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论语》中的“年”字

王蔚(字茂之)

<p class="ql-block"> 写在前面的话</p><p class="ql-block"> 王蔚</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8日,阴历腊月二十九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龙年到来之际,我在我的老家山东邹平给亲人、师长、同事、同学、朋友、及学生们拜年!祝大家龙年吉祥,龙年快乐。也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欢乐!</p><p class="ql-block"> 邹平出了很多了不起的文化人物。大家知道《尚书》,如果不是伏胜冒死相传《尚书》,《尚书》我们就可能看不到了。伏胜就是邹平韩店人。</p><p class="ql-block">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名言。范仲淹四岁那年随母改嫁到邹平,改姓朱。后来从邹平考上进士。范仲淹死后被称为范朱文公,又称为朱范文公。邹平长山有他的祠。</p><p class="ql-block"> 大家应当知道清代大学者顾炎武,他曾经修过《邹平县志》。</p><p class="ql-block"> 近代最有名的学者当属梁漱溟先生了。梁漱溟先生1931年到1937年在邹平搞乡村建设运动,是乡村振兴的先驱。他也被称为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先生去世以后,他的骨灰一部分埋在邹平。他的墓在黄山南麓。</p><p class="ql-block"> 梁先生有一本书叫《朝话》,是他与弟子们在邹平乡建时的谈话录,被称为“近代论语”。有空的时候,建议大家读读这本书。读读这本书,你可能更加了解梁先生,了解儒家思想,了解邹平。</p><p class="ql-block"> 邹平有梁漱溟先生纪念馆,设在邹平一中;有山东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院,设在西董南洞村。还有梁漱溟先生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设在邹平青阳。后者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预计2024年夏天投入使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论语》中的“年”</p><p class="ql-block"> 山东财经大学 王蔚</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6日,阴历腊月二十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这个字本意表示收成。在甲骨文中,年写作“人+禾”。禾者,庄稼也,年最初的本意就是年成。后来这个“年”的含义就广泛了。但主要意思还是时间单位。按目前阳历,年表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目前是365.2425日。人们把一年分成12个月,每月又分成若干天,每天又分成若干小时,每小时又分成若干分,每分又分成若干秒。年是人类表示日常时间的最大单位。</p><p class="ql-block"> 在《论语》中出现过20个“年”字。其基本含义有三,一是指收成。不过用的是年饥。年饥者,年收成不好也。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二是时间单位,比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这个“年”,就是表示时间。还有一个意思是是表示年纪、年岁、年龄。比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比如“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p><p class="ql-block"> 表示时间的“年”一般还与数词连用,比如“三年”、“七年”、“数年”、“百年”。 用得最多的是“三年”。在论语中共出现了20个年字,其中与“三”字连用的就有14个。</p><p class="ql-block"> “三”的用法挺有意思,一是表示三,“三年”就是三年。比如‘高宗谅阴,三年不言”。这里的三年就是三年。还有“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也是指三年,还有“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也是指三年。二是表示多,“三年”表示多年。在古代人看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年是表示多年的意思。比如“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孔子说,跟我学了这多年,还没有想到去做官,不容易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论语》中所有出现年的章节。我列在下面,读者诸君自己体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p> <p class="ql-block">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p><p class="ql-block">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p><p class="ql-block">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p> <p class="ql-block">  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p> <p class="ql-block">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p> <p class="ql-block">  13.11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p><p class="ql-block">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4.40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p> <p class="ql-block">  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