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长街

泾阳故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长街不是北京的“十里长街”的长街,只是泾阳县口镇的一个行政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街地处嵯峨山南麓,冶峪河北畔,临近古郑国渠河道,真正是一个靠山临水的好地方。长街现在称“村”,但在宋元或更早的时候是镇的建制,称为“长街镇”。在唐代有一段时间,长街更是以“鼎州城”的形式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鼎州,就不得不提发生在这里的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大事件——黄帝铸鼎。清乾隆《淳化县志》录有明朝人罗廷绣所写的《荆山辨》一文,引证《帝王世纪》《长安志》《禹贡》等资料文献得出“铸鼎荆山,即嵯峨山”的结论。清代陕西巡抚毕沅经过考证,在其著述的《关中胜迹图志》中也加以肯定:“铸鼎之山,即泾阳之嵯峨山”,并亲自手书,在长街附近立有“黄帝铸鼎处”的石碑。前几年,黄帝铸鼎的传说已被当地人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街还有一处建于唐开元元年间的寺庙——清凉寺,曾迎来了一波一波的游人,是泾阳县留存诗词最多的地方之一。元代的泾阳进士刘汉臣有诗《清凉寺》:“鸡犬人家古鼎州,林间萧寺镇清幽。嵯峨北望寻常见,冶水南来取次流”。清康熙年间泾阳知县王际有也留下了《入清凉寺》:“亦结远公社,清凉名不虚。一溪流水绕,几树绿阴疏。阁影连峨岫,钟声落郑渠。我来多逸兴,山鸟引轩车”。清凉寺在清末就已经香火凋零,成了“客寒窥破灶,僧老恋残经”。后来当地百姓就在庙宇的基础上改建了学校,清凉寺学校党支部更是解放前口镇地区为数不多的地下党组织之一。清凉寺学校一直坚持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并入了口镇中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探究古长街、寻迹清凉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寺庙,长街还存在过一处城隍庙,据说还管的是周边的城隍。上面提到长街曾置鼎州的记载见于明嘉靖《泾阳县志》:“天授二年(691年)以云阳县置鼎州,领云阳、三原、泾阳、礼泉四县。大足元年(701年)州废,置云阳县,属雍州”。又载:“鼎州城,在县西北,即今长街镇,有古城隍庙”。既然是管了四县的州城隍庙,管理四周的县城隍也算是职责所在吧。据当地的老年人讲,除了清凉寺、城隍庙,村里原来还有药王庙,挨着是娘娘庙、马王庙、拐拐庙、关帝庙,“黄帝铸鼎处”的石碑原就在关帝庙前的西南角立着,不知道啥时候就剩半块了,被对面住户打胡基当成垫板用,后来就找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州降为县后,长街依然是云阳县城所在地,称“鼎州城”也恰当着哩。直到后来县城迁至现在的云阳镇后,才不再称城,改为镇点。再后来,西北方距离不远的冶峪河出山口,因遏着通往北边几县的交通要道,贸易和自由集市的发展形成的口头镇逐渐代替了长街,“镇”也保不住了,就成了一个冶峪河畔静静的山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长街,以红皮大蒜闻名远近,号称“大蒜小镇”,更是省级“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长街”被收录入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化的底蕴依然在长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