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世界上最早的官办最高学府、研究机构和政府智库之二

夏日雨荷

<p class="ql-block"> 蔡政亭</p><p class="ql-block">接上一篇</p><p class="ql-block"> 下学宫研究学问、开班授徒,被称为稷下学宫的先生。孟子是著名辩论家,他同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激辩,以争取儒学的地位;孟子还曾向齐威王宣传 "以仁德治国″ 的儒家理念,但却未被接受。所以,尽管薪酬很高,但孟子毫不贪恋,毅然决然愤而拒绝齐王的挽留,回到自己的故乡邹国,著书立说,教授徒弟,最后留下了《孟子》这部不朽著作。</p><p class="ql-block"> 三,稷下学宫的鼎盛-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和孟子同时代在稷下学宫研究学问的学者,除了前面介绍的邹忌、淳于髡,著名的还有田骈、接子、慎到、环渊等顶级牛人,他们是儒、道、法、墨、兵、农、阴阳、纵横、名、杂家的代表人物,即所谓诸子百家(也有资料说,稷下学宫的学问包括三教九流,三教指儒、释、道,九流指儒、道、法、兵、农、阴阳、纵横、名、杂家。在当时,三教九流是中性词,现在则成了贬义词。</p><p class="ql-block"> 再者,一般认为,佛教于公元前二世纪传于中国,说此时有儒释道三教,好像早了一点儿)。这些学者中,或许有些人在政治上未必有太高的建树,但是,他们却是当时最顶尖的学者,代表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最高水平。学者们在稷下学宫开班授徒,诸子百家的思想,就在这里激烈碰撞,当然也互相交融、吸纳。毫不夸张地说,先秦时期(即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时期)能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有稷下学宫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期那些著名学者研究出来的思想、学说,对后世的思想界、理论界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和启迪。但是他们的研究本身,既不产粮食,也无法让齐国的军队变得强大。简单来说,想要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首先得有人出钱养着这些学者,让他们在不用参与实际劳动的情况下,能够安心研究自己的学问。这种事情要是放到秦国,根本不可能。秦国的统治者,宁肯把钱花到扩充军队,富国强兵,使秦国更加强大。</p><p class="ql-block"> 这两种不同的选择,注定两国日后的结局截然不同。秦国虽统一了天下,却二世而亡。齐国最后留下了很多灿烂的思想文化,但是却被一场 "五国伐齐″ 行动彻底打残,最后在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更是不战而降。齐国和秦国的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孰优孰劣,实在没法说清,后世学者仍在研究。在孟子去世几年之后,因为齐国高层的外交政策失误,导致被秦燕韩赵魏五国联盟直接围殴了一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五国伐齐″,也叫 "乐毅破齐″。</p><p class="ql-block"> 这场战争,导致强大的齐国瞬间由盛转衰。但是最后,齐国还是艰难的复国了。而这场战争,对于稷下学宫来说是一个重创。所以在这个时期,稷下学宫基本上就没有涌现特别有名的学者。齐国复国之后,活下来的稷下学宫先生,经过艰苦的努力,逐步恢复了稷下学宫的传统。再加上齐国官方依然给予重视,给学宫的待遇没怎么减少,所以,稷下学宫恢复了当初的兴旺景象。 </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又一位著名的顶级牛人出现了,他就是荀子。荀子(前316~前238年,或前313~前238)早年曾在稷下学宫求学。孟子去世的时候荀子才十多岁,似乎与孟子没有交集(也有资料说,荀子来稷下学宫求学时,孟子当先生,二人有一段师生缘)。</p><p class="ql-block"> 总之,孟子留在稷下学宫的学问和思想,对荀子有深刻的影响。荀子在威王、宣王时代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今的校长),在这期间,稷下学宫培养出了韩非子、李斯、张苍等牛人。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颇受秦王嬴政赏识,李斯扶助秦灭六国,做了大秦宰相(李斯水平很高,功劳很大,但道德有亏,害死了同门师兄弟韩非子,自己的下场悲惨,遭到极刑),张苍是汉初著名大臣。他们都是荀子的亲授弟子,对秦、汉政坛的影响举足轻重。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荀子》这部著作是荀子及其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大部分为荀子所著。这部儒家代表作是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全书记录了荀子的自然观、认识论以及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涉及到哲学、文学、政治、道德、经济、历史、军事、逻辑等许多方面,现存三十二篇,总计约八万多字。其中代表作为《劝学》《修身》等名篇。 </p><p class="ql-block"> 荀子一生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学,终老于斯,被称为 “后圣”。荀子学识渊博,为重新整理儒家典籍,做出了显著贡献。荀子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强调实践的作用,是积极的人生哲学。荀子去世之年,秦始皇恰好亲政。此后,秦国横扫天下,统一了六国,齐国的稷下学宫也难以独善其身。秦朝开国之后,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诏令销毁其他国家编撰的史书、坑杀讽秦的文人(所谓焚书坑儒),在言论上进行一定程度的管控,这就从根本上斩断了稷下学宫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关闭稷下学宫并不代表秦朝不重视文化研究。当时,秦朝曾仿照稷下学宫,在京城长安开办了官学,但是,只让学者文人们研究维护国家统一的学问。四,结语先秦文化,诸子百家,是中华文化融合发展的原始基因,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进程中,起到无可。作为战国时代的华夏文明、教育中心的稷下学宫,从开办到关闭大约持续了130~150年的时间。在这百多年当中,稷下学宫曾一度是诸子百家思想的争鸣之地,留下了无数的思想精华和不朽著作,培养出了对那个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众多精英人物。稷下学宫虽然没能辅助齐国统一天下,但它留下来的那些思想和理论,却传承了两千年,直到今天。差不多与稷下学宫同一个时代,古希腊建立了雅典学园,从此拉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制作了大型壁画《雅典学院》,表现的是雅典学园建立以来几百年间,来自欧洲不同国度、不同年代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建筑学家、神学家、艺术家等在同一座雅典学园讲学、辩论、进行学术交流,画作中的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雅典学园的这种学术交流与稷下学宫的诸子百家学术争鸣如出一辙。有人戏称说,《雅典学院》所表现的是欧洲版的关公战秦琼。雅典学院也就是雅典学园的另一个称呼。我们将在下一篇介绍雅典学院。本文得到中医名家、文史专家金荣嵋先生的帮助,特此致谢。</p><p class="ql-block"> 2023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