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寺是为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翻译佛经功绩而建造的,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鸠摩罗什命名的寺院,位于中国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大街,是中国佛经翻译大家鸠摩罗什曾驻留凉州近17年之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寺最早建于后凉,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享年70岁,大师圆寂焚身之后,果然“薪灭形碎,唯舌不坏”,众弟子奉鸠摩罗什祖师生前遗愿,遂将舌舍利奉归武威鸠摩罗什寺修塔供养。</p> <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寺在唐时就曾大力扩建,在明永乐元年、清康熙28年大规模的修缮。1927年农历四月,武威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武威城内的许多古建筑都被毁为瓦砾,唯独罗什寺塔还残存半截。1934年,时民国地方政府在原址上重修了罗什寺塔,使历史古迹得以保存,2000年,鸠摩罗什寺再次修建。</p> <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寺有大雄宝殿、大经堂、观音殿、禅堂、客堂、念佛堂、鸠摩罗什图书馆、般若讲堂、僧房等寺院主体建筑,舍利塔为八角12层,高33米,空心砖砌,塔座呈八角形,塔门朝东,最上面一层设一小佛龛,龛内供金佛一尊。寺内击钵诵经之声轻轻飘荡,大雄宝殿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在后凉建国初年,吕光挟持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武威后,为了安顿他的身心,便下令召募各地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修建寺院,建好后,便命名为鸠摩罗什寺,让鸠摩罗什住在其中,弘扬佛法。</p> <p class="ql-block"> 大唐贞观年间,大将军尉迟敬德统兵远征西域,行至武威地界,忽然他看到城内一座古塔顶上放射金光,宛若千佛降世,祥云生处,花雨飞舞。他相信这一奇观是一种神示,如此祥瑞之处必定是佛教的圣地。于是前往礼拜。敬德见到罗什寺塔后大生敬仰,遥想罗什法师功德,于是他下拨饷银,召能工巧匠,亲任监工,经一年多时间,寺塔完工。为彰此德,他在塔下立石碣为记,上刻“罗什地基,四至临街,敬德记。”此碑至今仍完好保存,可为一段历史明证。</p> <p class="ql-block"> 盛唐时期,地处凉州闹市区的罗什寺成为往返丝绸之路的西域使节、各国僧侣荟萃交流的地方,对中西方宗教文化和思想交流贡献巨大,意义深远。</p> <p class="ql-block"> 到了唐末、宋、元年间,汉族和西域少数民族频繁的战乱,凉州在很长时间里成为西域吐蕃领地,与汉文化长期隔绝,异教徒频频侵袭。唐代开元末年的安史之乱后,凉州被吐蕃长期占据。宋朝时忽必烈将凉州划拨到高昌地界作为牧场。</p> <p class="ql-block"> 至此,凉州地界上从汉晋六朝以来的所有遗迹,如罗什寺、灵钧台等,这些昔日被诗人王维、岑参咏歌颂赞的地方,都已失去了早期的历史面目。</p> <p class="ql-block"> 明朝开国初年,社会逐渐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凉州城内的庙宇楼阁开始进行恢复性修缮,但罗什寺因为毁为一片瓦砾之地,一直没有进入修缮范围。</p> <p class="ql-block"> 到了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2年),有一个在张掖从军的鄱阳军夫石洪,客居凉州。发现“寺堂基址,瓦砾堆阜,榛莽荒秽丘不存”的罗什寺废墟时,心存悲凉,萌生了要在废墟上建一幢房屋的想法,并择定吉日,破土动工,工匠们就在地下挖出一块银牌,上面清楚地镌着“罗什寺”三个大字,石洪到这时才知道这是姚秦朝代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建造的罗什寺旧址,大感意外,于是他决心重新修缮鸠摩罗什寺,以护先祖罗什法师之金身。</p> <p class="ql-block"> 明永乐二年秋八月,罗什寺重建正式动工,到年底就完成了正殿的修建,第二年完成全部修复工程,雕塑彩绘,一应俱全。明永乐十三年末,又修复了观音殿和罗汉殿。</p> <p class="ql-block"> 在明朝后期,罗什寺被朝廷钦定为陕西凉州大寺院。明英宗正统十年二月十五日,朝廷为罗什寺颁发《大藏经》,并下了圣谕,圣谕中说:“刊印大藏经,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凉州大寺院,永允供养。”</p> <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罗什寺又有过一次大型的修缮,据《重修罗什寺碑记》记载,经过这次重修的罗什寺“前后三院,焕然一新,乃五凉之福地,壮丽改观,诚河西之胜地也。”</p> <p class="ql-block"> 1927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武威发生七点七级大地震,凉州的许多名胜古迹被毁坏殆尽,城内的罗什寺、大云寺、清应寺无一幸免,全被毁为瓦砾之地,号称“文笔三峰”的罗什寺塔、大云寺塔、清应寺塔均被摇倒,唯罗什寺塔残存半截。到了一九三四年,武威国民政府在原址上重修了罗什寺塔,使历史古迹得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 1938年,罗什寺宅地被武威第四中学占用,拆除了残存的佛像。1956年,武威专区撤并于张掖专区,武威县人民政府改称武威县人民委员会,坐落于北大街罗什寺的武威干校迁往张掖后,县人委为了解决公、检、法三机关办公分散、住房拥挤、关押犯人不便等问题,决定将公、检、法三机关迁至干校,也就是罗什寺旧址。武威市公安局入住后,将看守所设在罗什塔下面,寺院旧址则成为武威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的办公场所,残存殿堂改建成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鸠摩罗什寺引起海内外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从1995年开始,先后有不少海内外团体慕名前来考察武威鸠摩罗什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香港宝林禅寺方丈及北京、上海、天津、福建、广东、江苏、浙江、陕西等地的僧俗考察团以及台湾圆光佛学院、新加坡、日本、韩国、澳门、美国、泰国、缅甸等国内外佛教团体和个人参访朝拜。特别是1998年4月,中国佛学院“丝绸之路考察朝拜团”,由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34名法师来武朝拜鸠摩罗什寺,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p> <p class="ql-block"> 1998年原武威市人民政府根据武威市佛教协会的要求,批准修复鸠摩罗什寺。同年,经甘肃省宗教局批准,成立了鸠摩罗什寺筹建处,罗什寺正式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2000年修复工程经省建工设计院设计,经原武威地区行署计划处和原武威市计划委员批准开始动工修建,修建完善的鸠摩罗什寺成为凉州区佛教界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寺修缮工程完成,武威迎来了振兴起衰的光辉一页,使千年古刹重放异彩。修复的主要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多功能般若讲堂、鸠摩罗什祖师纪念堂、鸠摩罗什佛学院、鸠摩罗什佛教文化研究所、鸠摩罗什三藏院、关房、念佛堂、佛教教育视听图书馆、佛教书画院、佛教博物馆、佛教慈济中心等。</p> <p class="ql-block"> 大殿正面供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背面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高5米,功德金是98万元。殿内设万佛阁,供奉壹万零八百尊铜佛像,流芳千古,与世长存,每尊佛像高19公分,功德金分为两种,镏金铜佛每尊5000元,贴金铜佛每尊3000元。佛像由寺院统一订制,在佛像下制铜牌,刻供养人芳名,与寺长存,祝愿斋主过去者永离苦海,求得解脱;消灾增福,全家吉祥;将来者往生西方,九品莲生。</p> <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公元344~413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是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他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又说为不空(705—774))并称为四大译经师。</p> <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p> <p class="ql-block"> 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公元383年前秦大将吕光攻破龟兹时被俘,次年被押往后凉。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从事译经,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一大译经家。</p> <p class="ql-block"> 他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佛说阿弥陀经》、等经和《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和《百论》和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p> <p class="ql-block"> 其中《大智度论》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释论,又称为《摩诃般若释论》,包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全文三十多万字,鸠摩罗什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解释六十多万字,共什一百多万字,几乎对佛教全部关键名词都给出了详细、深入浅出的解释,堪称佛经入门级必读经典。</p> <p class="ql-block"> 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p> <p class="ql-block"> 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什门四圣”。道桓、昙影、慧观、慧严、僧肇、竺道生、道融、僧叡,被称为“什门八俊”。另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释僧,释昙影,释慧严,释慧观,释道常(恒),释道标被称为什门十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鸠摩罗什把</span>印度佛教最主要最重要的经典通过翻译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的佛教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含辛茹苦历经12载,译出经典74部384卷,这些经卷对中国和世界佛教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