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某些方面来看,逻辑课是我在自我求证自我合释的一个过程,我欣喜地发觉这些我曾质疑过的却没有得到任何关注的关节点确乎存在着错误,在这时,我不愿用“大大小小”来修饰“错误”,因为在逻辑层面上,错误只分存在与否,而非大小深浅。</p><p class="ql-block">辩驳是思维本能,当我们本身已经处于一种逻辑闭环之中时,我们在被质疑的投枪掷刺时会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的城墙打上补丁,这时的思维交锋的场景几乎如同两座末日堡垒相撞,一旦闭环就坚不可摧,无法互通无法汇融;然而人又需要这种逻辑闭环,在里面活得轻松而安全,如同一颗找到了自己运行轨道的小行星。然而,如果我们跳脱出一个闭环,在无关任何虚设的语境中,围墙都不复存在而你手中就是那柄最锋利的投枪:逻辑。逻辑的含义在高中课本有四层,而这投枪是第二层——我更认同这层解释才是最本质的——客观的规律性。而一切所谓“受害者逻辑”“强盗逻辑”“人性逻辑”等等只是一圈看似厚重的围墙,一旦构成闭环就要有接受合验性审查的觉悟,而逻辑——逻辑本身才是结构一切不合理强权思维的武器。</p><p class="ql-block">形式逻辑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学习谬误的课上,我惊讶于谬误种类之多,更恐惧于其隐秘性之强,有太多我们随处可见却熟视无睹的(巨大的)错误,可却鲜见有人发声质询。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为了求生而演变出的逻辑,没有反思,不会痛苦,活得安逸,美名幸福。而更可怕的是这个逻辑已经为大众所接受,它全然凌驾于真正的逻辑(即最具逻辑性的形式逻辑)之上,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呀!</p><p class="ql-block">颠倒黑白不是最骇人的,浑水摸鱼才最可怖。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红鲱鱼谬误”,混混沌沌,昏昏沉沉,在a和非a之间打圈,最终不再有a,也不再有非a。当又一个新生的心灵凭着那与生俱来的智慧指出:“这是a,那是非a”时,人们又会一齐扑上去用功利的灰尘扑打得烟雾缭绕,告诉你:a和非a没那么重要,搞清楚又如何?何况你怎么知道非a不是a?毕竟——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p><p class="ql-block">而事实是,搞清楚a与非a,的的确确只是最无实际用途反倒平添痛苦的一小步,但也是最意义非凡靠近真知的一大步,没有逻辑的第一步,就不会有改造世界的第二步,没有逻辑的稳固地基,就不会有平地起高楼的真正成就。混淆视听,鄙弃真理,正是从放弃逻辑开始的,一切看似恢宏的学说缺乏逻辑支撑都如此破灭虚无,在学习哲学的阅读过程中这点体现的尤为突出,古希腊,逻辑学仍然没有发展出成体系的架构,因而相应的哲学论证也都缺乏逻辑的支持,我们之所以能够辩驳是因为它们仍然缺乏这块基石。</p><p class="ql-block">在哲学史的发展中,任何一个哲学家最不能怠慢的就是论证。论证是由推理构成的大厦,推理即是智慧宫殿的砖块,一个熠熠生辉的真理必须有坚如磐石的推理堆砌。但我不明白,在当今逻辑这块金刚石已经被人类智慧发掘出来的时代,我们的弃之不顾究竟是出于愚蠢,或是出于无奈?越来越残缺的逻辑,却有对所谓真理越来越旺盛的追求,人类理性全部被留在史书里,难道我们就要凭这份缺失了理性的激情来构筑新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开哲学院23级WLM</p>