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 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石钟灵毓秀,品相温润、质地坚韧、色泽纯净,凝紧了天地精华,与中国人的精神追求颇多契合。中国的玉器制作,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玉器不同的材质、造型、纹饰,不同的器类组合与使用方式,蕴含了与之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以装饰品和礼神法器为主的玉制品就体现了远古先民自觉的审美意识和虔敬的宗教情怀;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王朝,玉器更多地表现为仅力和财富的象征;周王朝确立的宗法制度,使玉器成为礼制和道德化身,秦汉社会变革使得礼玉制度进一步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隋唐至明清,玉器逐渐褪去神圣的光晕和礼法的约束而成为俗世珍宝,承载了人们远避灾祸、近取吉祥的美好愿望。玉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玉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大宗,馆藏各类古代玉器近9万件,器类丰富,序列完整,品质上乘,既有新石器时代不同区域文化的特色玉器,也有王朝时期不同用途的代表器类,而唐、宋、辽、金中古时代的收藏世存稀少,尤为珍贵。本展览依托中国国家博物馆丰厚的典藏,选取480件套玉器精品,上自远古,下至晚清,以“玉出东方”“玉礼堂皇”“吉玉琳琅”“琼华满堂”“镂冰雕琼”五个前后贯穿、互为联系的单元,深入探寻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示玉器从饰品到神器礼器,再回归世俗,从帝王贵族专享到普及民间的发展轨迹,同时展现玉器制作的工艺流程与审美意境。展览力求全方位挖掘并闸释古代玉器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民族心理、审美意趣和风俗好尚,体现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传统与精湛的艺术造诣。</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历来重视对古代文物的收藏、研究、展示与闸释。衷心希望广大观众能够通过展览切身感受中华玉文化丰厚的历史积淀、多元的内在气质、鲜明的时代特征、持久的创新精神以及永恒的艺术魅力,增进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努力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汇聚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飞天(2件)</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16年—1125年)</p> <p class="ql-block">飞天童子(2件)</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摩羯纹带銙</p><p class="ql-block">辽金(公元916年—1234年)</p><p class="ql-block">摩羯又称“摩伽罗”,本是印度神话中水神的坐骑,头部与前肢似羚羊,身体和尾部则像鱼,是一种想象中的生物,后来转化为佛教中的圣兽。佛教传入中国后,摩羯的形象变成了龙首鱼尾带翅兽,而鱼龙幻化也有“鱼跃龙门”“步步高升”之意,体现出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摩羯纹带环</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迦楼罗饰</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16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迦楼罗眼窝及耳边的空洞原应镶嵌宝石。迦楼罗又叫金翅鸟王,相以龙为食,威力无穷,以后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迦楼琴形象为人面、鸟嘴、戴羽冠,腰部以上为人身,以下为鸟身。人们祈求这和鸟能让自己远离疾苦,获得幸福。</p> <p class="ql-block">“六合同春”带鈴</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左右对称的造型属于比较典型的西亚风格,而“六合同春”则是经典的本土题材。“六合同春”意指天地四方,万物皆春。多以鹿取“陆”之音,鹤取“合”之音,花卉、松树、椿树等取“春”之意,一同组成吉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玛瑙花卉纹龙柄杯</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玛瑙花口杓</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杓是一种酒具,造型受西亚金银器风格影响。</p> <p class="ql-block">人物纹花口高足杯</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器型仿西亚金银高足杯,器身呈八瓣花形,每瓣外壁以阴线仿錾刻效果刻人物纹。足底亦成八瓣花形,花心刻“子孙永宝”四字。</p> <p class="ql-block">这是八个花瓣上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胡人驯象纹带环</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玛瑙伎乐人物纹带铐(3件)</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这是整套玉带中残存的3块带鈞,均浅浮雕唐代流行的胡人奏乐图案。唐代玉铐多为伎乐、狮子、花卉图案,贴近世俗生活,且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东西文化间的频繁交流。许多中亚和西域小国都向唐朝进贡玉带,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康国、大食、于阗、回鹘等。</p> <p class="ql-block">胡人戏狮纹带饰(7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带饰采用剔地浮雕技法,雕刻身着窄袖长袍高靴的胡人戏狮图案。戏狮表演融歌、舞、乐、杂技于一体。蒙古族并没有驯狮的传统,胡人驯狮纹源自中亚、西亚地区。</p> <p class="ql-block">胡人戏狮佩</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胡服舞人佩(2件)</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嵌金丝盖盒</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叶形盘</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嵌宝石镜架</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鸠杖首</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瓜棱纹扁瓶</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菊花纹碗</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翡翠杯</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翡翠扳指</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翡翠扁方</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翡翠龙首雕螭带钩(2件)</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翡翠“鱼跃龙门”壁</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双螭耳簋</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簋是古代用于盛放谷类饭食的器皿,是商朝至东周标志性的青铜礼器之一。紫檀盖为清代后配,上嵌元代白玉镂雕龙穿花纹帽顶为钮。</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觚</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觚是一种敞口、细腰的酒器,盛行于商代到西周初年。</p> <p class="ql-block">凤纹三牺盖鼎</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仿青铜三足鼎,但在造型上有较大的更改。鼎是古代用以烹煮肉类的器具,是商周至汉代最重要青铜礼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双兽衔环耳菱口尊</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尊是一种大口、鼓腹、带圈足的酒器。</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爵</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爵是一种祭祀用的酒器,早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商周时期十分流行。</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环耳炉</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仿明代宣德炉,宣德炉的造型又可上溯至商周时代的青铜鼎。</p> <p class="ql-block">方鼎</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龙柄式匜杯</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匜是一种盥洗器皿,与盘配套使用。</p> <p class="ql-block">三螭纹觥</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觥是一种动物造型的盛酒器,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p> <p class="ql-block">双螭耳杯</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杯口侧镂雕螭形双耳,两螭弓身伏于杯口,相互观望,造型别致。螭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无角的龙,在周至汉代艺术中常见,宋代再现螭龙造型,是好古风尚的一种体现。</p> <p class="ql-block">双螭耳酒台盏</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这件酒具由酒台和酒盏两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玛瑙花瓣盏托</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盏托是为防烫手,安放茶盏的承盘,因其形似舟,又名“茶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较精细的饮茶法,敬茶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待客礼仪,茶具也随之从饮食器中分离出来,出现了许多新器形,盏托即为其中之一。盏托在唐代已十分流行,多为瓷制,也有金玉器材质的。</p> <p class="ql-block">螭耳瓜式杯</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玛瑙海棠式碗</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斗式杯</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盖碗</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镂雕花卉鹭鸶杯</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杯体为莲荷形,外壁布满镂雕的牡丹花枝和鹭鸶纹,设计巧妙,雕琢精致。鹭鸶常与莲荷芦草等组图,意为“一路连科”,牡丹则象征富贵荣华。</p> <p class="ql-block">龙柄桃形杯</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三螭耳杯</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玛瑙板沿盘</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渣斗</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水晶力士烛台</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鱼龙花插</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玛瑙巧作“鹤鹿同春”花插</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兰花插</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宝相花纹题诗执壶</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此壶以整块玉琢成。壶柄爬伏一只螭虎,盖钮为寿星造型,流部缠绕灵芝,壶身浮雕宝相花卉,皆寓意长寿。并刻诗四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为明代宫廷御用精品。</p> <p class="ql-block">梅枝纹盖瓶</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梅花灵芝纹如意</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灵芝牡丹鱼蝠纹如意</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如意表面浅浮雕两只水中跳跃的鲇鱼,谐音“连年有余”;端顶立雕一只飞来的蝙蝠,喻“福从天降”;长柄正面高浮雕牡丹灵芝纹,象征富贵长寿。背面刻有乾隆皇帝戊申(公元1788年)新春题诗一首。</p> <p class="ql-block">鹅穿莲纹三镶木柄如意</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玛瑙兽首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玛瑙内画山水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包袱形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碧玺盖玛瑙巧作“苍鹰枯树”图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马少宣款茶晶内画山水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红玛瑙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周乐元款茶晶内题诗句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寿字鼻烟壶(一对))</p> <p class="ql-block">猴形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叶仲三款水晶内画聊斋故事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玛瑙雕鱼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缠丝玛瑙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玛瑙巧作双鸟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葫芦形鼻烟壶</p> <p class="ql-block">“万松千峰”山子</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此山子材料、雕工、韵味俱佳,应为清宫陈设。山子上刻乾隆御制诗:万松春晓坐山房,雨后千峰濯翠光。因迥为高步入古,受宜得趣意延凉。闲听倚巘涛翻鬣,极眺铺阡浪摆芒。诅事游山欣惬赏,为民额手庆宜旸。</p> <p class="ql-block">这是背面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松岩洗砚”山子</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岩穴抚琴”山子</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仙人贺寿”山子</p><p class="ql-block">辽金(公元916年—1234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松荫问道”山子</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携琴访友”山子</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金石“渔樵耕读”山子</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仙岳献祝”山子</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鹿鹤同春”笔架</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星”笔筒</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器外壁采用高浮雕技法多层雕刻,主体纹饰为福、禄、寿三星,辅以童子、山石、松树、亭台、石桥、祥云、溪水和瀑布等景物,底部刻“乾隆年制”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