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76</p> <p class="ql-block">276 赠内人 张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禁门宫树月痕过,</p><p class="ql-block">媚眼惟看宿鹭窠。</p><p class="ql-block">斜拔玉钗灯影畔,</p><p class="ql-block">剔开红焰救飞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意</p><p class="ql-block"> 月光由宫门移到宫树梢,媚眼只看那宿鹭的窝巢。在灯影旁拔下头上玉钗,挑开灯焰救出扑火飞蛾。</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⑴内人:指宫女。因皇宫又称大内,故宫女称内人。⑵禁门:宫门。⑶宿鹭:指双栖之鸳鸯。⑷红焰:指灯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赠内人》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咏宫人寂寞无聊的生活,写了她们对真正爱情的渴望和自身的凄清境况。前两句写宫人生活的孤寂苦闷;后两句通过写宫人枯坐“拔玉钗”“救飞蛾”两个形象化动作,表现了她的无聊和对弱小者的同情之心。全诗词采艳丽,语意含蓄,句句描绘宫人孤寂的心情,耐人寻味。<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颇为微妙的动作,折射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77 278</p> <p class="ql-block">277. 278.集灵台·其一 张祜</p><p class="ql-block">日光斜照集灵台</p><p class="ql-block">红树花迎晓露开</p><p class="ql-block">昨夜上皇新授箓</p><p class="ql-block">太真含笑入帘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集灵台·其二 张祜</p><p class="ql-block">虢国夫人承主恩</p><p class="ql-block">平明骑马入宫门</p><p class="ql-block">却嫌脂粉污颜色</p><p class="ql-block">淡扫峨眉朝至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意</p><p class="ql-block">日光斜斜地照耀着集灵台,红树之花迎着晓露正在盛开。昨夜玄宗才刚接受符箓,太真妃子就含笑进入了帘栊。</p><p class="ql-block">虢国夫人蒙受君王的恩宠,大白天骑着马就进入了宫门。因为厌嫌胭脂水粉会污损美丽的容颜,她只是淡淡地描了一下眉毛,就去拜见天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集灵台:即长生殿,在华清宫,是祭祀求仙之所。灵:一作“虚”。</p><p class="ql-block">✦上皇:指唐玄宗。✦授箓(lù):授予符箓,这里是被动语气,指接受符箓。箓有多意,可指古代帝王自称其受命于天的神秘文书,张衡《东京赋》有“高祖膺箓受图,顺天行诛”句,也可指道教的秘文。✦太真:道教用语,这里是指杨玉环,道号太真,《旧唐书·后妃传》载:“时妃(杨贵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 </p><p class="ql-block">✦虢国夫人:杨贵妃三姊的封号。✦平明:天刚亮时。</p><p class="ql-block">✦至尊:最尊贵的位置,特指皇位。</p><p class="ql-block">《集灵台二首》是唐代诗人张祜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以明扬暗抑的手法嘲讽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姐妹。第一首诗讽刺杨贵妃的轻薄,写杨贵妃得宠有如红花迎霞盛开,授箓为女道士后又被纳为贵妃;第二首诗通过对虢国夫人觐见唐玄宗时情景的描写,讽刺了二人间的暧昧关系及杨氏独占宠爱的嚣张气焰。这两首诗是为讽刺杨玉环姊妹的专宠而创作的。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太真有姊三人,皆有才貌,并封国夫人,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79</p> <p class="ql-block">279 题金陵渡 张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陵津渡小山楼,</p><p class="ql-block">一宿行人自可愁。</p><p class="ql-block">潮落夜江斜月里,</p><p class="ql-block">两三星火是瓜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意</p><p class="ql-block">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⑴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非指南京。⑵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当时寄居之地。⑶宿:过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⑷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⑸瓜州: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p><p class="ql-block">《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客愁杰作,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全诗紧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灯火(渔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贯穿全篇,诗旨甚明,神韵悠远,在艺术结构方面更是独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280</p> <p class="ql-block">280 宫中词 朱庆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寂寂花时闭院门,</p><p class="ql-block">美人相并立琼轩。</p><p class="ql-block">含情欲说宫中事,</p><p class="ql-block">鹦鹉前头不敢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 解</p><p class="ql-block">⑴寂寂:寂静无声貌。花时:百花盛开的时节,常指春日。⑵琼轩:对廊台的美称。轩:长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意</p><p class="ql-block"> 宫中重门紧闭,花开也觉寂寞。华美窗户之前,美人并肩而立。两眼合情脉脉,想说宫中故事。学舌鹦鹉在前,不敢轻易开口。赏 析在一般宫怨诗,特别是以绝句体裁写的宫怨诗里,大多只让一位女主角在极端孤独之中出扬。在这首诗里,我们却看见两位女主角同时出场,相依相并,立在轩前。而就在这样一幅动人的双美图中,诗人以别出心裁的构思,巧妙而曲折地托出了怨情,点出了题旨。 </p><p class="ql-block"> 诗人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的还不止以上这些。这首诗还有一个言外不尽之意。它最后说,两位美人之“不敢言”是因为在“鹦鹉前头”。而谁都知道,鹦鹉虽会学舌,并不会告密,其实没有什么可怕。这显然是一个托辞。从这一托辞,读者自会看到:在这幅以“花时”、“琼轩”、“美人”、“鹦鹉”组成的风光旖旎的画图背后,却是一个罗网密布的恐怖世界,生活在其中的宫人不但被夺去了青春和幸福,就是连说话的自由也没有的。这首别开生面的宫怨诗,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重大主题,揭露的正是这样一幕人间悲剧。</p> <p class="ql-block">281.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洞房昨夜停红烛,</p><p class="ql-block">待晓堂前拜舅姑。</p><p class="ql-block">妆罢低声问夫婿,</p><p class="ql-block">画眉深浅入时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意</p><p class="ql-block"> 新婚卧室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去堂前拜见公婆。装扮好后轻声询问夫君: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洞房:新婚卧室。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留置。舅姑:公婆。深浅:浓淡。入时无:是否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此诗为宝历(唐敬宗年号,825年—827年)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张籍。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又题为《闺意献张水部》。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将自己的作品写给有名气的人看)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这首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女子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 第一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第二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大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 这时,女子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她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如此写来可谓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蹉跎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那最终张籍有没有回应呢?我们不禁为他焦虑了,最终啊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p><p class="ql-block"> 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p><p class="ql-block">越女新妆出镜心,</p><p class="ql-block">自知明艳更沉吟。</p><p class="ql-block">齐纨未足时人贵,</p><p class="ql-block">一曲菱歌敌万金。</p><p class="ql-block"> 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诗人们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我们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字庆馀,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唐代诗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朱庆余诗学张籍,近体尤工,诗意清新,描写细致。内容则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云:“张洎序项斯诗云:‘元和中,张水部为律格,清丽浅切,而巧思动人,字意清远,惟朱庆余一人亲受其旨,沿流而下,则有任蕃、陈标、章孝标、司空图等,咸及门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朱庆余诗集》1卷。《全唐诗》收其诗177首,辑为2卷。</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张祜(792年-854年),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中国唐代诗人。张祜出身于清河望族。元和十五年(820年)秋,令狐楚(一说裴度)表荐张祜,令其入朝献诗三百首,然为权臣所抑。长庆元年(821年),由京城东归,经宋州、徐州,纵游淮南。三年(823年),曾至杭州谒白居易,据传与徐凝争首荐,不欢而归。会昌五年(845年)秋,赴池州会杜牧。平生曾转徙各地,结交诗友,干谒权要,屡辟使府,因狷介不容物,不久即离去。晚年喜好曲阿(今江苏丹阳)风物,遂移居于此而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