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按】</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清丰县红薯产业蓬勃发展,助力我县被评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创建示范县”,韩村镇以红薯主导产业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清丰红薯、清丰红薯粉条先后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p><p class="ql-block"> 盛事修文,化育桑梓。在推进红薯产业全链发展的同时,清丰县积极挖掘和培育红薯产业特色文化,撰文稿、排戏曲、挖典型,倾情讲述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的红薯故事,厚植产业发展底蕴,营造浓厚文化氛围。适逢龙年春节,特结集推出清丰红薯系列文章、诗歌、报道等,以“清丰红薯”特色文化与大家共度新春佳节、畅叙甜美生活!</p> <p class="ql-block"> 每每路过田间地头,看到大片大片的红薯地,总是忍不住驻足观望,直到翠绿的色彩盈满眼眶,经年的记忆浮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儿时,关于红薯的记忆五彩缤纷。</p><p class="ql-block"> 记忆里有青葱的绿色,春夏的农田里,一大片一大片,绿绿的苗、绿绿的秧、绿绿的叶子,承载了父母的汗水,也承载了丰收的期盼。记忆里有炙热的红色,小学暑假期间,经常和父母顶着红红的日头在地里劳作,脑海里自然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记忆里有朦胧的紫色,红薯地偶尔露出紫色的红薯花点缀其中,让人不禁盼望刮来一阵善解人意的微风,波浪般翻开连片的红薯叶,数一数究竟有多少调皮的精灵藏在下面。记忆里有香甜的黄色,热气腾腾的烤红薯、软糯美味的红薯粥、外酥里嫩的红薯丸子,香味延续至今。记忆里有凝乳般的白色,切开新鲜的红薯,白色红薯芯渗出白色的浆汁,填饱了童年的肚子,也填满了儿时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年少不识耕作苦。红薯多是种在沙地,当时更是我们打闹玩耍的好去处。有时候帮助母亲摘红薯叶,有时候和小朋友们扯了红薯秧做成草帽,趴在地里扮演解放军。秋天,又和伙伴们撅起屁股,挖坑烧火焖红薯…… </p><p class="ql-block"> 当时就有一个朴素的梦想,长大了要让更多人种红薯、吃红薯、爱红薯,让千亩万亩的农田长满红薯叶、开遍红薯花。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年那梦,根植心中。</p> <p class="ql-block"> “自从海外传嘉植,功用而今六谷争。”</p><p class="ql-block"> 明朝秀才陈振龙从海外引入红薯,活民无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仍旧离不开红薯。在红薯收获的季节,大家纷纷蒸着吃、煮着吃、烤着吃,村庄里弥漫着红薯的味道,蕴染出炊烟袅袅、欢乐祥和的故乡气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年少记忆中,往往新鲜的红薯还没有吃个过瘾,就一篓一篓地放进各家的红薯窖,这个时候,小孩子就成了干活的主力,腰里拴着绳子下窖的经历,怕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曾有过。少部分红薯会做成红薯干、磨成红薯面,成为平淡生活中少有的甜品零食。 </p><p class="ql-block"> 在红薯的陪伴下,我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走来,遍历艰苦,回味尤甘。记得住校求学期间,当时条件差,学生们都是从家里带干粮,吃饭的时候食堂给热一热。除了干粮,其他能带的就是咸菜和红薯干了。硬硬的、甜甜的红薯干,既是一种难得的休闲食品,更是甫离家乡学子乡情难断的心灵寄托。</p> <p class="ql-block"> 年岁渐长,俗务缠身,大学毕业至今,参加工作刚好30年,囿于市井生活、困于柴米油盐,回老家的次数少了,去农田的次数更少,但是与红薯的情缘始终不断。每到红薯季节,总是习惯购买各种口味的红薯,努力寻找儿时的记忆和家乡的味道。常惜光阴似箭,又叹韶华如水,偶尔想起小时候幼稚的红薯梦,不胜唏嘘。</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有幸加入清丰红薯产业发展大潮,我像重新回到了少年时代,重新站在了幼时的红薯田,沉睡多年的红薯梦再次涌现,充满迫不及待的欣喜和重拾旧梦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近一年来,访农户、下农田、进企业、入车间,从红薯育苗到培土栽种,从规模种植到田间管理,从窖藏储存到网络销售,我像刚刚入学的少年一般,如饥似渴地学习,只争朝夕地工作,以我微薄之力,点亮星星之火。</p> <p class="ql-block"> 如今,清丰红薯种植面积突破10余万亩,已成为“红白绿”三色农业产业之一,韩村镇以红薯产业为主导,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强镇,清丰红薯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红薯产业链“链长制”和发展成效先后被省、市主要媒体宣传报道,越来越多的群众以薯兴业、因薯致富,“薯乡清丰”成为这座古老县城的又一响亮名片。</p><p class="ql-block"> 浮浮沉沉,得偿所愿。我的红薯梦扎根于田野、萌芽于幼年,如今茁壮成长,真乃一大幸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图文来自同学(清丰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 赵勋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