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山中村往事 19

钢七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2024年5月1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编辑制作:村夫</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山中村和眼前这片海孕育了大连的石油工业。大连石化今后不论走的多远,都不会忘记这温暖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后,石油七厂(大连石化)年原油加工量从不足百万吨、一路高歌至2050万吨,成为中国石油最大的炼油基地,不仅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了高标准的清洁能源,还为全国炼化行业输送了1000多名炼油人才,而且为大连市的发展持续奉献了亮丽的黑金,连续多年名列大连市辽宁省纳税榜首!</p> <p class="ql-block">  石油七厂(大连石化公司)创造了多少个全国第一,有一份资料说是1000多项。我无法证实这个数字的准确性,但入厂前我就知道,七厂于60年代初就在全国成功首炼大庆原油。在这前后还成功炼制了来自西北、中东、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内外几十种不同性质的原油,如今能生产汽、煤、柴和润滑油、石蜡、苯类、聚丙烯等200多种产品。在国内炼厂罕见的拥有自己的油品码头5座,产品累计出口到60多个国家地区。 我作为石油人的后代一直以厂为傲,年少时,每当在马路上看到车门上印着“甘一02”的石油七厂解放牌大卡车,就莫名的兴奋和自豪。</p> 中国石油事业的开拓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span><b style="font-size: 20px;">:赵连增 王建 毕楠</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是无党派人士,原大连市政协副主席;他,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石油七厂的一位老领导。他叫熊尚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陈波 供图</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一位炼油专家的爱国奉献之路</b></p><p class="ql-block"> 熊尚元,1911年12月出生,四川省万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历任北京、南京地质调查所燃料研究室技术员、助理研究员。先后任甘肃炼油厂厂长,玉门石油矿务局副局长,北京石油设计局副局长,北京石油设计院院长,大连石油七厂副厂长、副总工程师、技术顾问。曾任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大连市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席。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自幼苦读 考入清华</b></p><p class="ql-block"> 熊尚元出生于万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是个老学究,清末举人,自小就叫他跟姐姐在家里一起读古书。打他懂事起,白天晚上都得念书、背书、写小楷,念不好就得挨父亲的竹板子。3岁随在黑龙江拜泉县任知县的父亲到东北,8岁时又跟随调任国史编纂处做编纂的父亲到了北京。</p><p class="ql-block">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父亲看到好友许泽新为子女请家教,教孩子们学习英文和算学,父亲让他和姐姐也跟着学习。或许是从封闭的家庭礼教中走出来,呼吸了新鲜空气,他学习兴趣一下子迸发出来。</p><p class="ql-block"> 1924年的夏天,他考入了美国人当时在北京汇文中学办的暑期班,开始一个人生活。1924年秋季他以优异成绩被编入初中二年,高中时选读了理科。在汇文中学读高三时,他的慈母去世。当时父亲已离开北京,回到万县编纂县志、修族谱,办小学。他一个人在北京尽管孤苦伶仃,经济生活也越来越拮据,但还是坚持不懈地学习,于1929年秋季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刻苦钻炼 科技报国</b></p><p class="ql-block"> 1933年8月,熊尚元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由他的导师推荐到北京地质调查所从事岩矿煤样的分析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5年春,熊尚元惜别了生活学习16年的北京,随地质调查所搬到南京。1938年3月,地质调查所又搬到长沙,后又搬到重庆,与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合办了植物油提炼轻油厂。他每天蹲在实验里,一干就是10几个小时,节假日也不能正常休息。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德语,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工程师。 </p><p class="ql-block"> 在重庆动力油料厂磨砺了五年后,于1942年下半年,他被国民党资源委员会选派到美国学习石油提炼技术。在美期间,他谢绝了许多人的挽留,于1944年底回到重庆。</p><p class="ql-block"> 1945年,玉门油田产量增加急需石油提炼技术人才,熊尚元放弃了在重庆的稳定工作和优越生活,来到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大西北——甘肃玉门老君庙,开始了艰苦的石油炼制生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熊老工作9年的中国地质调查所北京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  玉门老君庙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老君庙油田1号井遗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40年代,熊尚元领衔建了老君庙甘清炼油厂。</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45年秋,抗战胜利,原来的玉门炼油厂厂长金开英被派到台湾接收炼厂,玉门油矿选他代理炼油厂厂长。这期间他刻苦攻关,主持兴建了老君庙甘青分公司炼油厂,亲自主持了玉门原油的裂炼生产,亲手起草蒸馏裂解的操作规程。</p><p class="ql-block"> 1949年,为防止驻扎在酒泉的国军败兵西撤前破坏油矿,熊尚元参加了护矿,和工人们一道修筑工事,设置障碍,日夜巡逻,保护装置和设备,使这个当时最大的石油基地完好无损。为了嘉奖职工护矿队,西北军政委员会向护矿队颁发了奖旗。 </p><p class="ql-block"> 1953年3月,熊尚元调到北京石油设计院担任院长,期间主持了我国炼油设计标准的制定工作,参加了新建、扩建炼油厂的设计和开工指导工作,为我国炼油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1965年9月熊尚元调到石油七厂任副厂长。1966年文革极左思潮袭来,因他在美国的亲戚朋友较多,解放前又在国民政府做事,受到残酷迫害,期间虽然精神上压抑苦闷,但他仍尽心尽力主持厂子的科研与设计工作,对燃料油、润滑油研发、提高质量出谋划策,对炼厂装置改造、扩建拟定方案、描绘设计蓝图。</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期,他参加了《英汉石油大辞典》炼制部分的编写工作。1974年辽化开建,他老骥伏枥,参加了工程国外设计资料的翻译工作,解决了很多难题。曾与他共事多年的大连石化公司前技术处处长许广恩回忆说,辽化开工时从国外引进一套装置,资料都是英文的。组织把翻译任务交给了大连石化技术科。当时,懂英语的人凤毛麟角,我首先想到了熊尚元,但他是副厂长,能同意吗?没想到,熊尚元一口答应下来,组织了六七个懂英语的同志埋头苦干。当时已年过花甲的熊老带头翻译,有一点点拿不准的地方都要查字典、翻材料,反复研究。大家翻译出一篇,他就亲自审一篇,确保不出一点错。最后,工作小组在装置建设前圆满完成任务,翻译各类资料五、六十万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勤俭朴素 一生清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厚道、严谨、对自己要求严格,是许广恩回忆熊尚元时反复提起的三个词。他在玉门工作期间,和工人们一起吃窝窝头,大白菜,一起骑自行车上下班。有一段时间,他屁股上生了疮,不能骑自行车,厂子里给他派了一辆小轿车,他坚持不坐,天天走着上班。调到石油七厂以后,一直住在工厂自建的家属楼两室的房子里,旧式结构,面积不大。当上了大连市政协副主席,他对住房也没有提出任何特殊要求,后来厂领导看他住房实在太拥挤,就在原有住房基础上增加了一间,也没达到他应该享受的标准,临终前他仍住在七厂70年代建造的家属楼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熊尚元有四个女儿,都考上了大学,其中三名毕业后从事技术工作,都被评为高级工程师,而且都住在边远城市。他从未凭老资格找熟人、托关系,把她们调到气候宜人的大连。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图为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厂在1979年1月上旬生产出第一批涤纶短纤维。熊老也是辽化建设的功臣。辽化运行以后,为破解国民穿衣难做了大贡献。</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熊老在参加市政协工作期间,以各种方式努力提高提案的落实力度。</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王建供图</span></p> <p class="ql-block">  熊尚元始终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对祖国的赤子之心,用其所学为国家的石油工业发展奉献力量。组织上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位无党派人士而不予重用,先后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并走上领导岗位。</p><p class="ql-block">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熊尚元的历史问题得到澄清。他虽年事已高,但始终关注石油化工发展方向,献计献策。 </p><p class="ql-block"> <b>(原文载于2015年《大连政协》第2期,转载时,做了部分删减。感谢单薇薇在我编辑过程中给予的帮助)</b></p> <p class="ql-block">  文革后,劫后余生的玉门油矿的老同志聚会。前排右起:石油七⺁副⺁长熊尚元、石油部外事局顾问邹明、玉门油田炼厂厂长韩业镕、克拉玛依油田总工程师史久光、辽河油田总工程师蒋鄰湘。</p> <p class="ql-block"> 2007年12月12日,熊尚元病逝,走完了他传奇又辉煌的一生,享年96岁。</p> 忆王韵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洪范 </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石油七厂获得了国家发布的3号航空煤油金牌奖。喜讯传来,全厂上下无不欢欣鼓舞,这是石油人的骄傲,也是企业科技人员的光荣。</p><p class="ql-block"> 说到3号航空煤油的由来,不能不提到我的老师原大连石化公司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王韵,她是当年研究院轻油组的题目负责人。那年我十七岁,跟随王老师做实验。60至70年代,由于原油开采地区不同,特别是含蜡、含硫量等成分、含量不同,实验都是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的,实验室的装置仪器也是由王老师自己设计再去制作,目标就是从新的原油中找到合乎航煤馏分的界点。</p><p class="ql-block"> 说的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一天一天的蒸馏,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将样品再送去化验分析,结果都是失败的。怎么办?又不能停下来,王韵老师就同大家一起分析找原因,决定还是要多选一些馏分点,才能从中找到合格的样品,特别要细要准要有耐心。她经常鼓励大家一定有信心要有坚持,时间不够就倒班试验辛苦一些。</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轮到我值夜班,遵照王老师的安排指导,我每一步都认真操作,也许是实验装置内外温差的缘故,装置出现了突沸,这意味着馏出物混杂了,样品也就没用了。这时我想到老师对实验的安排和要求,关闭了加热装置,等冷却后,从头再做。直到第二天早晨终于完成了这次试验,等到大家都到岗后,我向王韵的老师报告了这个情况,王老师关心的说:小王你做的很好,辛苦啦,快回去休息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右一王韵</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日子里,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和变更实验条件,最后终于达到了航煤燃油的应用条件。经过样品送检各项分析化验指标均达到了国家航空煤油的使用标准。后来经过石油部报批命名为3号航空煤油并获得了国家金牌奖。</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毕业于西北石油学院,在企业入的党并被选为劳动模范。 </p><p class="ql-block"> 1959年我应征入伍,父母不在身边,走时也是老师送的我,还送我一个日记本,上边写着:希望你做一名优秀的国防军战士!我记住了老师的话,我做到了,在部队立过功,受过奖,入了团,入了党,后来被提为干部。</p><p class="ql-block"> 2014年,王老师因病去世。送别老师的那天,大家回忆起3号航煤研制的那些往事,无不唏嘘,更加怀念她</p> <p class="ql-block">  轻油组科技人员,左三是王韵老师。照片洗出来后,王洪范已经应征入伍了,这是老师后来寄给他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忙碌的现场忙碌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目前,大连石化正在进行装置大检修。我作为一个当年的记录者,深知这份工作的辛劳。值此五一劳动节之际,向每一位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礼!你们辛苦了!</b></p><p class="ql-block"><b> 这组图片,是以往装置建设和停检的图片记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历史会铭记每一位对大连石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b></p> <p class="ql-block">以上装置现场照片:</p><p class="ql-block">朱爱华、徐东波、宋典明、王延军、陈波、马振东、闫宇、张淑敏、李黎黎、朱博洋(以照片数量为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接着往下看,后面还精彩</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网上偶尔看到的一张图片,说明就一句话:“1960年,大连石油七厂车间景象。”操作工人身上这种扎线的棉工作服,一直到80年代都是全国各国企的标配,我下乡时知青同学几乎人身一件,当地农民十分羡慕,如今在老职工家也很难找到了。石化公司老厂史馆曾展出了不同时期的工作服,后来厂史馆挪到厂里,我再也没有见到那些作为展品的工作服。它们还在吗?</p><p class="ql-block"> 老工作服为什么要扎钱?度娘说,通过用线将棉袄的各个部分紧紧扎在一起,使其更加结实耐用,可以增强棉袄的结构稳定性,防止棉絮移位。</p> 工业版画一枝花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以来,大连石化的职工版画名声越来越响,作品多次挂在中国艺术展览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大厅,并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贵宾,成为国内工业题材版画的一枝花。工人日报、中国石油石化报、大连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两本职工版画专集《石油曲》和《石油新曲》先后问世。图为2000年左右,公司工会主席张瑞祥和大连石化职工美术协会骨干孙国伟,陈豪,董晓东应邀走进大连电台直播间 。 冬冬供图</p> <p class="ql-block">  图为版画创作小组成员正在热烈研讨,右三站立者是这支队伍的“领头羊”工会周传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施工现场采风。赵衍斌供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衍斌供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外出写生 玉伦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十年代刊登在石化报上的速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还给先进人物画肖像。这是我在周传斌指导下画的一幅素描。</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报纸不定期拿出一个专版刊登职工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一直到90年代末,黑板报墙报是各单位重要的宣传阵地,每年工会还要在办公楼前举办黑板报展并进行评比。1991年和1995年,工会举办了两次粉笔画学习班,1991年是从燕化请来的老师。1995年请工程公司张日照作老师,此前还派张日照赴燕化和齐鲁取经。两次培训的效果非常好,使公司黑板报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p> <p class="ql-block">  这是财务董晓东当年画的粉笔画</p> <p class="ql-block">  左起第5人张日照。说到张日照,在这里多说几句。他是工程公司工会的一位科长,90年代末内退。据张沫介绍,张日照一身的艺术细胞,吹拉弹唱绘画书法作曲无所不能,可惜50多岁就突患疾病去世了。去世前不久,他到文化宫指导本公司一家单位的大合唱,彩排前他把换下的服装放到我那里(新闻中心在文化宫办公),我和他简单的交流了几句。没想到,这是我见到张日照的最后一面。</p> <p class="ql-block">  工程公司成立10周年时领导和演员们合影。二排左二是张日照。</p> 找找那时的你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听诊 马谊东摄于2007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胜利完成“三间”改造任务后的建安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马谊东摄于2007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8是中国奥运年。马谊东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仪表员工 马谊东摄于2008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气员工 马振东摄于2012年</p><p class="ql-block"><br></p> 马谊东获大奖 <p class="ql-block">  马谊东,1986年从部队退伍到大连石化,成为一名检修工人;2000年党委工作部老部长程朝路慧眼识珠,将他调入新闻中心,从此开启记者生涯;2013年,成为中国石油报驻伊拉克记者站记者。</p><p class="ql-block"> 他将镜头、笔触对准石油一线,相继在《人民日报》《中国石油报》《大连石化报》等媒体发表大量图文稿件,出版个人专著《摄影人的生存与发展:马谊东报道图片创作解析》,多次荣获公司劳动模范和大连市劳动模范等称号,是中国石油记协“百优新闻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2023年,他荣获第七届中国图片大赛唯一最高奖项——评委会大奖。</p> <p class="ql-block">  1月2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第七届中国图片大赛典藏作品展开幕。马谊东的摄影作品《见证辉煌时刻》,从2万余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大赛唯一最高奖项——评委会大奖。</p><p class="ql-block"> 《见证辉煌时刻》由7幅摄影作品组成,拍摄时间横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10年。大赛评委会对这组摄影作品的评价是:“作品来之非常不易,拍摄者需要克服境外拍摄地动荡、高温和其他潜在的风险,没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是无法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13日,中国石油员工在超过50摄氏度的工地,采用双机旋转吊装方法,使艾哈代布项目60米高、总重近60吨的火炬分段成功就位,提前3年实现年600万吨产能的战略目标。</p> <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在雇员培训表彰会上,伊拉克雇员哈尔萨被评为先进学员。他以贴面礼感谢中方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6日,哈法亚油田净化水环保项目正在施工。10多年来,艾哈代布对401口钻修井的废液、废渣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消灭了油田火炬,实现了“绿色油田”设想。</p> <p class="ql-block">  2023 年10月9日 ,土建工程师朱贤德让马谊东拍摄了一 张特别的工作照 ,待休假回去时带给多年未见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  2014年2月22日 ,米桑省 ,伊拉克清雷队长展示清理出的8000余枚未爆的爆炸物。</p> <p class="ql-block">  2014年8月26日,李宾、谢学飞两位工程师在炙热的沙漠里终于捕获到“脉动”的声音,标志着全长272公里的米桑管道输油成功。</p> <p class="ql-block">  “见证辉煌时刻”是马谊东这组参赛作品的主题。回望这10年,他用镜头见证了鲁迈拉首船原油抵达中国的不易,见证了艾哈代布提前3年达产600万吨产能的惊喜,见证了米桑原油外输管道的艰难贯通,见证了哈法亚油田天然气处理厂机械竣工的奇迹,还见证了像老穆一样参与其中、受益于此的普通民众的“辉煌时刻”……这也是中国石油“走出去”,在海外艰苦创业的一个缩影。(以上文字说明部分主要源于中国石油报)</p><p class="ql-block"> </p> 愉悦的旅行 <p class="ql-block">  提起人生的美好时光,怎能忘记那些愉快的旅行。图为2004年优秀职工分批到张家界和韶山游览观光。 韩秀芬供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视频姜炜提供</p> 来来往往“村”里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彭哥和彭嫂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山中村,没法统计青梅竹马并结为连理恩爱一生的夫妻有多少对,但我知道有这样一对,就是照片上的彭卫东和妻子刘铮老师。他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携手走过了50多个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左图当兵时的彭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右图出嫁前的彭嫂</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彭哥和彭嫂是老邻居,打小住在大化家属区。彭嫂的爹在大化是技术员,文革时属于企业里的“臭老九”,蹲过“牛棚”;彭哥的爹是八级工匠,在厂里属于高收入的人。彭哥的爹爱吃肉,彭嫂常把肉票送到彭家。彭家有时也往彭嫂家送东西。一来二去两家越走越近。</p><p class="ql-block"> 两家的大人都明事理,知道无论啥时候知识都是财富,要求家里的孩子必须好好念书。严格的家教,让彭哥彭嫂自小就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年月除了课本,课外书少的可怜,于是他俩互相换书看,要是谁在外边借到一本书,也是抓紧读完再给对方看。</p><p class="ql-block"> 1970年彭嫂全家被赶到乡下,与当地农民相处的很好。这时的彭哥去当兵了。1973年,彭嫂作为工农兵学员,考上沈阳农学院,1976毕业后分在甘井子农业大学当教员。彭哥1976年退役进了合成厂,粉碎四人帮后,渴望深造的他,边工作边读电大。</p><p class="ql-block"> 虽然离别这一段时间两人没有通过信,但打小的好印象一直没有变。也说不上啥时候两人就“正式”好上了,说是谈恋爱吧,在一起走还不好意思,别说像现在年轻人那样手牵着手,走路都要拉开一段距离。</p><p class="ql-block"> 1978年,两颗爱恋的心终于连在了一起,结婚了。刚结婚时,是彭家腾出一间房作为他俩的婚房。后来搬到离合成厂很近的一处平房里与邻居合厨。房子漏风透寒挺厉害,冬天用液化气取暖。1979年9月半夜的一次意外事故,导致三口人都被烧伤住院。彭嫂治疗中发生败血症,好在抢救及时,彭哥除了脸部,四肢烧伤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后来彭哥一家又搬到东山宿舍、富强路合成厂家属楼,现在把家安在小平岛了。房子一次比一次好。儿子虽然小时候也被烧伤,好在无大碍,越长越英俊,上海复旦毕业,现在英国居住和工作,还给父母生了三个聪明伶俐的大孙女。彭哥彭嫂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每隔几年就飞往英国一家人团聚。(<b>上图为旅行结婚在北京留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儿子彭昊6个月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考大学那年,彭昊没敢报清北,报了复旦信息专业,辽宁只招二名,结果成绩出来后比北大的录取分数线还高出15分。不过他们也没后悔,觉得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世界闻名的大都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幸福美满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在我遇到的熟人里面,爱酒藏酒懂酒会品酒的还没有能超过彭哥的。酒,是彭哥的灵魂,酒杯一端彭哥更是神采飞扬。但随着年岁大了,彭嫂限制彭哥的酒量,这常常让彭哥不爽,尽管被“管制”,但多数时间彭哥还是蛮乖的,说不让喝就不喝。</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彭哥和我们一起南下旅游, 正喝在兴头上,彭嫂拉开包间门,“老彭,还喝呀,差不多了。”“再喝两口就收杯……”彭哥恋恋不舍的样子,把大家都逗乐了,有人还替彭哥说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这是在去山东长岛的船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相逢是首歌</b>王德胜拍摄制作</p><p class="ql-block"><br></p> 点燃我们的青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i>2011年新入厂大学生联欢会侧记</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亲爱的青年朋友,看了这些不旧的老照片是不是有点小激动?虽然13年过去了,但是你们依然年轻。心若在,梦就在。愿你们的激情热情不要被时光消减,敢想敢说、创新创造的棱角不要被岁月磨平。祝福你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在这一期美篇即将结束的时候,向读者推送一首刘智凯的诗歌。刘智凯是从炼厂化验室走出的诗人,诗作发表在许多报刊上并多次获奖。自有石化报那天起,三十多年来,不离不弃的他成为一名勤奋的铁杆作者。在这里谢谢刘哥和刘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像一颗油珠那样</b></p><p class="ql-block"> ☆ 刘智凯</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我是炼油的</p><p class="ql-block">炼塔在我肩上扛着</p><p class="ql-block">炼火在我手里握着</p><p class="ql-block">一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儿</p><p class="ql-block">一路唱远了青春唱白了头发</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我和炼厂一同把很多个第一</p><p class="ql-block">都写进了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p><p class="ql-block">那是我们在烈焰中一次次的涅槃</p><p class="ql-block">放飞出一只只美丽的火凤凰</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每天的身手</p><p class="ql-block">在炼塔攀爬责任的高度</p><p class="ql-block">一群吉祥的青鸟飞来</p><p class="ql-block">一片祝福的云霞相守</p><p class="ql-block">身边一座雪浪花开放的油港</p><p class="ql-block">万吨油轮正对接一排排管线</p><p class="ql-block">豪爽着吞吞吐吐</p><p class="ql-block">汽笛声声悠扬</p><p class="ql-block">丝路上来来往往</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给你加油</p><p class="ql-block">我总是想像一颗油珠那样</p><p class="ql-block">在祖国的血脉里流淌</p><p class="ql-block">流向每一个汽缸</p><p class="ql-block">流向每一个轴承</p><p class="ql-block">流向每一个钢铁翅膀</p><p class="ql-block">燃烧着去远方</p><p class="ql-block">&nbsp;(发表在2019年《海燕》并获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大连石化四季美!</b>王振民提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开车人企盼的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4月30日全线通车,从开发区到东港凯丹广场开车竟然不到二十分钟,真是快得让人难以置信。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视频拍摄刘洪利</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村有立交桥啦!孙宝钢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波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您手里有老照片老故事,请加我微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有位老同志带话给我,说有人问他“钢七连和村夫是一个人吗?”嗯,好像他俩与朱爱华都是“一伙”的,分都分不开。钢七连是他在网上注册用的名字,村夫是他写文章常用的笔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没有人能留住岁月的脚步👣,但我们可以留住往日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但我们可以努力保持一颗不老的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感谢滋养我们的山中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感谢提供素材的朋友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感谢大连石化新闻中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感谢没有留下名字的你</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1vxpqxn"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南下漫记】 坐“夕阳红”专列游 江西 广西 越南</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0w73q18"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那山那水那路那人</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3weo9e8" target="_blank">印记 :山中村往事 20</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4z53x4n7"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印记:山中村往事 18</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4wfet38o"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印记:山中村往事17</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4kzhwma5"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印记:山中村往事16</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21jyqp5p"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远去的大连港候船厅</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