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景点 大清国界碑 中国南方海岸线终端和公路零公里起点标志塔</p><p class="ql-block">拍摄 沙中金</p><p class="ql-block">时间 2024年1月14日 </p><p class="ql-block">篇号 75932243</p><p class="ql-block">手机 华为P30pro</p> <p class="ql-block">大清国一号界碑</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仑河出海口的小山坡上,碑高1.7米,宽0.7米,厚0.4米,用沿海所产的海蚀岩凿成。界碑正面书“大清国钦州界·知州李受彤书·光绪十六年二月立”,涂着红漆的庄严雄浑的大楷碑文透着一股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这块饱受长年风吹日晒雨淋而益显沧桑的巨石,一直昂扬地巍然屹立着,向每一个游客诉说着100多年来的每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1885年6月9日,清政府与法国在天津签定的《中法越南条约》规定,两国边界自竹山起,循北仑河出海口逆流而上,以河心为界线。防城港市与越南的边界线,从竹山的北仑河口至峒中的北岗隘,长200多公里,全段以石碑为标志,共立1至33号界碑。竹山界碑是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所立的第一块界碑,故称大清国一号界碑。100多年来,竹山一号界碑历尽沧桑,屹立于北仑河口岿然不动,显示了中国领土的神圣不可侵犯,故竹山一号界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界碑广场</p> <p class="ql-block">李受彤,</p><p class="ql-block"> 字彦伯,广西临桂人。举人出身,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任钦州知事。光绪十四年(1888年),钦州改直隶州随晋升知州,李在任期间,迁移书院,奖励文人,以礼耆者,受到好评。唯其施政,崇尚刑威,对大小盗贼,多施重刑,民多敬而生畏。</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受彤奉命随清政府钦差鸿胪寺卿(外交官)邓承修,道台王之春与法国勘界代表秋隆、海士勘定中越国界。会谈间,李受形秉承国家领土完整、寸土不让的立场与法方开展艰苦斗争,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收复法军强占的边境江平、长山、八庄等地,从竹山循北仑河至滩散、啊中立下数十块中越两国界碑,并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签约,确立中越边界。李受彤不辱使命,完成勘界任务,不久离任回籍。</p> <p class="ql-block">碑高1.7米,宽0.7米,厚0.4米,用沿海所产的海蚀岩凿成,为钦州知州李受彤所书。</p> <p class="ql-block"> 中国大陆海岸线东起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口,西南至广西东兴市北仑河口,全长18400多公里。因北仑河口地处中国陆地边境线和海岸线始终端,是中国大陆最西南端,同时亦是广西沿边公路的起点,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北仑河口拥有“中华之端”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北仑河口不仅是大清国界碑的所在地,还是中国南方零公里起点。</p> <p class="ql-block">中国南方零公里起点标志塔</p> <p class="ql-block">五七大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