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25日,腊月十五,多云,最低气温零下2度,最高气温6度。</p> <p class="ql-block">“周四读城”社群100多位群友在余总的率领下,走读海宁长安。走在长安的老街,感受传承千年的运河文化与岁月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杭海城际铁路长安站A口集合</p> <p class="ql-block">余总详细介绍走读行程和注意事项</p> <p class="ql-block">耐心解答</p> <p class="ql-block">出发去长安古镇</p> <p class="ql-block">途中继续介绍</p> <p class="ql-block">长安镇(高新区)位于海宁市西部,与杭州下沙、临平地缘相邻。面积91.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 12.98 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6个社区,常住人口约14.65万人,户籍人口约9.6万人。先后荣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文明镇、省级卫生镇和省历史文化名镇、省特色农业强镇等荣誉称号,2017年度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2017年度小城镇文明行动省级样板镇。2014年3月,长安镇(高新区)被列入省级小城市试点培育镇,形成了以长安新城为主中心,高新区为副中心,涵盖运河古镇、科教新区、特色农业区、回头潮景区、融杭商贸区“一体两翼五大组团”的发展格局,实现区域的快速发展并加速长安由“镇”向“城”的跨越。</p> <p class="ql-block">100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p> <p class="ql-block">长安自古繁华。乾隆《杭州府志》称长安为“商贾舟航辐揍,昼夜喧沓,市无所不有”。唐时已建为市镇,为南来北往的水陆要冲,宋时已有"长安闸"之名。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镇,长安古镇历史遗迹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汉画像石墓,为长江以南所罕见,同时长安镇是古代大运河上重要的交通水利枢纽,“一坝三闸”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大运河(长安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到了长安古镇</p> <p class="ql-block">长安,一名长河。长安之名,当自长河衍化而来。寓祈求长治久安之意。长河即上塘河境内主干河道,秦时(前220),于陵水道设桑亭辖十里,唐开元十一年(723),设长安市,建长安闸,北宋时期,改市为镇。古时北来旅客至杭,大多取道于此。自古以来,长安便是繁华之地。北客南来,渡于修川。古镇的风景,被虹桥畔的细柳轻拂,用一场新雨,在青石板路浇出原本的颜色来。时光流转,新时代的大潮奔涌而来。放眼而望,杭海城铁穿城而过,平台产业转型赋能,小城变身都市样板,花卉遍开全域秀美。大美长安,大运河畔的璀璨明珠,不仅点亮着钱塘江岸的繁华,还伴着杭嘉一体化的时代旋律奉响高质量发展的进行曲,奋力奔向美好未来。</p> <p class="ql-block">长安背靠钱塘江,自古便是水网密布。根据《宋史·河渠志》记载,这里曾作为重要的集镇,有着“漕运往来、商旅络绎、千帆不尽”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窄窄的寺弄,一下子涌入了走读的人群,显得有些拥挤。</p> <p class="ql-block">据说宴球很好吃</p> <p class="ql-block">《最忆长安》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长安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镇北1至3公里范围内分布大小不等的良渚文化遗址6处。其中的施家墩遗址传说是吴越交战时的一个烽火墩。公元前495年至前473年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吴越交界的地方修筑了管、萱、何、晏四城,其中管城就在海宁的长安地界。在施家墩西侧1.5公里处的管城遗址也是当时的4个军事要塞之一。</p><p class="ql-block">长安之得名,始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距今已有1287年。长安自古即为南来北往的“水陆要冲”,据宋《咸淳临安志》载,唐贞观五年(631年)设置驿站,称“桑亭驿”,贞观八年改名“义亭驿”。唐开元十一年(723年),设长安市,因地扼其要,欲其长治久安,故名长安。那时可是大唐帝国最兴盛的时候。</p><p class="ql-block">长安别名“长河”,因境内主干河道旧称“长河”,故亦作为地名。苏东坡在《请开河奏议》中首称“长安堰”为“长河堰”。文天祥诗又作“长堰”。长安又名“修川”,清学者周春注释:“修川,即长安也。”修川与长河同义,此名当由长河衍化而来。</p> <p class="ql-block">觉皇寺是江南名刹,有一千一百年的历史,佛教界有先觉皇后灵隐之说。觉皇寺始建于五代十国,后唐长兴四年(933)重建,祠名正觉寺。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名为觉皇寺,元末寺毁,明洪武二十四年(1319)重建。清顺治、乾隆、道光、宣统四朝均重修,惜毁于文革。原觉皇寺规模宏大,建有大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观音殿,殿宇高旷,古木参天,气势雄伟,布局严谨,建筑完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特色。现长安许多地名如寺弄、寺桥等均因此寺而得名。如今的觉皇寺为2002年海宁市政府批准重建,在原址以西300米处,占地80余亩。</p> <p class="ql-block">晒太阳的老人家,非常热情</p> <p class="ql-block">海宁长安虹桥,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单孔拱形石桥,位于长安镇中街与西街交汇处。这座桥最初建于南宋建炎年间,即公元1127年至1130年之间,当时被称为“长安桥”。后来在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梅雨季节导致桥坍塌。到了咸丰元年(1851年),当地绅士沈楣等人捐款重新修建,并在桥南建立了东西向引桥,俗称“小虹桥”。</p> <p class="ql-block">虹桥的重建工程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保留了部分宋代建筑的特点。桥身全长30.7米,宽4.2米,净跨12.5米,拱矢高度达到5.7米。南北两侧设有石阶,桥面上安装有长条石护栏以及方形望柱,共八根望柱,顶部原本装饰有石狮,但现在已不复存在。桥的中栏板上刻有“咸丰元年重建”和“虹桥”的篆书铭文,而两侧栏板上则雕刻有人物故事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虹桥曾经面临多次损坏的风险,但在1973年和1989年分别进行了修复加固,特别是在1989年的维修过程中,北踏步和小虹桥被拆除。此外,2007年虹桥再次接受修缮,确保其能够继续安全地承载行人车辆。</p> <p class="ql-block">虹桥不仅是长安镇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海宁市的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在漫长的历史中见证了长安古镇的发展变迁,成为了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如今,尽管桥上的望柱有些残缺,但整体结构仍然保持完好,成为了游客和当地居民欣赏运河风光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长安的形成与水道的产生息息相关。水道成为古时战略物资、边防需求、朝廷供给的必经之地。尤其是随着长安运河的开发,对长安和海宁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市场繁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说马可·波罗经过这里时,曾称之为“长安城甚大而富庶”。有资料可以推断,长安自唐代开始繁荣。明、清之际,长安米市曾是名噪江南的三大米市之一,经济繁荣,商业鼎盛。清乾隆《杭州府志》称长安为“商贾舟航辐转,昼夜喧沓,市无所不有”,可见当时商业之兴盛,经济之繁荣。清人朱文治《海昌杂诗》对长安米市有云:“年来米价判高低,黄白尖团样不齐;近自江南极川楚,长安利甲浙东西。”有诗曰:“粟转干艘压绿波,万家灯火傍长河;却缘米市人争利,鱼蟹从今不觉多。”“闸塘夜市”是旧时“修川八景”中的一景,“闸塘湾为米市辐揍之地,粮船米艘停泊两岸,绵亘遥接石界。夜望灯火万点,星芒错浇,辉映上下,水波风动,又作万道烛龙,蜿蜒无际。”</p> <p class="ql-block">长安闸作为一个古代系统水利工程,历史上包括长安新老两堰(坝)、澳闸(上中下三闸和两水澳)。现存有长安堰旧址(老坝)、上中下三闸遗址、闸河,另保留有清代的“新老两坝示禁勒索碑”、20世纪70年代的船闸管理用房等相关设施。</p> <p class="ql-block">长安闸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为江南大运河交通和军事上的枢纽。宋熙宁元年(1068),长安堰改建成长安三闸,形成复式船闸,此时的长安复式船闸还处于初创阶段。崇宁二年(1103)“易闸旁民田,以浚两澳”。绍兴八年(1138)完善了将累木易以石埭的两次较大工程。此后,船闸与拔船坝并存,大船或载货船经船闸出入,小船或空船则过坝上下塘河。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北上皆经此地,并留有题咏之作。绍熙二年(1191),张提举重修长安闸,并置闸兵20人管理。清中期后三闸废。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载:“长安堰,在海宁州西北长安镇,宋时建。元至正七年(1347)复置新堰于旧堰之西,今名长安坝,旁有三闸。”明崇祯二年(1692年),撤坝官,拔船过坝开始由堰坝脚夫经营,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长安坝归属海宁长安镇搬运工会管理。1966年,长安坝才废人力木绞车而开始用小型卷扬机代替。1983年5月、1984年5月,长安坝两次遭洪水冲垮。1984年11月动工建设15吨级的电动轨道升船机,次年10月正式开坝,随着水运的退化,长安闸坝的航运作用逐渐失去。</p> <p class="ql-block">东街</p> <p class="ql-block">陈氏民宅,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房屋主体为砖石结构,现存三幢,其中两幢朝南,二层楼房,中间有一门厅相连,通面阔约26米。两幢楼房结构样式完全一样,前带廊,另一幢朝东,西临上塘河,为一层平方,通面阔约23米,前廊门洞为拱券式。据当地老人反映,抗战时期临河平房曾被日军占用作为水牢。此宅为研究江南建筑和有关革命斗争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长安闸是古代连接不同水系长安塘(崇长港)和上塘河的一个重要枢纽及管理机构,为宋代江南运河三大堰之一,是江南古运河上规模最大的运河设施之一。其采用三闸两澳复式结构,通过各设施的联合运用和严格的管理措施,达到引潮行运、蓄积潮水、水量循环利用的多重工程目的,代表了当时水利航运设施建设的世界先进水平,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下闸建于宋代,是长安三闸的第三道门闸。据考古发现,下闸残存北侧的闸墙、闸门柱和翼墙,是中国大运河中现存最重要的宋代遗迹之一,为研究宋代水闸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中闸建于宋代,是长安三闸的第二道闸门,1983年6月改建中闸桥。据考古发现,中闸残存宋代两侧闸墙、闸门柱和木槛,闸门宽6.9米。是中国大运河中现存最重要的宋代遗迹之一,为研究宋代水阀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上闸建于宋代,是长安三闸的第一道闸门,清中期改为滚水坝,成为上塘河水系泄洪的通道。1964年5月重建上闸桥。据考古发现,上闸东侧闸墙为宋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长安中街</p> <p class="ql-block">上过电视的小锅面</p> <p class="ql-block">28元的虾爆鳝面,挺好吃</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长安闸)展示馆,坐落于大运河之畔,旁边流淌千年的上塘河,曾是历史上大运河江南运河段的主干道。馆舍旧为长安镇的电影院,2013 年3 月,为配合大运河申遗工作,展现大运河遗产价值,弘扬运河文化,对其进行改造并布置展览,于同年9月对外免费开放。全馆面积约800平方米,主要分“长安胜览”“长安闸坝” “长安流韵”三个区块进行展示。在整个展览的布置上,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运用新型装饰结构和声光电等多媒体高科技展示手段,结合历史文化内涵,重点展示长安“三闸两澳一坝”这一内容。使观众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长安“三闸两澳一坝”这一大运河重要点段的水利工程,展现其独特性。此外,还利用互动体验装置,让观众可以“对话”古老的运河文化。</p> <p class="ql-block">我在长安等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