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南飞(随笔.23)

安琪大杨1983

<p class="ql-block"> 二十三、五公祠思贤良</p><p class="ql-block"> “寺、祠”,进出多少,谒拜英雄(关公)与天神无数。其目的有二,即保平安、学忠义。而谒拜“五公祠”,唯有思贤良,恨奸臣,爱国爱民。</p><p class="ql-block"> 即将离开海口,昨日得闲,闻有“五公祠”,与妻相约前往。行前,以为只是普通祠堂小庙一个,随意走走看看,打发“闲时”。可入得其内,虽没有高堂大庙之气慨,也无金壁辉煌之耀眼,但里面供奉的“五公”、“二祖”、“一文豪”、还有一遭贬的皇帝,却让你感到此地为“高山仰止”之“圣地”。难怪赵朴初老先生到此后,挥毫留下了“五公英烈气,千古海南潮”的感言。</p> <p class="ql-block">  五公祠,是自北宋“一代文宗”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被贬来琼,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指凿泉”留存遗迹以来,宋、元、明、清及民国历朝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建而形成的以五公祠(海南第一楼)为代表的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五公祠于2001年被国务院为第王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三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在“五公祠”内有一庙堂,取名为“两伏波祠”。何为“伏波”?不到五公祠,自己是不知道的。这祠主要是纪念开拓与收复海南岛的二位“伏波将军”,即:路博德和马援。</p><p class="ql-block"> 路博德,河西平州(今山西离石)人,西汉武帝朝名将。早年事迹不详,只知他曾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北征匈奴并因功封邳离侯,元鼎王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丞相叛乱,阻碍南越归汉。汉武帝派韩千秋和南越王太后的弟弟穆乐率领二千军队,进入南越境内吕嘉设下埋伏,尽数诱杀,并攻杀南越王赵、王太后及其他汉朝使者,另立赵兴之兄长赵建德为王。汉武帝震怒,以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以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合另外两路大军,楼船十万讨伐南越。南越既平,伏波将军声威所及无不披靡拜服,岭南于是一归于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朝在南越之地设置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其中儋耳、珠崖两郡就在海南岛。由此,海南及诸属岛屿被锁定于汉,而路博德也是被授予“伏波将军”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扶风)人。公元前14年——49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对海南而言,马援有“再归”之功。原来,西汉宣帝时,儋耳、珠崖发生叛乱,朝廷或以为当击,或以为可弃,争执不下。后采纳贾捐之建议,认为“民有慕义欲内属,便处之;不欲,勿强”,儋耳、珠崖二郡由是而罢。直到马援南征交趾,抚定珠崖,在海南岛再立郡县,全岛得以安定。</p><p class="ql-block"> 如说今有海南,实属二位“伏波将军”为大功。后人建祠贡奉,理当正道。也必将受到华夏子孙的衷心拥护与敬仰。</p> <p class="ql-block"> 在五公祠内还有另一单独祠叫“苏公祠”,是专门贡奉我宋代大文豪、也是对海南作出巨大贡献的苏东坡的祠。苏东坡虽为被之人,为时也只三年,但在海南的美谈佳话无数。自己这次海南之行,先到儋州的“东坡书院”一拜,写有《儋州访东坡》诗两首,后到海口博物馆参观题为《千古风流,不老东坡》专题展,心灵震撼,感慨万千,却不敢多言半句,生怕自己才学初浅,丑画了先生在中国文坛上的丰功伟绩。这次谒拜《苏公祠》,再次感受到了苏东城在海南的贡献可与五指山齐顶。他“指凿泉”引水讲卫生;止杀牛治病信科学;借酒交友,使黎苗两族化干戈为玉帛;开学堂,兴教育,摆脱愚昧。诸如等等,这些都给海南人民带来巨大的益处,因而苏轼虽只三年,但受到了海南人民的衷心爱戴。当他被回京离琼时,海南人不舍但又不得不离,只得挥泪辞别。而苏轼更是不舍,把海南当着自己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在五公祠内,还有一小段文字介绍,引起自己兴趣,它记载的是我国史唯一一位到过海南的皇帝,他便是元朝的图帖睦尔,成吉思汗后裔,元朝的第十试皇帝。他是元武宗海山次子,因权臣离间,于1321年被流放海南。1324年被召回京,1328年继承大统,为元文宗。他为报答海南人民在其流放期间的礼遇之恩。将琼州路军民安抚司改为千宁军民安抚司,并升定安县为南建州。海南百姓为纪念他,亦将他当年乘船北归时的渡口命名为“文宗渡口”。</p><p class="ql-block"> 这段文字叙述不多,但是一段珍贵史料和完整的故事,也有力证明海南从未离开过祖国的怀胞。</p> <p class="ql-block">  五公祠堂,贡奉着五公的牌位,他们分别是:胡铨、李光、赵鼎、李纲、李德裕。</p> <p class="ql-block">  胡铨,公元1102——1180年,雕像基座上刻到:字邦衡,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秘书少监,起居郎等职,是力主抗金的中坚分子。因上书请斩秦桧一伙投降派头目,遭到诬陷,被一贬再贬到吉阳军(今三亚市),居琼达十年之久。其间,他传播中原文化于海南,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加强黎、苗、汉各族人民的团结,功劳卓著,获海南人民敬仰,贡奉“五公祠”内,供后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  李光,字泰发,公元1077——1159年,越州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累官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秦桧为相期间,李光力主抗金,反对割地议和,多次揭露秦桧弄权卖国、投敌求荣的罪行,遭到秦桧陷害,于公于1141年被贬吉阳军(今三亚市),后再贬昌化军(今儋州市)。居琼十余年。期间,积极倡导办学,对文化教高事业的贡献重大,被贡奉于“五公祠”,供后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  赵鼎,公元1085——1147年,字元镇,解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宋高宗年间,曾两度为相。处理军国大事,才能非凡,使南宋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力荐岳飞为帅统兵抗金,传为千古佳话,因而享有“南宋贤相,首推赵鼎”之誉。因与权奸秦桧不和,被罢相,公元1144年被贬吉阳军(今三亚市),仍遭秦桧胁迫,公元1147年绝食两死。“天下闻而悲之”,为海南人民世代景仰、怀念。贡泰“五公祠”,供世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  李纲,公元1083——1140年,字伯纪,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人,我国史上著名民族英雄。公元1126年,金兵围困汴京,李纲临危受命,辛领军民浴血奋战,击退金兵,后遭排斥宋高宗即位,李纲为相,提出抗金建国十策,不被所用,反被罢相。公元1129年贬至万安军(今万宁市),不久遇赦北返。回京后仍力陈抗金大计,始终不为采纳,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时推崇,后人缅怀。贡奉“五公祠”,供后瞻仰。</p> <p class="ql-block">  李德裕,公元787——850年,字文饶,真定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文宗、唐武宗年间两度为相,有才干,敢作为,重视边防,力主削藩,巩固中央集权,稳定动荡局面。因在“牛李党争”中失利,遭馋言构害,初贬荆南,次贬潮州,公元848年再贬琼崖州(今琼山市),公元850年卒于所贬之地。居琼期间,著书立说,扬善嫉恶,深受敬仰。贡奉“五公祠”,供后世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  谒拜“五公祠”,为先贤忠臣的事迹所感动。将“五公”、“二伏波”、“一文祖”和“一帝”的简介转摘于文,其目的,让自己永记他们,同时,也是想扩大对他们的宣传,让更多的后人了解这些先贤。特别是要学习他们遭贬遇害不恨国,仍然爱国爱民,奋发图强。这就是“不以己喜,不以己忧,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和做人之傲骨,也更是爱国主义的最高体现。我想,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遇外侵不降,遇大灾不灭,就是因为有这种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过去,国弱时,强敌压境,也奈何不了我国,更何今日之中国?只要民族气节还在,爱国主义旗帜不倒,霸权主义岂能撼动我伟大中华!以赵朴初老先生题词结束本篇长文:</p><p class="ql-block">“五公英烈气,千古海南潮”。</p><p class="ql-block"> 二O二四年二月十七日起草于海口</p><p class="ql-block"> 二O二四年二月二十二日完稿于长沙</p> <p class="ql-block">本文史料来源于五公祠所公布的文字,为此,深表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