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2024年1月11日10点半我们来到无锡惠山古镇,原来去过无锡荡口古镇感觉不过如此,想不到惠山古镇还是一个5星级景区。古镇老街,我没有走完,景点也没看够,东南第一山根本没敢上,短短2小时的游览根本走不过来,仗着70岁老人免票在寄畅园附近溜达游览,那里名人遗留下的景点真多,就拿寄畅园来说,这个五星级景点不仅是无锡市的唯一的明代古典园林,还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与瞻园、留园、拙政园齐名。此外,它还曾是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多次游览的地方,并被题诗、赐字,享有很高的声誉。小小园林景观丰富,文化底蕴厚实,叫人赞不绝口,我做了详细的记录。走出寄畅园,我感慨万分,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间亦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但无锡秦氏却将寄畅园产业传承了近五百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奇迹的背后应该是秦氏几十代人历史传承,“孝友传家”在这里成为典范,秦氏几十代的努力,永远自强的追求,值得我们学习。</h1><h1>惠山古镇是中国众多古镇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古镇,其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把我带到遥远的过去,给我深沉的思考,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应该怎样的传承和发扬?无锡给我们有一定的借鉴。</h1> <h1><p>惠山古镇景区从区域功能上划分为文物古迹区、锡惠名胜区(锡惠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无锡惠山老街)、山林保护区(惠山)四个游览区 。</p>2020年1月7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截至2022年1月,惠山古镇景区内有寄畅园 、惠山镇祠堂、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惠山寺经幢 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泉书院等4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龙光塔等13处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h1> <h1>这里对惠山古镇介绍更详细。</h1> <h1>玉祁酒坊。</h1> <h1>进入古镇走在秦园街,一路街景走过去,回来在细看。</h1> 景点方向示意图。 <h1>孝友传家门楼。</h1> <h1>人杰地灵牌坊。</h1> <h1>钱武肃王祠。</h1> <h1>绣嶂阁是秦园街与绣嶂街的交汇之处耸立戏楼一座,绣嶂阁为典型的阁式建筑,底层架空,被辟为戏台;上层则设隔扇和栏杆回廊,两重飞檐翼然。</h1> <h1>惠山寺石经幢惠山寺经幢共有两尊,并列竖立于惠山寺山门前。其中,南侧的为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高6.26米,建于唐乾符三年(876年),幢身为八棱形石柱,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北侧的经幢高6.22米,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称为“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注:北宋时惠山寺名普利禅院),由无锡县万寿乡静安里刘元规等筹建,上刻《大白伞盖神咒》,并附有后记。该经幢刻咒而不刻经,这是宋代以后的流行做法。两幢相距10米,都系青石质、叠压结构,均为19层,唐、宋并立,幢身高大、形体华丽、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是无锡地区保存完好且年代较为久远的佛教石刻艺术遗珍,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和无锡地方历史的实物资料。</h1> <h1>江南第一山,锡惠胜景。</h1> <h1>过郡马祠位于惠山寺门前第一家宗祠,是惠山祠堂群中唯一的宋室皇亲祠堂。过祠于清代乾隆年间兴建,祀宋郡马过孟玉,为无锡过氏迁锡始祖。该祠坐南朝北,暗寓生活在南宋时代的郡马过公孟玉和逍遥郡主眺望思念北方中原故土。清朝梁同书撰联赞过该祠“胜地有佳山水;善人多贤子孙”。</h1> <h1>邹忠公祠邹氏作为无锡地区的名门,自然也有自己的邹姓祠堂,这座祠堂便是惠山寺古华山门内,与愚公谷毗邻的“邹忠公祠”,由他发起建造,纪念邹氏先祖邹浩的专祠。</h1> <h1>李忠定公祠始建于宋淳熙年间 ,复建于现代, 之前在惠山十圣堂、二泉书院里主祀宋代抗金明相李纲。</h1> <h1>寄畅园,又名凤谷行窝、凤谷山庄、秦园,位于惠山横街,面积15亩。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是江南地区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无锡市唯一的明代古典园林。寄畅园又名秦园,面积15亩。</h1> <h1>寄畅园导览图。</h1> <h1>寄畅园介绍。</h1> <h1>走进庭院左侧墙壁上可见两方石雕匾额“山色溪光”和“玉戛金枞”。前者为康熙帝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第二次来无锡驻跸寄畅园时所题,灵感估计是来自唐代诗人李中的诗句“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后者为乾隆帝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下江南时为寄畅园题写。戛和枞都有敲击的意思,“玉戛金枞”从字面上看是指敲击金属和玉石发出的悦耳之声,在这里应该代指园内包括流水声音在内的所有美妙响动。</h1> <h1>第一个大厅有匾额豁然:凤谷行窝。是寄畅园最初的园名。</h1><h1>堂内梁枋上的“松风水月”匾额为康熙帝御赐;匾额下的对联“清泉白石自仙境;玉竹冰梅总化工”同样来历不凡,是乾隆帝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下江南游历寄畅园时所赋《游寄畅园题句》诗中的颈联两句。史载,当时乾隆帝曾经将这两句写成对联赐给秦家,可惜原迹今已不存。现在这副对联的书写者是无锡籍书画名家、原无锡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吴觉迟先生。</h1> <h1>长廊。</h1> <h1>卧云堂为全园主体建筑,因堂内悬挂有康熙帝题写的“山色溪光”雕龙金匾,故又称御书碑厅。金匾下是一幅《寄畅游春图》中堂画,两边对联“流泉戛玉通芳沼;修竹成荫覆曲廊”则是嘉庆帝御赐给秦家的。历史上,卧云堂是接驾皇上的主要场所,康熙、乾隆二帝为寄畅园留下的那些墨宝应该都是在这里完成的。</h1><h1>卧云堂、御碑亭和凌虚阁等建筑在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火后,一直未能得到及时恢复。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均是2000年后才陆续重建的。</h1> <h1>园内景色。</h1> <h1>御碑亭,六角攒尖顶小亭,亭侧有一株百年香樟和一方池,池畔有一块太湖石。亭中因保存着乾隆帝的御制诗碑而得名御碑亭。</h1> <h1>介如峰:无锡最有名、最古老的奇石莫过于寄畅园中的“美人石”了,这块3米高的赏石因被乾隆改名为“介如峰”而更为人所熟知和流传。</h1> <h1>凌虚阁。二层檐下所悬匾额“凌虚阁”由时任全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题写;底层门匾“江南胜迹”出自赵朴初老先生之手。凌虚阁为全园最高建筑,是俯瞰园景的最佳所在。</h1> <h1>郁盘亭。亭匾“鬰盘”二字的“鬰”字,估计很少有人能认得。实际上,这是题匾的王季鹤老先生在故意卖弄学问,用一个非常生僻的“鬰”字代替了常用的“郁”字。</h1> <h1>亭中置有一圆形石棋台,据说为明代遗物,是抗战前秦氏从一王姓人家购得,移置于此。</h1> <h1>在曲廊的北端有一座歇山卷棚顶水榭凌空出于水上,这就是知鱼槛。</h1> <h1>从先月榭循曲廊东行,即进入池水东岸的郁盘廊。郁盘廊并非一处独立所在,而是池水南岸和东岸相连曲廊的一部分。</h1> <h1>通街的另一扇大门。</h1> <h1>边门小院。</h1> <h1>涵碧亭。寄畅园第四代主人秦燿曾有《寄畅园二十咏·涵碧亭》诗专门吟咏涵碧亭“中流击孤艇,危亭四无壁。微风水上来,衣与寒潭碧。”</h1> <h1>嘉树堂在七星桥的北堍,面阔三间,硬山顶,前有卷棚顶出廊,是寄畅园北部最重要的建筑。堂名源自屈原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语句。堂前擎檐柱上有联“瑶台倒影参差树;玉镜平开远近山”。堂内悬挂的“嘉树堂”匾额由著名书法篆刻家王能父题写。</h1> <h1>所到之处皆是景,左顾右盼看不厌。</h1> <h1>含贞斋原为园主秦燿的读书处,斋名取自其自题诗“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诗意,表达了自己虽然官场遭贬,但初心不改的心境。门联“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对九峰如画屏”借自广东海丰吴式芬故居,是曾任湖广总督的吴荣光为赞颂吴氏所撰写。斋内“含贞斋”匾额出自无锡一位当代书法名人之手。两侧对联“池含林采明于缬;山露苔华媚若钿”。</h1> <h1>告别寄畅园,还有更多的景点等我去游览。</h1> <h1>李忠定公祠,是祭祀宋相、抗金名将李纲的地方。李忠定公早在明正德年间被邵宝祭祀于惠山十贤堂,后专祀于二泉书院。清康熙五年(1666年),后裔李廷煌等合族奉檄建祠于香花桥侧。祠内旧有李纲像及其遗笔诗碑。后祠废。2005年春在旧址修复祠门楼、享堂,保留雍穆堂遗址及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雍穆堂碑记。祠内展示李纲生平业绩。</h1> <h1>愚公谷旧址。</h1> <h1>无锡愚公谷旧址南依黄公涧,北抵惠山寺,西至名泉里(二泉),东临秀嶂街(映山湖一带),占地50余亩,系明代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左右。园主邹迪光,字彦吉,别号六度居士,无锡人,万历二年进士,任湖广提学副使。罢官回无锡后,过着放纵的绅士生活,择锡山、惠山的秦王坞,建别墅园林—愚公谷。他自号愚公,经营10余年,建成60景,依山取势,布置了土山、峰阜,又以黄公涧为源头活水,涧、溪、沼、池,山光水色,相映成趣。当时邹园曾一度被誉为全国私人四大名园之一,一时胜绝吴中。愚公谷在清初已毁。</h1> <h1>愚公谷旧址回忆。</h1> <h1> “华孝子祠”在惠山寺的南侧无锡愚公谷旧址内,祀主是无锡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孝子华宝。华宝生于东晋,成长于宋,逝世于齐,唐李延寿编撰的《南史·列传第六十三·孝义上》中说:“(华宝)晋陵无锡人也。父豪,晋义熙末,戍长安,宝年八岁。临行谓宝曰:‘须我还,当为汝上头。’长安陷,宝年至七十不婚冠。或问之,宝辄号恸弥日,不忍答也。”据说这位华宝至死未婚,最终过继了一个侄子为后。这是个儿子等待父亲归来为自己行成人礼,但父亲命丧他乡终不得还,而儿子致死不婚不娶的悲剧故事。时人把故事的着眼点放在“孝义”上,成就了华宝的孝义之名,华宝也从此成为无锡第一位被写入国史的平民百姓。</h1> <h1>孝为行首。</h1> <h1>华孝子祠。</h1> <h1>成志楼。</h1> <h1>成志楼介绍。</h1> <h1>走进天下第二泉。</h1> <h1>天下第二泉是中国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其开凿于公元766年(唐大历年间),原名惠泉。该泉经万千松根蓄存和砂岩涤滤,水质清纯甘冽。</h1> <h1>天下第二泉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唐代诗人李绅称其为“人间灵液”。宋徽宗钦令建亭护泉,御题“源头活水”,且誉为贡品,“月进百坛”。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慕名多次来品泉,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二泉汩汩流淌千余年,盛名一时。现代更有一曲吟咏该泉景色的《二泉映月》名播天下,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h1> <h1>竹炉山房</h1><h1>正中匾额“竹炉山房”是1979年李苦禅重题。</h1><h1>竹炉山房是乾隆皇帝下江南,与惠山住持以惠山泉煮茶品茗、赏画作诗的地方“竹炉山房”的匾额是乾隆赐的,堂内“顿还旧观”匾额,以及《竹炉煮茶图》刻石,都是乾隆皇帝的御笔。院内现还存康熙,乾隆二帝的诗碑。而且云起楼,则是地方官摆宴接待康熙、乾隆二帝的地方。</h1> <h1>正中一块正面刻的是乾隆首次来惠山写的《咏惠泉》:“石甃淙云乳,何从问来脉。摩娑几千载,涤荡含光泽。澄澈不受尘,岂杂溪毛碧。鸿渐真识味,高风缅畴昔。”</h1> <h1>竹炉山房乾隆诗碑介绍。</h1> <h1>堂内“顿还旧观”匾额,以及《竹炉煮茶图》刻石,都是乾隆皇帝的御笔。院内现还存康熙,乾隆二帝的诗碑。而且云起楼,则是地方官摆宴接待康熙、乾隆二帝的地方。</h1> <h1>竹炉山房东边一块诗碑刻的是乾隆第二次来惠山作的诗:“一弘清照镜光新,耐可含风漾细瀹。印满半轮千古月,入龙凤影数竿筠。题名乍尔怀苏轼,肄业还应忆李绅。笑我匆匆催骑去,岂云潇洒个中人。”</h1> <h1>陆子祠在二泉亭之上的石平台上,以磴道相通,原址为东晋至南齐孝子华宝的居所。室内布置巨幅漆屏,主体为《陆子品泉图》,再现了他的当年风采。</h1> <h1>九曲清流。</h1> <h1>泥人丁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才华的民间艺术家。</h1><h1>赏千秋二泉胜,看百年丁家泥人。</h1> <h1>尊贤祠。</h1> <h1>惠山寺简介</h1><h1>惠山寺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名刹之一,位于惠山古镇景区内。它最初创建于南北朝时期,初为“历山草堂”,后来在宋朝时被改建为佛教场所,并在多个朝代经历了多次修建和改名。惠山寺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佛教氛围而闻名,历史上曾经是高僧辈出、香火鼎盛之地。</h1> <h1>惠山寺。</h1> <h1>君子堂。</h1> <h1>甘棠遗爱。</h1> <h1>二泉书院创建于明代,既是书院,也是邵宝祠,是无锡惠山祠堂群中“书院祠”的典型代表,展现了江南源远流长的读书文化传统,也彰显出书院创办者邵宝的教育理念——爱书明理、尚德致用的读书宗旨和教育理念,从中也折射出江南读书文化的重要特质。</h1> <h1>堂内还有一尊邵宝像,身穿红色大袍,手执朝板,眼望远方,仿佛穿越历史在沉思,后面的“真士夫”匾额是对他最好的评价。</h1> <h1>告别收费景区。</h1> <h1>绣璋街仍有不少古迹。</h1> <h1>大隐书局。</h1> <h1>范文正公祠,位于惠山古镇绣璋街,主祀宋副相范仲淹。门厅前有抱鼓石。第二进为“敦叙堂”,内有范仲淹像。后面是后花园,长方形水池石板桥后是“后乐堂”。“后乐堂”西侧靠西墙并延伸到北的是长廊,转折处有“先忧亭”,堂东甬道沿东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行书砖雕。</h1> <h1>第二进为“敦叙堂”,内有范仲淹像。两侧有联“文章传赤县,忠爱数名流”。</h1> <h1>东岳行庙。<p>百善孝行先,万恶淫为首。</p></h1> <h1>老舍茶馆。</h1> <h1>古镇过去的消费者。</h1> <h1>陆宣公祠是一座坐西朝东的祠堂,三进的建筑风格。陆宣公祠始建于宋朝,明代陆祠毁坏,至清康熙年间,裔孙陆慧玉奉檄复建,嘉庆年间又修。现修复的祠堂四开间,三进,祠门是中式石库门,门间后为戏楼,下临水池,池上架石桥通往享堂,是惠山古镇祠堂群中6个宰相祠堂之一,祠堂级别高,建筑极具特色。走进祠内,大大的“内相经纶”牌匾悬挂正中,此牌匾为乾隆御赐。而陆宣公祠最具有特点的当属四水归堂式天井。这种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这小小天井,虽然面积不大,却在小天地里做出了大文章,将约20平方米的小天井筑成水池,引二泉水,做石桥,玲珑有致。更为巧妙的是在两层楼上还布置有戏楼,这样的建筑布局用心可谓巧妙,这样的建筑形式堪称一绝。仰贤堂,是陆家后辈纪念祖辈的场所,“仰贤堂”三个大字乃著名书法家陆修伯所书。</h1> <h1>内景就不细看了。</h1> <h1>始于1920年的二泉园老菜馆。</h1> <h1>张明公祠是一处古建筑,由张载的后人于清代建立。该祠堂始建于道光年间,张明公祠的主祀对象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张载,他是横渠公的后裔及南宋抗金名将忠献公的后裔合作的结果。整个建筑群主要以平房为主,具有砖木结构的特色,且采用了歇山顶的样式。</h1><br> <h1>张明公祠简介。</h1> <h1>张载还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即“横渠四句”,这一观点至今仍然广为流传。</h1> <h1>小花园。</h1> <h1>张载行迹图。</h1> <h1>荫泽寿康。</h1> <h1>惠山古镇秦园街上的贞义单姬祠堂,用现在的话说,是一座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女性贞义祠堂,其所在地原先是一处贞节祠,并没有特定的祀主。现在祠堂内的单姬原本在惠山古镇寄畅园后面的听松坊内,有独立的祠堂,年久淹没,难以恢复旧貌,因此,无锡单氏便将单姬的史料和美德故事,并入了现祠。</h1> <h1><br></h1> <h1>贞义单姬介绍。</h1> <h1>单姬是无锡历史上一位传奇女性,她8岁被许配给沈家,12岁未嫁时丈夫便夭折了。单姬剪发誓志不嫁,守贞至85岁去世。明清历代名贤先后为单姬题匾、写碑、作赞,褒扬其贞义。现在的祠堂共三进,主要陈列着单氏家谱、单氏名人事迹、单氏后人捐赠的家族珍贵文物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对中国古代节义美德的传承内容。</h1> <h1>孝友堂。</h1> <h1>锡山单氏族贤名录。</h1> <h1>单家名人。</h1> <h1>惠山古镇是中国众多古镇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古镇,其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把我带到遥远的过去,给我深沉的思考,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应该怎样的传承和发扬?无锡给我们有一定的借鉴。</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