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4日上午,华山中学2026届(6)班语文研学第2小组全体组员,在家长的陪同下,一起开启了探访名人故居的研学活动,去寻找城市中那留存着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气息。 在故居里,我们看到了他的书房、卧室、厨房等各个角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闻先生平易近人、勤奋好学、富有爱心和正义感的品格。尤其是他对于民主自由和社会公正的追求,让我深受启发。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haokan.baidu.com/v?vid=5329955330791596380" target="_blank"><i> </i>闻立雕眼中的父亲闻一多</a><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可以点开我哦)</span></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一篇:实录——我们的足迹</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 我们的第一站,是闻一多、朱自清先生的旧居。</font></b><br> 闻一多朱自清先生的旧居位于昆明市盘龙区司家营闻一多公园内,是昆明传统“一颗印”四合院建筑,也是作为清华文科研究所旧址,于2019年闻一多公园升级改造后重新对外开放。<br><br> 1937年7月,闻一多来到昆明,任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在昆明期间,他曾经转多地居住,其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就是司家营41号。 在他的故居里,我们看到了他用过的书桌、墨水瓶、笔筒等生活用品,还有他写给学生的信件和讲义,都展现出了他严谨求实、爱国爱民、关心学生、为人师表的优秀品质。参观中,我们对于闻一多先生提倡“自由个性”的思想更加理解。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独特而真实的个性,并通过努力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之物来实现人生价值,这样才能让每个人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自我。 此外,我们也深刻领悟到了闻一多先生所倡导并践行着“以诚相待”的处事态度。只有相互信任、坦诚沟通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在工作与交往中取得最佳效果。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站,是闻一多历史陈列馆</b></p> <br>我们穿过闻一多公园的树林草地,顺着人行健康步道往里走,一栋红色高大宽敞的、状似红船的建筑体出现在眼前,这就是闻一多纪念馆。整个陈列馆气势恢弘、布局合理、展品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的重要事迹与思想成果。 来到陈列馆大厅的门口,便能看到一个高大峻俏的雕塑作品——“勇往直前”的雕像。这尊雕像以轮廓简洁明快、线条流畅优美来表现闻一多先生奋发向前、执着不懈追求真理和信仰之美。雕塑的背后,是陈列馆的主题建筑,外墙以红色为主基调,从上而下颜色由深变浅,中间是一个由色彩拼接而成的闻一多先生头像,两者相映成趣。 <b> </b> <p class="ql-block"> 走过雕像,在进入正式展区之前有一个介绍闻一多先生基本情况及其重要事件影响等内容的引导墙面板。</p><p class="ql-block"> 展厅分五大主题对闻一多先生进行了介绍。</p> <b> </b>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个主题详细介绍了闻一多先生当年步行3600里,横穿湘黔滇的经历。</b>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让我们感受到当年闻一多先生那一代人,在国运兴衰中所经历的人生历程。</p> 1938年抗战初期,由北大、清华、南开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自长沙再迁昆明。部分学生与教师共320余人,行程3500里,步行入滇。当时已是名教授的闻一多毅然加入这支行程最为艰苦的队伍,成为仅有的五位随行教师之一。面对学生们不解的目光,他回应说,自己对于中国的认识,还很肤浅,这一次,他要用脚板去抚摸祖先经历的沧桑。他坚定地说:国难当头,我们这些掉进书堆里的人,应该重新认识中国了。” <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ed2308">第二个主题介绍了闻一多先生的骨肉亲情</font></b></h3> 通过珍贵文物实物和图片资料再现了童年时代对家庭与祖国深厚感情培养。 其中有许多闻一多先生写给父母的书信还有写给妻子的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了先生那份文人背后的拳拳情思。一代大师,根植于浓浓的亲情中,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第三个主题介绍知交友情</b></font></div><div> 介绍了闻一多先生和冯友兰、朱自清、顾毓琇、潘光旦、徐志摩等人深厚友情。我们可以想到,在日军飞机不断轰炸的情况下,闻一多先生和知交好友们,在乡下疏散的两年多时间里,闻一多先生和冯友兰、朱自清等一众好友经常结伴步行去西南联大上课的情形。</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第四个主题介绍的是闻一多先生的师生情谊</b></font></div><div>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谊堪称典范。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大回清华教书,特地给臧克家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div><div><br></div><div><br></div> 陈梦家是闻一多(左)的得意门生,两人相处颇为融治。闻一多在青岛大学任教时,爱青松和大海,更爱两个年轻诗人——陈梦家和臧克家。闻一多书斋的书桌上常摆两张照片,他时常对客人说:“我左有梦家,右有克家”,言下不胜得意之至。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第五个主题介绍了闻一多先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以文学纪年的方式对闻一多先生的成就进行了介绍。</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ed2308">第三站,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font></b></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丰源路的高架桥,我们步入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泥路,一直步行2公里左右,终于找到了隐藏在村子中间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斑驳的墙头,似乎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历史。遗憾的是,这个旧居不对外开放。我们站在一个高点,窥探了院落中那集满的落叶和萧索的荒草,一切有些宁静,似乎在告诉世人,一切的繁华落尽,我只想静静的处于这个悠闲的小村里。带着遗憾,我们离开,用另一种心情去感知那一个曾经有着人间四月天的美:“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p> <p class="ql-block"> 触摸城市文脉,聆听历史回响,光荣的一步一脚印,皆有迹可循。让我们去追忆那段艰苦岁月,传承五四、西南联大精神。</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b>第二篇:信息——对名人的了解</b></span></h1><p class="ql-block"> <font color="#ed2308"><b> 闻一多生平介绍:</b></font></p><p class="ql-block">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青年时期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赴美留学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回国任教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投身革命:</b></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1946年6月29日,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枪杀遇难:</b></p><p class="ql-block">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他为《学生报》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题词:“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他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p> <div><b><font color="#ed2308">主要作品:</font></b></div>时间 出版社 作品<br>1920年4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旅客式的学生》<br>1920年9月 新诗《西岸》<br>1922年3月 《律诗底研究》<br>1922年 清华文学社 《冬夜草儿评论》<br>1923年 上海泰东图书局 《红烛》(诗集)<br>1925年 《七子之歌》 <br>1928年 上海新月书店 《死水》<br>1948年 上海开明书店 《闻一多全集》(1一4册)<br>1951年 上海开明书店 《闻一多选集》<br>1955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诗文选集》<br>1983年 云南人民出版社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br>1985年 武汉大学出版社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br>1942年 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楚辞校补》(古典文学研究)<br>1956年 古籍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br>1956年 古籍出版社 《古典新义》<br>1956年 古籍出版社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br>1984年 重庆出版社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br>1985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 <font color="#ed2308"><b>其他艺术作品:</b></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三篇:情思——我们的感受</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b>角娅萌:</b></font><br> 站在闻一多先生的故居,我通过二楼的窗,看着这一颗印的小小院落,先生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仿佛活了。80多年前,这里也许还是一片荒山、一片稻田、一方池塘,先生和冯友兰、朱自清等好友,也许还在小路上散步,听一畦蛙声,走一片泥泞,我仿佛看到先生在二楼的那个小窗下,点着油灯,正在修改讲义,窗外,雨还在不停的下……如今,还是这个小院,二楼的窗外,不远的地方就是高楼大厦,先生当年为之奋斗的那一切已经逐步成为现实,正如先生《红烛》中所说:“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只是,如先生这样的人,在如今的繁华中,你正隐藏了自己曾经的光华,静静的立于这喧闹之中。<br> 果然,当身临其境地体悟前辈的甘苦,当最大限度的抵近大师们的内心,那光荣的一步一脚印,皆有迹可循,就让我们带着崇敬,去触摸城市文脉,聆听历史回响。</h3> <h3><font color="#167efb"><b>王丽婷:</b></font></h3> 参观闻一多展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位伟大的文化名人的丰富内涵和卓越成就。首先从他的出生背景、求学经历、创作生涯到晚年生活,每一个阶段都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得淋漓尽致。其次,展馆内陈列了大量的闻一多的文学作品,如《死水微澜》、《红烛》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反映了闻一多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不禁为闻一多的才情所折服,同时也为他的爱国情怀所感动。<br>总之,参观闻一多展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位伟大文化名人的非凡魅力,这次的寻访让我收获很大。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史刘夕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参观完了朱自清、闻一多旧居。闻一多,朱自清旧居位于北京路的闻一多公园内。这栋建筑充满了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里面藏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和书籍,如闻一多的手稿,朱自清亲笔签名的书等。</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故居,我感受到了他们当时条件的艰苦。对闻一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是一位诗人、学者,也是一位爱国战士。他义无反顾,不屈不挠,不勇往直前,他用宝贵的生命唤醒了无数热血青年,为推翻反动派的血腥统治战斗到底。</p> <h3><font color="#167efb"><b>杨路尧:</b></font><div> 今天我们来到位于昆明市北市区龙泉镇的闻一多故居, 这栋建筑是典型的“一颗印”建筑,建于1941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南迁昆明时所租用,闻一多先生,以及朱自清先生的亲人住在这个不大的房子中。<br> 刚一进门,有两个房间:一边是厨房,另外一边则是助教的宿舍。厨房里的陈设十分简陋,灶台上只有几个简单的生活用品。那时条件艰苦,经常10天半个月吃不着肉,一次,闻一多先生带回来了几块白豆腐,家人们高兴地称这些豆腐为“白肉”。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啊!宿舍中,几把木质家具和几副碗筷孤零零的放在地上。往里走,展台中放着用来盖房子用的土砖,以及闻一多先生研究的各种书籍。<br> 顺着木质楼梯登上2楼,就是闻一多先生和夫人的卧室。说是卧室也只有一张木床,几个暖水壶,一张破败的桌子和几个木质的储物箱。木头桌上有闻一多先生的眼镜烟斗,几只毛笔和一枚小小的印章。抗日战争期间,昆明虽是大后方,但也经常遭到日军空袭,物价飞涨。闻一多先生为了补贴家用,两年之间篆刻了数千块印章以换取生活物资。2楼的另外一侧,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房间。房间中只有一张行军床和一张木桌。房屋的3楼是清华文科研究室。<br> 在电影《建国大业》中,闻一多先生最后的演讲,还历历在目,他人生的愿望何尝不是,人民能过上好日子,不愁饿肚子,我们如今的安居乐业,正是无数个像闻一多一样的人用笔、用枪、用血一点一点铸造出的。这一次的研学活动,让我印象深刻也收获无数,我们要铭记国耻,铭记英烈,吾辈自强,闻一多先生留下的无数精神物质遗产激励着我们不畏困难,砥砺前行!</div></h3> <font color="#167efb"><b>杨路尧的家长:</b></font><br> 今天和孩子一起参加了华山中学语文研学活动,参观闻一多和朱自清故居。原以为所谓的“故居”就是每家一栋民宅,只是衣食起居的地方,到了才知道,原来是只有一栋两层小楼,楼下是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厨房、食堂,楼上不但住了闻一多一家,还有朱自清和其他两位单身教授和几个研究生,工作、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但是几位教授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了很多的重要的学术研究。<br> 作为父亲和教育工作者,我也关注到了闻一多和朱自清先生的家庭。闻一多先生的家庭是书香门第之家:祖上有自家家的私塾,有私人藏书馆,父亲闻廷政考取过秀才,读书氛围甚浓。所以闻一多在年仅13岁时能考上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不是偶然,是他的家庭给了他极大的影响。同样的,朱家也是书香门第。朱自清的父亲也是读书人,晚清进士,对朱自清幼年时的教育非常重视,不过关的作文是要丢到火炉中烧掉的。其实不止闻先生和朱先生,那个战乱时代的很多“大家”都是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的。<br> 我们提倡的要“家校联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非是学校要推卸责任,因为现实社会中有许多诱惑围绕在孩子们身边:容易成瘾的电子游戏、立场有问题的短视频、读书无用的错误论调等等,特别是到了寒假,孩子接触更容易接触到不好的东西,所以父母必须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不要对孩子的学习教育丢开不管,幻想假期结束再交个学校教育,到时候可能来不及了。 <h3><font color="#167efb"><b>王丽婷家长:</b></font><br> 参观闻一多展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位伟大的文化巨匠的卓越成就和崇高品质。在这里,我不仅了解到了闻一多的丰富人生经历,还领略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br> 展馆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实物展示,生动地再现了闻一多的一生。从他的出生背景、求学经历,到参加抗日战争、投身民主运动,再到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这让我深感闻一多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担当的人,他始终坚定地走在时代的前列,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努力奋斗。<br> 展馆还展示了闻一多在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卓越成就。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概,又有婉约柔情的韵味,堪称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br> 参观闻一多展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位伟大文化巨匠的非凡之处。他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和崇高品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我热爱祖国文化、追求卓越的热情。我相信,闻一多的精神和文化遗产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拼搏。</h3> <h3></h3><h3><font color="#167efb"><b>史刘夕然家长:</b></font></h3>今天学校的研学活动,陪孩子们参观了朱自清闻一多的旧居。对闻一多先生的认识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深度,知道他是一位大学教授,一位爱国先生,一位有许多爱国诗篇,一位为了民主与自由、为了爱国而牺牲了的民主斗士。闻一多故居不仅是他的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也是他思想发展的见证地,在他的指导下,清华文科研究所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这次陪孩子的研学活动让我们更深的了解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的创作和成就,感受到了他的才华和对文学的热爱。 <h3><b><font color="#167efb">角娅萌家长:</font></b></h3> 去了闻一多先生故居,深深感受到这位文化巨匠的卓越才华和崇高品格。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走进故居,面对着那些保存完好的家具、书籍、手稿等物品,仿佛能听到闻一多先生当年掷地有声的读书声,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勇于揭露社会问题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br> 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闻一多先生曾说过“我们要把自己变成一个艺术品”,这番话引起了我的共鸣。每个人都像是一件未完成的艺术品,在自己心中构思着大千世界最美妙的图景,并努力实现它们。正如闻一多先生那样,“做自己想做而该做之事”。“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实现。”<br><h3> 总之,这次语文研学活动,不仅让我发现了城市中流淌着的历史文化气息,感受到文化名人的风采和家国情怀,也让我从中受到了启发,我将和孩子一同成长,也许,这就是陪伴的力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