来告诉你。弘扬传统文化,讲好非遗故事,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大连的凤仪文化,背雕,背雕发展历史可追溯到汉朝。它是海洋文化艺术的集中展示,我身后的这座金鸭山艺术馆占地面积7000㎡,是贝雕非遗文化的传承人。金阿山爷爷一手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大连贝雕文化的说 历史传承和发展,同时用来展示宣传大连背雕手工艺品馆中陈列着上千件背雕艺术品,既有传统的背雕画,也有新工艺,新技术的真艺术雕塑品。金阿山爷爷今年已经78岁了,据说他儿时跟随外祖母,母亲学习背带器,贝壳是一种坚硬易碎的材质,因此背雕手工艺品对雕刻者的力道造型能力和手艺娴熟度要求极高。为了能够将贝壳应用在更广泛的手工艺品制作中,金山爷爷总结归纳出设计,选料,粗胚处理处理,手工精雕等十余的背雕工序与早期不同的是它研发的新工艺采用物理方式对坚硬的贝壳进行软化处理,不仅可以保留贝壳本身的色泽和质地,而且不会产生毒害作用。为我而去目视前方的麒麟,由八只龙龟驮着的九龙天坛,配有多层公式的龙船凤船镶满各种珍宝的九龙壁,这些炫目精妙的手工作品真是让我叹为观止。这一贝雕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金爷爷还培养了大量贝雕人才,为这项传统技艺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小贝壳大作品有被标记描绘时代图景,赞美时代精神,欢迎来到大连,感受我们美轮美奂的背雕文化。</p> <p class="ql-block">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中国剪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p> <p class="ql-block">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八音”指我国制作乐器的八种材料,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曲目现存于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余首。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结构特点:</p><p class="ql-block">古琴由琴面、琴弦、琴头、琴尾、琴底、轸子、雁足等部件组成,面板上还有琴徽、断纹、龙池、凤沼等部分,外形结构组成较为复杂。</p><p class="ql-block">声音特点:</p><p class="ql-block">古琴有“太古之音”、“天地知音”的称号。它的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以“静”为主要特点。这里的“静”字,一指抚琴时安静的环境,二指抚琴时安静的心境。</p><p class="ql-block">演奏特点:</p><p class="ql-block">冷谦提出古琴琴声的十六个审美范畴,称为“琴声十六法”,后来徐上瀛提出“二十四况”,比琴声十六法多出八个范畴。古琴琴谱分为文字谱和减字谱,弹奏时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左右指法不同,演奏的技法、奏出的韵律皆繁多。</p><p class="ql-block">琴派是指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各个琴派之间的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p><p class="ql-block">古琴琴派有浙派、京师派、江西派、虞山派、绍兴派、金陵派、广陵派、浦城派等。每个琴派都由不同的创始人建立,都具有各自的曲风特点和代表琴曲。</p><p class="ql-block">如由徐常遇等人创建的广陵派,此派系主要风格为中正、跌宕、自由、悠远。代表作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曲目。</p> <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p><p class="ql-block">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它也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p> <p class="ql-block">东汉章和元年,与中国相邻的西城大月氏和安息等国为了结好汉室,不远万里把象征吉祥、威武的狮子作为礼物送到中国,很快就引起了朝野的关注,也引起了广大群众对这一瑞兽的喜爱。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礼乐志》中提到“象人”,似是史籍中最先有“狮”而且加以作“戏”, 可以认为戏的表演形式是狮舞的开始。</p><p class="ql-block">北魏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献舞娱乐。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武帝龙心大悦,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p><p class="ql-block">北魏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记有:“作六牙白象负释迦(佛像)……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兽名)、师(狮)子导引其前”。可见当时人们不仅将狮子作为护法驱邪的祥瑞,而且还为佛开路引行。加之南北朝时期佛导大兴、庙会频频举行,舞狮自然也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唐朝,舞狮运动主要以狮舞的形式作为宫廷娱乐节目供皇帝欣赏,地位极高。唐代《太平乐》中有《五方狮舞》,在140人高唱《太平乐》伴随下,五方舞狮(伎人扮演)由数十名“狮子郎”牵引,举行规模盛大的舞狮表演。现在看到的舞狮及造型均成形于唐代,而后代时的狮形也成为了后代狮子形象的规范,为以后舞狮中的造型奠定了基础。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赋诗《西凉伎》, 诗中写道:“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 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舞狮子。</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p><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有多达100余人的卖艺团体,打拳、舞狮、弄枪使棒练习舞剑,还有各种杂技艺术,常在都城中的空地上进行表演,热闹非凡。宋代诸军百戏中的“七圣刀”“抹跄变阵子”“上杆板落”等杂技艺术都是受到舞狮和武术的影响而形成。舞狮不仅有成人表演的狮舞,还有儿童表演的狮子戏球舞、狮子合舞和狮子会等名目。在宋代还出现了以专门卖艺为生者,称作“路歧人”。南宗苏汉臣画的《百子嬉春图》,给人们留下了宋代儿童狮舞的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元朝,舞狮已有迎宾的用途。</p><p class="ql-block">明朝初年,广东佛山怪兽肆虐,乡农舞狮头驱之。自此,逢年过节,当地人民都有敲锣打鼓,挨家舞狮,以示消除灾害,预报吉祥。高谊认为,明代初期,广东佛山自创的南狮形成。</p><p class="ql-block">清朝,各地以舞狮为名组织起各种狮子堂,舞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舞狮的种类和表演形式多起来。从清代《普庆升平图》中可得出,其已为宫廷及民间各大节庆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之一。清末时期,民生穷困潦倒,苦不堪言。岭南自古便处于边缘地带,远离中心统治,成为统治的薄弱之地。在这里,起义和反抗暴动风起云涌,有许多反清人士和武林中人秘密聚集在一起,使得清朝时期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兴盛。禁止百姓习武,民间的义士们以习练舞狮表达歌舞升平为理由,实则用以强身健体,为起义作战而准备。</p><p class="ql-block">1936年,广西地区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舞狮赛事。</p><p class="ql-block">1953年,舞狮作为表演项目之一首次登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的舞台。</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将舞狮发展成为一项体育竞赛活动,组织竞技舞狮比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