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虎丘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虎丘原名海涌山,因为在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点点绿岛矗立,其中虎丘山最为矮小,每当潮起潮落,虎丘也就若沉若浮、若隐若现,所以称为“海涌山”。</p><p class="ql-block">2007年,虎丘山在内的苏州园林被命名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剑池和虎丘塔是虎丘最著名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上面的横匾“吴中第一山”是祖籍苏州的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所书。</p> <p class="ql-block">虎丘前面的河为山塘河</p> <p class="ql-block">望山桥又名便山桥,是苏州山塘街西起点,位于虎丘正门前。相传白居易站在此桥观望虎丘山而得名。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1977年改为钢筋水泥桥,花岗石栏杆。</p> <p class="ql-block">“断梁殿”,也是虎丘的二山门,建于元代,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断梁殿上面的主梁是断的,它用两根木料建成的,它的建成主要是运用了力学中的杠杆原理,在这断梁下有一排斗拱相托,通过斗拱将中间所承受的力分散到四周,采用了“挑梁式”的构筑方法,然后再靠两边的琵琶吊、四个角上的棋盘格来支撑四周,从而达到节省大木料的目的,在建造此殿时,全殿不用金属构件坚固,只用竹木钉榫,它被誉为是千年不倒的断梁殿。殿内有四块石碑,上面记载着虎丘的历史和云岩寺塔的修建情况。轻轻敲打碎石,有咚咚回声,所以又叫响碑。</p> <p class="ql-block">剑池是天然形成的。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此处。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流逝,“虎丘”二字逐渐剥落,后来苏州名家进行了临摹补刻,虽与原字形神不差,不过还是留下了“假虎丘、真剑池”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虎丘剑池“的左侧有"千人坐”三个篆书大字,是明代胡缵宗担任苏州知府后书写的。</p><p class="ql-block">相传2000多年前,东晋高僧竺道生曾在此讲经说法,其下有千人列坐听讲,为了纪念这一盛况,遂取名“千人坐”。</p> <p class="ql-block">"千人坐"下方有四个篆体大字"生公讲坛"为唐代李阳冰所书。</p> <p class="ql-block">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p> <p class="ql-block">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p><p class="ql-block">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好多的摩崖石刻都是当时古人“到此一游”的题刻。有的题刻已经漫漶,解读困难。</p> <p class="ql-block">二仙亭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p><p class="ql-block">二仙亭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p><p class="ql-block">亭的外面有一幅对联"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朝虎阜再留踪"。说的是,吕洞宾曾三次醉卧岳阳楼,今天又在虎阜留下足迹。</p><p class="ql-block">在亭内也有一幅对联,一副是:“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译意:梦中说梦却原来并不是梦,道家之道需通过研究精妙深奥的道理才能得到。</p> <p class="ql-block">在苏州虎丘山的半山腰,有一块相对平坦的巨大石头,名称千人坐。</p><p class="ql-block">《吴地记》曰:“虎丘泉石,其最胜者剑池,千人坐。”《吴郡志》云:“生公讲经处,大石盘陀数亩,高下如削,乃他山所无。”</p> <p class="ql-block">池中有石头,名叫“点头石”。据说,石头听生公讲经,听到尽兴时,欣然点头。</p> <p class="ql-block">虎丘塔(云岩寺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p><p class="ql-block">它是世界第二斜塔,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辛酉(961年),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塔七层八面,塔高47.7米,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它的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虎丘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p> <p class="ql-block">有些塔砖已经残缺不全了</p> <p class="ql-block">致爽阁,又名“虎伏阁”,在虎丘塔西南面,位于山的最高点,旧为“小五台”,取诗句“四山爽气,日夕西来”命名。清康熙八年(1669年)间圈入行宫,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火,现存建筑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宣愣和尚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双井桥,又叫“双吊桶”,以前是和尚汲水之用。相传,春秋时期,西施曾在双井旁以井水为镜,梳妆打扮。</p> <p class="ql-block">这里陈设的一套明式家具非常精致</p> <p class="ql-block">第三泉,也叫“陆羽井”。 相传,“茶圣”陆羽来到虎丘,挖了一口井,以这口井中的水为标准,对比各地水质,写下了《茶经》。 因这口井的井水清冽、味甜,被陆羽命为“第三泉”。</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中立有三块康熙的御碑和乾隆的御碑。其中康熙的御碑刻有其临摹的《兰亭集序》全文,而乾隆的御碑则刻有其游兰亭时所作的七律诗《兰亭即事诗》。</p> <p class="ql-block">以前虎丘被称为海涌山,如今海不扬波,沧海桑田,此一时彼一时也。这是"海不扬波亭"。</p> <p class="ql-block">拥翠山庄是苏州唯一一座没有水面的园林,也是国内台地园林的经典。它依山而建,共分四层:第一层园门、抱瓮轩,第二层问泉亭、月驾轩,第三层灵澜精舍,第四层送青簃。</p><p class="ql-block">该山庄建于清光绪年间,两侧墙上嵌制了石刻"龙虎豹熊"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抱瓮轩,面阔三间,也是全园的主要建筑。轩东花窗粉墙环绕,墙外即古憨憨泉,轩后有边门可通井台。井泉犹如一个盛水的瓮,故以抱瓮名轩。</p> <p class="ql-block">大殿是虎丘云岩禅寺现存的一座佛殿。沿着大殿往下走,一共要走五十三个台阶,有一个说法“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也就是说无论你走在哪一个台阶,或台阶的哪一层,回头都可看到中间的这位菩萨。据说善才童子一心想成佛,他向每一位师傅跪头求教,但是拜了五十二个都未能成功,后经文殊菩萨点化,拜观音菩萨为师,终于成佛,正好是第五十三个师父。</p> <p class="ql-block">枕石——据说晋代高僧竺道生(人称生公)倚此石看佛经,困了就用这块石头当作枕头休息,因此得名枕石。</p> <p class="ql-block">“试剑石”——巨石中裂如剑截。</p><p class="ql-block">这块石头是典型的火山喷出岩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这样一条大缝,酷似剑劈。</p> <p class="ql-block">憨憨泉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憨憨是中国梁代著名的高僧,当时他的眼睛不好,患有目疾,也就是“白内障”,虎丘山的方丈因为可怜他,收他做一个挑水和尚,但是当时挑水的路很远,有一次他挑水途经这里,因为感到累,于是就坐在这里休息,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在梦中它梦见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后他就用双手触摸这片地,在这里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说明这地下一定有水,于是他用挑水的扁担在这里挖,大约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脉泉眼涌了出来,治好了憨憨的眼睛,因这口井是他所挖所以取名为“憨憨泉”。</p> <p class="ql-block">在苏州,随处可见这些身着汉服的少女。这也是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参天大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