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起初,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较多。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别婚姻、氏别贵贱。</p> <p class="ql-block">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p><p class="ql-block">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p><p class="ql-block">姓别婚姻、氏别贵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商周三代,姓与氏的功能和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人都拥有自己的姓和名,但只有贵族才能拥有氏,素有“氏所以别贵贱”的说法,毕竟一个姓的分支太多,只有氏才能代表了这一支的身份地位,因此,氏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贵族男子都称氏不称姓。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姓氏开始混乱,很多氏逐渐变为姓。西汉时期,司马迁作《史记》,干脆不再分姓氏,直接混为一谈。</p> <p class="ql-block">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儿童进行初步的社会认知教育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百家姓》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由于内容与姓氏相关,《百家姓》的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当时的皇家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当时钱塘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p> <p class="ql-block">《百家姓》是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其他两部是《三字经》和《千字文》)之一,也是古代私塾儿童启蒙教材的首选。</p><p class="ql-block">《百家姓》全书共收录当时的姓氏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而今我们学习《百家姓》,书写《百家姓》,也算是辅导孩子识字,传承中华姓氏文化,领略国粹书法的一种方式吧。</p><p class="ql-block">下面我把从网络中搜索来的关于《百家姓》书写的书法作品、字帖、名家法帖贴出来,与大家共赏,同时供书写训练的朋友们学习临摹。</p> <p class="ql-block">田字格练习书写《百家姓》</p> <p class="ql-block">田英章硬笔行书《百家姓》</p> <p class="ql-block">楷书《百家姓》</p> <p class="ql-block">横线版《百家姓》</p> <p class="ql-block">赵贺新书《百家姓》</p> <p class="ql-block">卢中南书《百家姓》</p> <p class="ql-block">成亲王行草书《百家姓》</p> <p class="ql-block">丁祥红书《百家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