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那高适当年为什么不救李白?这哥俩怎么会在战场上打了起来,高适又是怎么完成人生逆袭的呢?这一切的故事啊,都得从高适遇到的一个贵人开始讲起。高适曾经遇到一个贵人,就是张九皋,他是宰相张九龄的弟弟,正是在他的举荐下,年近半百的高适才中了有道科啊,就是因为道德和才能被举荐。后来呢他就当上了封丘县尉。封丘呢就是在今天河南的新乡。按理说啊高适穷困潦倒了半生啊,中间他还乞讨过啊,这一下呢终于有了一个铁饭碗,这一下该满意了吧?但是高适还是开心不起来啊,他就写下了《封丘作》:“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 为衔君命且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他说这个位置上整天的迎来送往,人情世故,让他很头疼。由于他出生在底层呢,他也不忍心去压迫老百姓,所以没干多久。高适就从封丘任上辞职了。后来他就转头到了名将哥舒翰的门下,当了一个书记官啊,负责文字工作,就相当于新媒体运营,相当于文案一样的工作人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高适说:“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 过 临洮”。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是四十多岁才被重用的原因。哥舒翰对高适就很器重。第二年歌舒翰就在西域的作战中啊,对吐蕃大获全胜,立下了战功。当时高适就写下:“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中”。这两度从军的经历,也让高适这一位边塞诗人的作品越来越成熟。我们都知道王之涣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凉州词》。其实当时王之涣在听着羌笛写下这首诗的时候,高适也在旁边。他还和了一首啊,这首诗就是:“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你看同样是听着羌笛高适的这一句,“风吹一夜满关山”,体现了他何等的胸怀和气魄呀。随着歌舒翰不断的加官进爵,高适的平台和事业也是越来越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而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正是那场安史之乱啊。当年哥舒翰在潼关保卫战中打败,而高适是第一时间返回长安,面见唐玄宗李隆基啊,向他汇报了前线的战况,并且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大开府库,广招天下勇士抵抗叛军。但是这个时候李隆基害怕了啊,他选择了西逃,所以这一刻大唐的国运进入了一个转折点,而各个诗人的命运也各不相同。啊,从历史来看,高适的选择那是正确的。李白呢就没选对啊,后来李白就投到永王李璘的帐下。讲到这儿呢,很多人可能有点晕了,说这个安史之乱不是打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吗?怎么又出来一个永王李璘啊,李白又是怎么加入到他的门下的呢?其实呢是这么回事儿,李磷是李隆基的第十六个儿子,但是他的母亲去世的早,小时候呢是由哥哥李亨带的。当年李隆基不是逃到四川之后嘛,他就发了一道诏书啊,分封自己的这些儿子去镇守天下,抵御叛军。李亨就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李璘呢是负责荆湘一带的防守。但是让李隆基万万没想到的是,其实在三天前,他已经被退休了,因为他的儿子李亨在宁夏的灵武已经称帝了啊,遥尊他为太上皇。所以当李隆基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呢啊要去收回之前的这个诏书。但是永王李璘已经就位了啊,并且他还不听李亨的调遣。他率军东进,这个时候呢,高适已经来到了朔州李亨的身边啊,李亨对他的建议呢也是非常的认可,就封高适为淮南节度使,统率兵马去兴师问罪,讨伐李磷。而李磷这个时候呢也在江南一带招兵买马,一个人就进入了他的视野啊,文化名人李白。李白这个时候过得也很不好,一听李磷招兵买马啊,他就非常果断,立刻加入了李磷的幕府。这哥们一口气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所以你看高适和李白啊,这哥俩按说是穷困潦倒了大半辈子啊,这个时候同时被命运选中,但是命运又何其残酷啊,把他们安排在了不同的阵营之中。李亨和李璘再次上演了大唐历史上同室操戈兄弟相残的悲剧。而后来李磷兵败身亡,李白也被抓住了。啊,这个时候的高适收到了一封求救信,一看是李白写的啊:“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这首诗,正是老朋友李白写来的求救信,此时他正因为参与永王李璘的谋反被关在浔阳监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李白把高适称为高公。你看这么客套的一个称呼,你就可见啊当时李白是有多害怕啊,他确实是害怕了。他想让高适救他,但是高适救没有救李白呢啊历史记载是没有救的,不仅没有救,他还删除了和李白之间所有的聊天记录,和他划清了界限。其实这个事儿呢,咱们今天想是能想通的,因为在那个节骨眼上,那个时代下啊,国家的前途命运还不明朗。而李白作为一个名人加入了一个乱军啊,所以当时的李白没人能救,也没人敢救。我们不能因为这个事儿就去否认高适的人品,为什么呢?因为后来高适在四川啊,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时候,杜甫也在四川,他多次接济了杜甫,而且呢还给杜甫写有一首言辞恳切的诗啊,这个诗呢是这么写的。他说: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中海铁二千代,愧尔东西南北人”。高适说啊,我曾经过着长时间隐居山野的生活,但是没想到老了老好了,还要征战疆场。我现在已经是老态龙钟了,但是却还身居两千石的高位。我不仅愧对国家,还十分愧对四处漂泊的你呀。所以你从这首诗中啊可以看到,高适这个人物啊,我们终于找到了高适能够大气晚成,能够逆袭的一个密码。那就是根植于内心的精神信仰,一种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相结合的家国情怀。当时杜甫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啊,其实已经是十年后了。杜甫看到这首诗是几度哽咽,老泪纵横啊,因为就在五年前,公元的七百六十五年,高适已经去世了啊,他当时呢啊是活了六十多岁。杜甫睹物思人,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想到了他和高适、李白三个人畅游梁园的场景。但是那一切都已经成了美好的回忆。此时此刻的杜甫正身处在湖南,他带着眼角的泪痕,也登上了湘江上的那艘小船。最后杜甫魂游湘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