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语》新读(368)</p><p class="ql-block">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p><p class="ql-block"> 原壤是人名,据说是孔子从小就在一起的旧友。夷俟的夷,是双腿分开而坐。当时还无凳子、椅子,是席地而坐,礼貌和正轨的坐姿是跪坐。俟,音sì,等待。“原壤夷俟” 是说原壤双腿分开坐在地上,等待孔子的到来。这是一种很不雅观很不礼貌的待客方式。</p><p class="ql-block"> 对此,孔子当然不满,就说他:“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孙弟:同逊悌。孙(逊)意顺;弟(悌)就是孝悌的悌,即敬兄爱弟。“幼而不孙弟”,是说他年幼时不讲悌,不谦顺,不恭敬长上。“长而无述焉”,是说他长大了,又不能够去学习圣人之道,无所称述即没有可称述的成绩。“老而不死,是为贼。”是说他如今老了,又老而不死,真是个害人精。”孔子一边说,一边用手手杖杖敲他的小腿。“叩”,是轻敲。 “以杖”,可见此时孔子也已经很老了,行动要用手杖。“叩其胫”,是有针对性的动作,叫他把腿收起来,使坐姿文明些。</p><p class="ql-block"> 本章,说明孔子处处以礼制要求于人,对老朋友也不例外。其中“老而不死,是为贼”一句,成了后人骂那些又老又坏的人的常用语,这里的“贼”,是“贼害“之意,同意转化为的”老不死“、”老贼“等词可能就来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既然原壤与孔子在礼法方面如此对立。为什么还是朋友,到老都有往来?一种解释是他们是从小在一起的朋友。原壤可能也不是一般的人,只不过属于“道法自然”、“放荡形骸”那一派人。春秋时代,各种学说都有,儒家仅是一种学派,也还未形成正统(汉武帝“独尊儒学”后才成为正统)地位,非要要求别家学派要按儒家的不可。孔子也是包容的。所以孔子与原壤此次的相见和“骂”、“打(叩)”,字里行间,看不出有什么愤怒的情绪,倒可看着是一种老朋友相见的幽默和风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