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怪土地戏观音 不现塔身献美名——夷陵区小溪塔地名拾遗

冰果

<p class="ql-block">  在众多地名中,“小溪塔”的传说是最为有趣的,也是最美的。相传,本是民众祈求观音赐塔镇河妖,却阴差阳错被土地公戏弄投到了“玉泉寺”。传说是美的,可小溪塔似乎是真存在过,可惜毁了,正如名字一样,阳光点点的溪水,折射到塔身,成就了“小溪塔”的美名。如今的小溪塔,尽管只有曾经的传说,但依然幸福着一方水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溪塔全景</p> 一、小溪塔为何有楼无塔 <p class="ql-block">  小溪塔,原名晓曦塔,清曾名新兴铺。1970年县驻地迁此置城关镇。1981年改今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溪塔城标</p> <p class="ql-block">  相传在清末民初之时,在宜昌县(现晓溪塔路段),有座孤塔(也不知是什么年代建成的),因小溪的波纹可以通过清晨的阳光反射到塔尖上,故当地人称其为“晓曦塔”,该塔直到20--30年代,仍有部分残墟存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风化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晓曦塔</p> <p class="ql-block">  在传说中,小溪塔是应该有塔的。根据民间传说,古时川江航道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演变成旷世灾难,147米的水头狂泻而下,将宜昌变成汪洋,死伤无数。为救苦救难,观音菩萨去取来“铁铸神塔”到夷陵治水。此消息泄露了,当观音菩萨腾云驾雾走到当阳地界的玉泉寺时,发现有灵光闪现,且依稀地听闻人间的鸡叫,以为天亮且估摸应该到长江边了,怕被世人看见其真身,就在天空中投下铁塔。</p><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投下铁塔后感觉有些不对劲,拨开云层一看,这里离长江边还有一段距离,并不是小溪塔的山巅。天威被冒犯,于是很恼火,仔细一看发现是当阳的土地公公在弄虚作假,弄来假灵光,捏着鼻子、尖着嗓子学鸡叫。</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都是这个土地神的计谋。原来关云长败走麦城被杀后,当阳方圆百里所有的松树都没有树冠,也就是没有“头”,土地神以为是妖在作怪,得知观音“托塔”途经于此,于是导演了留塔的闹剧。</p><p class="ql-block"> 得知真相后,观音菩萨无法淡定,狠狠地扇了土地神一巴掌,从此玉泉寺的土地神塑像的嘴巴都是歪嘴。土地神在观音菩萨走后,怒不可遏地把那托铁塔的八个力士的手膀用拐杖打断了。现在去看那铁塔是歪的,力士的手膀是断的。因而小溪塔只有小溪塔空名而没有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溪塔黄柏河</p> <p class="ql-block">  从理论上说在1970年以前,夷陵人对小溪塔有没有塔并不在意,县城北迁以后,县城的名字叫小溪塔,在念叨中人们才意识到宜昌县只有小溪没有塔,地名“名不符实”。2007年几经选址,决定在位于长江市场之巅,黄柏河边,兴建夷陵楼。</p><p class="ql-block"> 滕王雅岳阳秀黄鹤奇,应许夷陵兼众美 </p><p class="ql-block"> 儿女情英雄谱兴亡事,都将沧桑付一楼</p><p class="ql-block"> 夷陵楼副楼的一副对联墨香味十足的32字,却将天下名楼以及宜昌文化符号屈原、昭君,还有石牌保卫战连同数千年朝代兴亡典故做了概括,也佐证了夷陵楼将夷陵文化一楼呈现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夷陵楼</p> 二、夷陵县令欧阳修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1007-1072),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仁宗景佑三年,朝廷大臣范仲淹由于直言谏事被贬,身为宣德郎的欧阳修为之鸣不平,因此也被贬夷陵县令。本是怀着失意之心的欧阳修来到这里,看到美如画的山水,变得豁然开朗,便把寓居夷陵的住所命名为“至喜堂”,意即至而后喜,并作《至喜堂记》,远近闻名的佳句“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便出自这篇作品。欧阳修在夷陵的一年多里,他踏遍夷陵的山山水水,写下了大量诗文。他感叹“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美秀,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而凡为吏者莫不始来而不乐,既至而后喜也。”在欧阳修众多诗文中,直接涉及夷陵者达140篇之多,其中有70多篇为在夷陵所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欧阳修石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至喜楼</p> <p class="ql-block">  “庐陵事业起夷陵,眼界原从阅历增”。后来欧阳修虽然政绩显赫,诗文盖世,但一直念念不忘夷陵。他曾对自己遭贬夷陵前的文章自我评价说:“三十年前,尚好文华,嗜酒纵歌,知以为乐,而不知其非也。”他认为,自己后来之所以能得锦文华章之美,正是由于在夷陵的逆境中受到锻炼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已滚过千年,但时至今日夷陵人还念念不忘欧阳修,特别建设了“欧阳修公园”,欧阳修公园里先生高大的石像,似在眺望他曾经治理的山川江河、清溪名峡,又似看到了当下夷陵人民的物阜民丰、礼仪教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暮年欧阳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夷陵欧阳修广场</p> 三、小溪塔地名美丽传说 <p class="ql-block">  下牢溪传说:下牢溪发源于夷陵区晓峰的牛坪垭,自北向南流经柏木坪、白马岭、覃家庙、姜家庙,至南津关注入长江,全长26.7公里。溪水清澈见底,碧澄如玉,溪流蜿蜒曲折入层峦叠嶂之中,两岸奇峰竟秀,翠林藏莺,繁花戏蝶,飞泉鸣琴,一步一景,幽静美妙,秀丽动人。</p><p class="ql-block"> 相传远古时期,治水英雄大禹之父鲧,为了惩治一条孽龙,将其锁在下牢溪底,溪名因此而得。游客行至下牢溪幽谷之中,仰望两岸重山峻岭,石门、石鼓、老虎岭、羊圈洞、狮子恼,一个个鬼斧神工之作,使人目乱神迷,如同进入神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牢溪</p> <p class="ql-block">  三游洞的传说:相传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p><p class="ql-block"> 三游洞地势险峻,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体,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三游洞远景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的地层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五亿至六亿年。三游洞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风景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秀美的风景吸引着众多游客的慕名而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游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游洞石刻</p> <p class="ql-block">  白马洞传说:据宜昌《东湖县志》记载:“白马洞在县北三十里,曾有白马出穴觅食;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汉中人失马,亦曾出此穴,相去数千里”。当年,是因唐僧师徒四人及白龙马西天取经路过此地,白龙马曾在此山洞寓居而得名。这里既是游览观赏溶洞景观的上佳场所,也是考察研学溶洞成因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马洞</p> <p class="ql-block">  马兰(难)坡的传说:在小溪塔冯家湾有个小地名叫马难坡。其实这个地方称呼太多,“板栗树湾”是也,“泡桐树垭”是也,“将军包”是也,“长冲”还是也。因为这里是一个弯曲的长冲,形如蛟龙,两边各有六个山包护卫,所以《宜昌地名十字歌》也这样唱道:“五字下来盘腿坐,白沙垴,宝塔河。朱市街挨卷桥河,七里长冲马难坡。”由现在的马兰路组成的那条长冲有没有七里也没有人去考量过。据传,东汉末年黄巾军余部廖化与杜远结伴为寇,曾安营扎寨夷陵的黄巾卡(现在的黄金卡)、营盘岗一带。一天,其部下带兵翻越南天山去攻打夷陵州城,当他们骑着马攀登山路时,因坡陡路滑,一不小心便人仰马翻,遇难于坡下。于是马难坡的地名从此传开,闻名于世。另一传说是三国时期蜀国军队路过此地因陡坡路滑军马在此遇难而得名。如今的马难坡已经发生了蝶变,一条连接宜昌主城区城市道路夜明珠路(宜秭路-马兰路段)已经建成,双向12车道。爬上马兰坡,回望黄柏河,遥看两座楼,铭记故事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宜昌市夜明珠路(宜秭路-马兰路段)</p> <p class="ql-block">  黄金卡传说:黄金卡,其实原名不叫黄金卡,要说这地名,得从东汉末年说起。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外戚和宦官之间争权夺位的斗争,加之自然灾害连年发生,人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举起义旗,起来造反。公元184年,冀州农民在张角领导下首先起义。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几十万农民热烈响应,由于他们头裹黄巾为标志,故称黄巾军。在宜昌城西有一个叫鄢家河的小村庄,当时就是黄巾军活动地区。他们焚烧官府,捕杀官吏,使得宜昌官兵胆战心惊。常派奸细进行刺探,以便围剿。为了保卫革命果实,以便更好地打击官府,黄巾军在通往小溪塔路中的山包上设一哨卡,对过往行人严加盘查。由于这里是黄巾军的哨卡,久而久之,这山坡就被称为黄巾卡。黄巾军被镇压后,此地被改为黄金卡。如今的黄金卡社区已经成为夷陵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日黄金卡</p> 四、宜昌生态第一村官庄 <p class="ql-block">  官庄村是宜昌市夷陵区重点打造的十个城乡统筹发展示范村之一,也是宜昌主城区百万人口饮用水源﹣﹣官庄水库所在地。近年来,官庄村以“城郊生态第一村”为目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湖北省“宜居村庄”、首届“宜昌最美乡村”桂冠。</p><p class="ql-block"> 据官庄村史馆的《前言》记载,明洪武2年,即公元1369年,因四川发生特大瘟疫死人太多,致使明朝政府推行“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大面积移民政策。江西婺源官庄窑一带先民迁徙到夷陵官庄且发现夷陵官庄与婺源官庄的地理面貌极为相似,尤如小盆地,且有小溪环绕,江西婺源建有一座官窑叫官庄窑,故先人为了纪念本次迁徙及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将新居地取名官庄从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宜昌生态第一村官庄</span></p> <p class="ql-block">  建于官庄村的“金钟阁”大楼,原为佛教圣地“金钟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清末民初,这里香火鼎盛,毁于1942年日寇军机轰炸,死伤百姓、僧人数百。中国军队在此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最多一次歼敌253人。为纪念中国军民的抗战精神,与官庄新村文化旅游配套,2016年在原址建起“金钟阁”大楼,除复原“金钟寺”相关佛教文化外,在顶层新置大铜钟一口,新增“金钟阁赋”及匾额楹联。</p><p class="ql-block"> 关于“金钟寺”的来历,相传清嘉庆十七年间一个赶山的阴阳先生路过官庄借宿在一农户家,叹惜这个地方该受穷。此户家人问其究竟,阴阳先生说道(便手指习家岗) 那是一个乌龟,吃的官庄畈的粮食屎尿都撒在咸池口(黄花军田坝),要想发财必须要建一座寺庙来压住它,于是各家各户自愿捐钱捐物建造寺庙。寺院建筑占地两千五百平方米,福堂大厅内供有一个大佛像,左右供小菩萨,绘制有道教八仙和四方守护神符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钟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铜钟</p> <p class="ql-block">  2015年在小溪塔官庄建成的中国三峡柑橘博物馆是中国第二座以柑橘和橘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真实记录了桔都夷陵柑桔产业发展历程,成为湖北重要的柑橘科普基地和柑橘文化展示窗口。夷陵,是中国的柑橘的发源地之一,有“中国早熟蜜柑之乡”“中国柑橘之乡”等称谓。现已培育出中国驰名商标“晓曦红”、“宜昌蜜橘”全国柑橘示范合作社“夷陵红”等龙头企业和品牌。柑橘面积达33.5万亩,产量79.8万吨,销售遍布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及出口到俄罗斯、加拿大、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早在4000多年前,荆楚柑橘就被列为贡物。《禹贡》、《山海经》等著作中均有记载。屈原《橘颂》,欧阳修“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都对夷陵柑橘情有独钟,夷陵柑橘节模式,从1991年开始至今成功举办了9届,已成为夷陵人的时代记忆符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三峡柑桔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官庄柑桔园</p> <p class="ql-block">  位于官庄村二组蜘蛛洞(原蜘蛛洞村),此洞属于石灰岩溶洞,传说清嘉庆3年(公元1798年),农民起义组织白莲教曾带领群众反抗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坚持斗争前后达九年之久,遍及四川、湖北、陕西、甘肃、河南等省。据《东湖县志》记载:嘉庆初,清军曾与白莲教交战于风牯牛。相传,由于白莲教败退,农民入洞避难,一夜间,蜘蛛吐丝封住洞口,清军赶来,见有蛛网封洞,以为无人而退;从此得名蜘蛛洞。抗日战争时期,附近群众为抵御日本侵略军的屠杀,曾藏于洞内,因洞中有洞,迂回曲折,并有风随水出,致使熏烟、放毒均不能入洞内;同时又由于洞道复杂,方向莫测,日寇也胆怯,未敢进犯,避难者安然无恙。还有传说当地农民过红、白喜事,前一天到洞内焚香烧纸,需要借多少桌子、板凳和餐具,第二天帮忙的人就去如数搬回家,完事后如数归还。有一次一农户归还东西后,一个青年人躲到洞外看究竟,见一美女出来点数收捡,此年轻人猛地跑进去惊吓了美女,从此以后村民来此便再也借不到东西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蜘蛛洞</span></p> 五、中华鲟“水中活化石” <p class="ql-block">  中华鲟,被誉为“水中活化石”,白垩纪残留至今最为古老的现生鱼类之一,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长江流域独有古老珍稀鱼类,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周朝时,中华鲟被称为王鲔鱼。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有“活化石”之称。葛洲坝、三峡大坝修建阻断了其洄游线路,为抢救这一濒危物种,国家在我区黄柏河江心岛建立了中华鲟全人工繁育基地。园内可欣赏到享有“水中大熊猫”美誉的各种规格中华鲟,以及多达上十个品种的世界各国鲟鱼,而且还可以看到扬子鳄、湾鳄、胭脂鱼和种类繁多的热带鱼及长江名特鱼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家发行中华鲟纪念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鲟</p> 六、飘香山野黑牡丹“夷陵版画” <p class="ql-block">  夷陵版画因原产地夷陵区而得名,有图文记载的历史达350多年。早在北宋时期,就有大量木刻雕版黑白版画出现,明末清初便闻名遐迩,历经古今世代传续,被誉为飘香山野的“黑牡丹”。2013年,夷陵版画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小溪塔街道被命名为“湖北省民间版画之乡”。2016年,夷陵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夷陵版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夷陵版画</p> 七、三线风情,夷陵记忆 <p class="ql-block">  1964年至1980年,涉及中西部13个省区实施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1965年以来,国家在宜昌市先后建设“三线”企业和科研院所35家,其中,夷陵区5家(715、809、612、827、核22)。20世纪90年代,这些企业大都“关、停、并、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家三线建设布局</p> <p class="ql-block">  1965年,海军第七研究院715所在原宜昌县晓峰乡新坪建厂。1970年建成投入使用,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p><p class="ql-block"> 1966年,华强机械厂(代号809)在原宜昌县小溪塔姜家庙建厂,原在山西太原的老厂于1969年迁入宜昌的新厂,属于兵器工业部。</p><p class="ql-block"> 1969年4月,国营江新机械厂(代号612厂)从江苏无锡迁入宜昌县小溪塔,1975年建成投产,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p><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827厂在宜昌县莲沱兴建,该厂建厂的同时投资兴建宜莲专用公路,于1973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为了建设827厂,1970年核工业部第二十二建设公司从四川涪陵迁来宜昌,承担战备工程和重点工业企业的建筑施工任务,该公司落户于宜昌县小溪塔冯家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夷陵三线广场</p> <p class="ql-block">  夷陵区作为上世纪三线企业集中的区域,有着厚重的三线历史文化渊源。2018年初,为深入挖掘小溪塔城市的发展历史,将城市建设与“三线文化”相结合,在罗家小河生态修复项目中,兴建了以“三线风情 夷陵记忆”为主题的三线文化广场,用“三线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夷陵人不断奋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夷陵三线广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夷陵三线广场</p> 八、“人定胜天”到“人水和谐” <p class="ql-block">  水,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一直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夷陵,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拥有“两坝一峡”世界级景观。因水而兴,因水而盛,数代人的努力,让梦想照进了现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陵峡</p> <p class="ql-block">  黄陵庙作为记载长江水患及治水的立体通史,不仅是万里长江沿岸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大禹开江治水的古建筑群,更是长江三峡治水文化的宝库。相传,玉帝降生夏禹到人世来治理洪水,同时又派遣天神下界来协助他,当他率民开凿到黄牛峡时,有天神化为神牛前来相助。神牛奋起特角以触岩石,顿时巨石崩裂,水流畅通,东流入海。“黄牛开峡”的神话故事便开始在夷陵地区广为流传。为了纪念神牛助禹开江治水,古人在此修建黄陵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陵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牛开峡</p> <p class="ql-block">  三峡人家是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湖北省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湖北省十佳景区,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和湖北省对外开放先进单位。三峡人家依山傍水,风情如画,三峡人家主要有水上人家、溪边人家、山上人家。千百年来三峡人祖辈生活在这里,以水为伴,和风浪搏击,这样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夷陵人骨子里开放、勇敢、乐观的性格,而这般性格,也成为了夷陵发展前行最大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峡灯影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峡溪边人家</p> <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关于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的送审文件上批示“赞成兴建此坝”。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开工,为纪念毛泽东主席1958年3月30日视察长江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命名为“330工程”。之后,10万建设大军从全国各地来到宜昌,修建万里长江第一坝。原计划工期三年,由于技术方面原因,至1988年底,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成为万里长江上建设的第一个大坝,是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葛洲坝工程开工现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p> <p class="ql-block">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也称“三峡大坝”。为改善航运状况,开发利用长江水力资源,早在1919年,关于三峡建坝的设想就被提出,之后无数的专家、学者倾注心血、钻研开发,所投入力量之雄厚、工作量之浩瀚,在世界工程史上堪称罕见。直至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1993年10月29日三峡枢纽工程获准实施。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20年11月1日,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荣获112项世界之最,集防洪、发电、航运三大功能为一体,综合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七大效益,被列为全球超级工程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峡坛子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峡大坝</p> <p class="ql-block">  对夷陵而言,从黄牛开峡的神话传说到黄陵庙承载的治水文化,再到三峡大坝水利枢纽的国之重器,续写了一部属于中华民族的治水文化史诗,更是谱写了一部人水和谐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外桃源三峡人家</p> <p class="ql-block">  小溪塔历史厚重,文化多元,既有三游洞、白马洞等名胜古迹和夷陵楼、至喜楼等文化地标,也有三线文化、移民文化等精神血脉,这里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一座城的期待将形成巨大发展合力,如今小溪塔变化日新月异,真可称得上是“云里千重树,晶莹一小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晶莹小城小溪塔</p> <p class="ql-block">说明: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一并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