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甘熙宅第,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大板巷42号,又称“甘熙故居”、“甘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年一1820年),俗称 " 九十九间半 ",是中国大城市中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甘熙宅第,总占地面积14060平方米,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并于2010年建立中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宅 第 院 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宅 第 花 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甘熙宅第,由毗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古建筑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宅第建筑群中建筑均坐南朝北。甘熙宅第建筑特色南北交融,既有 "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 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 " 跑马楼 " 的浑厚大气。甘熙宅第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2006年5月25日,甘熙宅第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穿 堂 门 厅</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庭 院 瓦 檐</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逮 津 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友 恭 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寿 石 轩</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小 书 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严 凤 英 旧 居</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甘熙宅第,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设置于甘熙宅第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南京老城文化的见证和缩影,是南京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的重要展示地。游客可以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了解南京100多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本情况,观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展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南 京“ 非 遗 ”展 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南 京 民 间 布 艺</span></p> <p class="ql-block"> 南京民间布艺,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寓意团结、吉祥、美好,赋予了亲情、友情、爱情、喜庆的文化内涵。民间布艺的种类有很多,比如说刺绣品、布贴画、服装饰品等。南京布艺将北方粗犷大胆的手法与南方精致细腻的针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针法细腻、色彩鲜亮,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南 京 绒 花</span></p> <p class="ql-block"> 南京绒花工艺相传始于唐代,至明代南京已有专业作坊,除生产专供宫廷的样式外,也在本地出售。清代盛极一时,城内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被称为"花市大街"。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绒花的制作仍以家庭作坊为主。色彩以大红、粉红为主,中绿为辅,以黄点缀,明快而富丽。绒花品种丰富,主要有鬓头花、帽花、胸花、戏剧花、喜庆装饰花,其中以鬓头花最受人们青睐。后扩大为花鸟虫鱼、人物走兽及各种室内装饰,形象逼真。民间一事三节(婚嫁喜事、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喜欢用绒花作装饰,借以祈福、辟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南 京 绳 结</span></p> <p class="ql-block"> 南京绳结艺术,起源于我国古老的结绳记事。它以五彩丝线为原材料,通过绾、结、穿、绕、缠、编、抽等技法,编制成各种结式和艺术造型,多由女性闲暇时制作。绳结艺术用巧妙的编结方式赋予了 " 结 " 许多吉祥的名称,更包含了千情万意的美好祝福。轻绾、慢结、穿复绕,初为红绳后千结。通过绳结艺人的一双巧手流畅地绾、结、穿、绕,一根红绳便成了一个造型典雅的中国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南 京 风 筝</span></p> <p class="ql-block"> 清代高鼎《村居》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风筝古时称 " 纸鸢 " 、" 纸鹞 ",为南京传统民间手工艺术之一。南京传统风筝制作技艺概括起来有 " 扎、糊、绘、放 " 四个步骤。南京风筝制作精美、本土气息浓郁、适宜放飞。春天放风筝已经成为清明前后的体育民俗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南 京 刺 秀</span></p> <p class="ql-block"> 南京刺绣历史悠久,图案精美。南京刺绣的起源虽无法考证,但据史记,南京刺绣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明清时期,我国刺绣技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这个刺绣历史大繁荣时期和大背景下,南京刺绣工艺,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针法的多样性都有所改良和进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南 京 云 锦</span></p> <p class="ql-block">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已有1600多年历史。云锦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其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格调高雅,在继承历代织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状态,被誉为"锦中之冠",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云 锦 织 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秦 淮 灯 彩</span></p> <p class="ql-block"> 秦淮灯彩,俗称“花灯”,是我国劳动人民为了增加喜庆节日的欢乐气氛而制作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多用竹、木、藤、绸、布、麦秸、兽角和金属等材料制作而成,取材方便,技艺精妙。秦淮灯彩是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它作为我国传统灯彩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融南北灯彩特色于一处,堪称我国灯彩艺术的集萃,既承载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域特征,蕴涵着历代南京人民的真挚情感和热爱生活的审美理念。它也是秦淮灯会民俗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和色彩符号。秦淮灯彩主要有宫灯、挂灯、壁灯、球灯、花灯、动物灯、转灯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南 京 剪 纸</span></p> <p class="ql-block"> 剪纸(南京剪纸),江苏省南京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南京剪纸主要流行于江苏省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据清代道光年间甘熙所撰的《白下琐言》等史料记载,南京剪纸在明代初年已十分流行。20世纪50年代,南京民间剪纸生产合作社和民间工艺厂先后成立,制作剪纸并出口外销。南京剪纸的个性特征较为突出,它融北方剪纸的粗放和南方剪纸的细腻为一体,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艺术形式优美异常。南京剪纸的传统品种主要包括喜花、斗香花、门笺和包括鞋花在内的刺绣花样等,充分体现出南京剪纸的独特风格,丰富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饾 彩 拱 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戏 曲 脸 谱</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国戏曲脸谱,一般认为源自南北朝时期的 " 代面 ",或是由更早的帷舞衍化而来。经过历代戏曲艺人的创造,脸谱由化妆术成为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南京的戏剧脸谱,首开戏曲化妆技艺进入艺术创作殿堂之先河,由专业演员广泛搜集和整理并二度创作,用夸张与象征的手法以及色彩图案的搭配组合,使戏剧人物的性格外化,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脸谱画多种多样,有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流派的、不同性格的,个个气韵生动,神采飞扬,成为十分有趣的工艺收藏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金 陵 竹 刻</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南 京 木 雕</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南 京 根 雕</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南 京 微 雕</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葫 芦 画</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非 遗 精 品 展 </span></p> <p class="ql-block"> 龙,在我国被尊为万物之首,蕴藏着极其广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龙的传说在我国古籍中记叙颇多,最早关于龙的文字可见于甲骨文、金文。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民间寓意祥瑞,成为传承数千年的包容、独立、创新、进取等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为迎接2024甲辰龙年和庆贺中国农历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携手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南京市档案馆、南京云锦博物馆、秦淮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联合承办"龙腾盛世·百龙贺岁——2024甲辰龙年南京地区非遗精品邀请展"。</p><p class="ql-block"> 展览紧紧围绕"龙"主题,立足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诚邀100位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摄影师、艺术院校师生设计创作了100多件"龙"主题贺岁非遗精品和摄影与艺术设计作品在此展出。非遗作品技艺精湛,涉及中国传统美术与传统技艺的南京剪纸、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秦淮灯彩、金陵竹刻、绒花制作技艺、民间木艺、民间布艺、南京面塑、金陵金箔等数十种非遗项目,巧妙将"龙"图案元素融入传统手工技艺创作中。展览除非遗精品外,还有非遗文创设计与摄影作品,既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又契合当下审美,洋溢着浓郁的"龙"年年味,百余件精美的"龙"主题作品阐释了丰富的"龙"文化内涵,显现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创造、憧憬与骄傲,旨在为公众呈现一场精彩纷呈、难以忘怀的龙年新春主题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临 展 厅</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参 展 艺 术 家</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部 分 精 品 展 示</span></p> <p class="ql-block"> 摄于 : 甘熙宅第·民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甲辰年·正月初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