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用故事讲家风</b></p><p class="ql-block"><b>是一大发明</b></p> <p class="ql-block">党和领导非常重视家风家训建设,浙江省老领导和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兼任副研究员、家传创始人朱子一,共同撰写提交了《关于家风家训传承的几点建议》,对家传编辑部的传承实践进行了汇报,得到局委袁书记的正向批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议》说,在传承家风家训方面,家传编辑部通过写作家传,讲述活泼生动、有血有肉的故事,总结、提炼家风家训,令人印象深刻。最近,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杭州图书馆和媒体人创办的家传平台三家单位,共同举办了全国首届家传书展,得到了广泛好评,展期结束后还延长日期,并决定向各县(市、区)图书馆巡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家传,有些由家庭个人采写制作,有些由单位组织发起。如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组织离退休老同志讲述单位创业史,提炼红色家风家训,不但成为家族传承的盛事,也因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大受青年职工欢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议》说,随着人口流动加速,子女在成年以后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较以前要少,能够像传统社会几世同堂的家庭少之又少,加上改革开放40余年,社会经历巨变,代际差异被时代放大,无论客观上的物理距离,还是社会造成的观点落差,都对传统的家风家训传承构成挑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各界虽然非常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但由于缺乏良好的载体,传统的家风家训大部分都是高度浓缩的格言警句,缺乏榜样的示范传承,很难入脑入心,对当代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尤其是停留在极少数古代达官显贵、氏族大家的家训研究上,缺乏时代感。</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核心、也最根本的问题是,群众性的家风家训传承,在现代性、传播性上尚未出现质的突破,容易陷入自说自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议》认为,一要探索家风家训传承的新形式,将时代性、社会性和独特性融为一体。目前来看,家传以口述者和史实记载为核心,写作上下五代人的家族史,是一种相对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这些特性的文本形式。家传不同于一般的传记,而是从祖辈开始讲起,通过故事体现家风的形成和传承过程,将榜样的力量融入家风传承,故事真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入脑入心,效果远远优于干巴巴的条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要借鉴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等单位的先进经验,发动有条件的单位,组织单位离退休老同志讲述红色史、创业史,将单位创业史传承与家风家训传承融为一体,既作为单位的创业史,也作为家风家训的传承材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要鼓励个人和家庭撰写家族往事,提炼、总结家风家训,倡导年轻人主动记录父辈、祖辈奋斗的一生,以此来作为新时代的行孝方式。通过个人史与社会史相融合,在充分发挥史学「垂训作用」的基础上,用故事传达家风家训,可视为传承家风家训方面的创新之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