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封开,这名字很有趣,听起来像那个“八朝古都”河南开封失散多年孪生兄弟。其实这地方真的是很有来历的。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统一岭南,就是在这里设立广信县,意即“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这里是最早的岭南地区首府,是粤语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我们站在犀牛山端俯瞰,山河辽阔,巍峨广信塔下,西江如一条巨大的绿绸,滔滔飘过,秀丽的贺江从广西贺州逶迤进入广东西北部,在封开县城的犀牛山脚下汇入西江。自此,西江有了更加澎湃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1月11日下午,我们离开封开“碧道画廊”前往〝广信塔”。广信塔是新塔,2006年11月竣工,修在城郊的犀牛山上。走进广信园的牌楼。就看见它的身姿。</p> <p class="ql-block">广信园内的牌子讲述了封开的历史:封开旧称“广信”,汉武帝统一岭南后,颁旨“初开粤宜广布恩信”,“广信”遂名。武帝在岭南设交州,下辖两广及交址(今越南)一带地区,刺史治设在“广信”,“广信”一名一直沿用到南北朝,至宋代便将“广信”以东称为广东,“广信以西称为广西,广东广西得名由此而来,广州之名亦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去,淡淡的雾霭,似有似无,为“广信塔”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朦胧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巍峨的广信塔下是又长又陡、气派十足的阶梯。我们拾级而上,一级又一级,足足300多级,一口气走上去也真有点累了。</p> <p class="ql-block">上到基座,首先看到了“东开粤境”的牌匾字体,苍劲有力。是当时西江日报社长朱英中所题。</p> <p class="ql-block">广信塔采用了仿汉风格,揉和古代岭南和中原的楼、阁、城、亭、庙等建筑形式,经过再创作,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广信塔是游客沿西江进入广东境内观赏到的第一座标志性建筑。巍峨的广信塔被誉为“两广标志塔”“岭南第一塔”。</p> <p class="ql-block">站在犀牛山凭栏远眺,封开县城房屋疏明,西江贯穿而过,两岸翠竹摇曳,群山起伏。青山隐隐,小城恬静而古朴,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整个岭南地区最早的经济文化中心之所以是封开,跟这里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封开北联潇水湘江,南接贺江西江,封开县城位于西江与贺江交汇处。在陆路交通发达的今天,依然感受到水陆交通的便利和当年号称〝黄金水道”西江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广信”由于其重要的枢纽作用而备受统治者重视:汉首都西安经这条路可达合浦、北流甚至越南,并可至雷州,东南行可至今湛江,吴川之间出海,转赴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向东可顺江直达番禺。自远古至汉唐,中原及吴、越、楚的进步文化和生产技术,通过这条水道不断南传。经由南海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以及进口货物,亦由此线北上。此线曾为古代岭南岭北最重要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广信塔雄踞在犀牛山头山端,外观九层,内没十五层。基座直径55.6米,为全国第一;塔高63米,为广东第二。由著名建筑研究专家邓其生教授主持设计,于2005年3月动工,2006年11月竣工。</p> <p class="ql-block">塔的首层设有广信古洪钟廊,东南西北塔廊各放置古洪钟4座。将封开县遗传的16座古洪钟以实物和铸文介绍的方式展示封开数千年的宗教佛学、民俗文化特点。</p> <p class="ql-block">拾级登塔几层,只见江天廖廓,八面来风,大有胸罗万物,气势恢宏之意境。</p><p class="ql-block">遥望远古,早在先秦时,封开为百越族活动之地,后来中原移民沿着古道跨山越岭,淌贺江水,踏悠悠古桥进入岭之南,在贺江边繁衍生息,孕育了广府文化,让朗朗粤语沿江流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开广信塔,我们前往下一站封川古城。沿着长长的石阶下到广信园,这时雾已完全散去,天朗气清。</p> <p class="ql-block">封川古城坐落于封开县江口街道北山之南,有说是始建年代不详,古城前的牌子上说始建于隋唐,原为夯土城墙。现在看到的封川古城墙,是明正统十四年(1450年)修筑,城砖制作特殊,有“封川军造”等字样。I958年冬,封川与德庆并县后,当地人民修堤筑路,城址屡遭拆损,现仅存南门及东西城墙约400余米。</p> <p class="ql-block">走近古城,眼前是斑驳的城砖,风化剥离的红褐色砂岩。城洞前挂着“封州”的字样。无论封川还是封州,都是这里的古地名。至于“封开”之名,是解放后封川和开建两县合并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刻着官方文字的城砖上,仿佛找到当年烽火连天的历史和曾有的盛世风光。古城总是给人一种凄凉的美感,一种如影随形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两广交界之地“广信”,汉武帝统一岭南所设的“交趾刺史部”,它先是检察机构,后是统辖岭南九郡的首府,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在封开取得巨大繁荣进步,成为了岭南文化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专家学者考证后认为:岭南古汉族最早形成的民系一一广府民系并不是人们过去所认为的迟至南宋末年珠玑巷开基的,而应该提早1000多年,已在广信作为岭南文化古都便形成了。珠玑巷开基仅是这个民系后来融入的一部分,否则,无法解释在南宋之前,活跃于两广的,操着今日白话的粤人属于哪个民系或民族。</p> <p class="ql-block">沿着城墙静静前行,古老的城墙並没有多么的破烂不堪,隐约能看出修补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现代人的仿古建筑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可掺杂现代气息的城楼怎么都无法重现古城的原样,更没有古城所散发的沧桑,只有修旧如旧,才能让人找到那古香古色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城墙下700多年的古榕,苍劲茂密,高冠伞立,撑起一片云天,仿佛要把蓝天化作绿叶,横枝展翼,似张臂拥抱大地。</p> <p class="ql-block">大榕树姿态奇妙,树下盘根如虬,坚实有力,像一双巨大的手臂,稳固地支撑着整个树干和树冠。</p> <p class="ql-block">城墙下的房屋年代久远,有些建筑已经破烂不堪,甚至窗户、门缺失,房屋颓塌,似乎已经很长时问没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旧时的店铺,裂痕已爬上斑驳的墙壁,木板门油漆早已脱落,不再鲜亮,露出里层木头的纹理。</p> <p class="ql-block">古街上至今仍保留着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的商铺,走在老街、青石巷里,那些年久失修,布满岁月刻痕的老商号、古作坊,都在向世人展示着封川曾经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古街街面由青石板铺成,似有些年头,一直通向码头。</p> <p class="ql-block">多少年过去,这个最早的岭南首府,繁华已成往事,交通方式改变,政治中心迁移,这片土地隔山又隔水,沉寂又落寞,但反倒是这样保留了时光里的原生态,显出珍贵与异质,成了可待深挖的旅游宝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